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表现、心电图1QⅢTⅢ特征、血浆D-二体(DD)水平与肺栓塞(PE)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进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21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动脉CTA检查结果,患者被分为PE组(56例)和无PE组(156例)。收集患者住院基本资料,包括临床表现、ECG特征及血浆DD水平,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与无PE组比较,PIE组呼吸困难(44.87%比75%),长期卧床(3.85%比14.29%)患者比例显著升高,无临床表现比例显著降低(38.46%比3.57%),P均〈0.01。PE组ECG具有SIQⅢTm特征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元PE组(50%比23.08%),P〈0.01。与无PE组比较,PE组血浆DD〉10μg/ml比例显著升高(19.23%比32.14%),P〈0.05。结论: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和/或长期卧床者,出现其他心肺疾患不能解释的临床表现时;ECG具有SIQⅢTⅢ特征;DD明显升高(〉10μg/m1)者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性。

  • 标签: 肺栓塞 心电描记术 呼吸困难
  • 简介: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主要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而引起的糖代谢紊乱所致。以烦渴多饮、易饥易食、多尿,以及疲乏、消瘦为主要特征。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若控制不好.将产生种种合并症而致死、致残。中医一般将糖尿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采用药膳辨治.有助于降低血糖及尿糖,减轻或消除症状.或减少用药量,使病情趋于稳定、好转乃至治愈。

  • 标签: 消渴病 药膳 内分泌代谢疾病 糖代谢紊乱 胰岛素缺乏 糖尿病
  • 简介: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体水平的表达情况.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马鞍山中心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致脑梗死患者136例,均在入院次日清晨检测静脉血浆D-二体水平.依据出院时情况,分为死亡组(21例)和生存组(115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抗凝治疗情况、脑梗死体积、并发症、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体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住院死亡患者的血浆D-二体的临床截点.结果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中枢性高热[28.6%(6例)比8.7%(10例)]、NIHSS评分[(19±3)比(12±3)]、入院昏迷[66.7%(14例)比15.7%(18例)]、C反应蛋白[13.5(9.1,50.6)比2.3(0.0,15.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的血浆D-二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2.9(0.9,4.0)比0.6(0.4,0.9)mg/L,P<0.01],血浆D-二体判断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686~0.946,P<0.01).结论急性心房颤动致脑梗死死亡患者人院时血浆D-二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者.

  • 标签: 脑梗死 心房颤动 心源性脑栓塞 血浆D-二聚体 住院病死率
  • 简介:把握编辑与评审专家对学术论文的关注点中,对“临床试验”文章采用相应的文体进行报道的价值作了描述,并提出了相适应的“临床试验”学术论文写作模式。

  • 标签: 学术论文 临床试验 论文写作
  • 简介:最近来自巴西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化学学会第252届全国会议和博览会上报告称柑橘水果还可以帮助高脂饮食导致肥胖小鼠预防肥胖对健康造成的一些有害影响。柑橘水果中包含大量黄烷酮类抗氧化物,先前研究表明柑橘水果中的黄烷酮类化合物可以在体外模型和动物模型上降低氧化应激。因此领导该研究的研究人员想要进一步观察黄烷酮类化合物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影响。

  • 标签: 柑橘类水果 黄烷酮类化合物 高脂饮食诱导 美国化学学会 氧化应激 动物模型
  • 简介:在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中,凝血酶从纤维蛋白原上切割掉纤维蛋白肽A,余下的部分称为纤维蛋白单体单位。纤维蛋白单体单位有聚合位点,可以彼此聚合。在聚合过程中,凝血酶从其上再切掉一个纤维蛋白肽B,剩下部分被称为desAABB纤维蛋白。

  • 标签: 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肽A 抗凝药 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编辑部医生:我6年前心脏病发作后,就长期服用立普妥(阿伐他汀atorvas-tatin),因为医生称它可有效降低跟我一样高风险人群出现第二次心脏病发作的几率。3年前为了节省费用,我转用无商标保护的药物(simvastatin)。最近立普妥商标保护期已过,市面上已出现无商标的立普妥,那么我是否要改用无商标保护的立普妥呢?且能否保证无商标保护的药物跟立普妥一样有预防二次心脏病发作的功效呢?读者:

  • 标签: 商标保护 立普妥 心脏病发作 高风险人群 阿伐他汀 长期服用
  • 简介:药物研究参与者有时候经历积极作用,尽管他们服用无活性成分的模拟药(称为安慰剂效应)。但是,有时候,他们服用模拟药时出现消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反安慰剂效应。一项新研究显示,反安慰剂效应或能解释降胆固醇他汀类药物服用者报告的一些肌痛和无力。这项研究于2017年5月在线发表于《柳叶刀》,包括超过10,000名参与者,

  • 标签: 安慰剂效应 模拟药 他汀类药物 柳叶刀 降胆固醇 肌痛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体(D-D)的变化。方法116例CHD患者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组39例,双支血管病变组46例,多支血管病变组3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4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7例,稳定性心绞痛(SAP)35例与对照组77例,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Fg、D-D水平,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Fg、D-D含量较非冠心病者明显升高(P〈0.01);且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类型相关,3支病变者血浆Fg、D-D高于2支和单支病变者(P〈0.01)。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血浆Fg、D-D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非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浆Fg、D-D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参考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非甾体抗炎药和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接受检查的8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究非甾体抗炎药和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结果患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增加发生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溃疡等的发病几率。幽门螺杆菌会增加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且与非甾体抗炎药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协同致病的作用。结论非甾体抗炎药和幽门螺杆菌具有协同致病的作用,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服用该种药物的几率增加,应加强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药物的警惕性,给予足够的临床重视。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发病关系
  • 简介:2015年9月7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网站公布了2015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技术期刊优秀期刊、优秀栏目、特色栏目及优秀编辑学论著评选结果。《实用心电学杂志》等36家期刊当选为优秀期刊,本刊成为此次获奖的唯一一本心血管病学专业期刊。优秀期刊评选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技术质量(包括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他引率)、编辑质量、出版质量、出版能力建设等方面对参选期刊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不同评价指标被赋予不同的分值与权重,算出总分进行整体排序,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 标签: 技术类期刊 科技期刊 高校 中国 《实用心电学杂志》 特色栏目
  • 简介:目的使用NetworkMeta分析系统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降糖药的心血管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ClinicalTrials.gov和CochraneLibrary数据库(截止2011年10月)中比较GLP-1受体激动剂与其他降糖药物或安慰剂的心血管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RCT),采用传统Meta分析和NetworkMeta分析方法对纳入的RCT的研究结果进行合并.结果共纳入45项研究,15883例糖尿病患者,包括八种干预措施(六种GLP-1药:艾塞那肽、利拉鲁肽、他司鲁肽、阿必鲁肽、利西拉来和LY2189265,以及安慰剂和传统降糖药),研究总臂数为95.传统Meta分析和NetworkMeta分析结果相近,均未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与其他降糖药物或安慰剂之间心血管疾病安全性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此外,结合直接和间接比较的NetworkMeta分析显示六种GLP-1药之间两两比较的心血管安全性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基于贝叶斯理论的NetworkMeta分析可对八种干预措施进行排序,显示安慰剂心血管风险最大.结论尽管单个研究报道GLP-1药有潜在的心血管保护效应,但目前NetworkMeta分析仍无法定论,仍有待专门设计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

  • 标签: GLP-1受体激动剂 2型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NETWORK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期脑内单胺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并探讨TMS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TMS组及假刺激组,每组5只大鼠。TMS组和假刺激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TMS组于再灌注1h及12h分别给予1Hz200脉冲TMS(分2次完成,每次100脉冲,中间间隔1h)。缺血-再灌注24h后,检测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皮质内单胺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TMS组与假刺激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均明显增高,多巴胺、5-羟色胺、3,4-二羟基苯乙酸含量降低,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MS组去甲肾上腺素升高程度低于假刺激组,多巴胺和5-羟色胺降低程度小于假刺激组(P〈0.01)。TMS组梗死灶周围皮质肾上腺素含量在正常水平,假刺激组明显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MS组5-羟吲哚乙酸含量明显低于假刺激组、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假刺激组明显高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均P〈0.01。结论TMS能够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期单胺神经递质的过量释放,从而减轻单胺神经递质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保护脑组织。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生物源单胺类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过程中,血浆凝血酶原片断1+2(F1+2)和D-二体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45例发病6h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2、3、6、12、24、48、72和96h末梢血的血浆F1+2和D-二体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根据溶栓后24h内CT、MRI检查结果,再将45例患者分为溶栓成功组、溶栓不成功组和出血组,并选择45名体格检查健康者为对照组,分析F1+2和D-二体变化与溶栓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前患者血浆F1+2和D-二体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变化如下:①溶栓成功组:F1+2和D-二体大约在用药后2h达高峰,分别为(5.5±0.9)μg/L和(5.2±0.9)mg/L,然后迅速下降,用药后24h血浆D-二体含量仍然是用药前的4倍,约72h恢复至用药前水平。②溶栓不成功组:F1+2峰值出现在溶栓后6h左右,为(5.0±0.8)μg/L;D-二体大约在用药后2h达高峰,为(3.7±0.9)mg/L,峰值明显低于溶栓成功组。③出血组:F1+2和D-二体大约在用药后2h迅速达高峰,分别为(5.0±0.7)μg/L和(5.5±0.5)mg/L。结论血浆F1+2和D-二体溶栓前后的动态监测,对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效果判断和溶栓后出血风险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