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证明顺皮纹美容切口较传统切口在表浅脓肿切开引流术中给患者带来的诸多益处,对体表脓肿切口引流术的治愈有了一个新的方法和创意。方法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将142例典型的表浅脓肿切开的患者,82例为对照组,60例为治疗组,从病人的疼痛程度、治愈时间、瘢痕形成情况、组织恢复的平坦对称程度及患者的满意度均经过统计学处理,其P<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该项研究打破了传统的横向一字型、纵向一字型、十字型切口,首先根据具体部位的皮纹采用顺皮纹即平行皮纹切口,并且不再是原来的一律垂直切开皮肤的方法,而是将手术刀片向顺皮纹方向倾斜10~15度的角度,该角度正好吻合皮肤的正常松弛度且符合美容手术的要求,使得切口与皮纹保持平行一致。结论与传统切口比较,患者均反应疼痛轻、痛苦小、出血少的特点;脓肿切开后换药时间和治愈时间明显缩短;经复诊和问卷调查,愈合后复发率明显降低。大部分患者反应瘢痕非常轻甚至无瘢痕,无一例瘢痕影响美观的现象,该研究为患者节约了治疗费用,护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为提高护士地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 标签: 顺皮纹 美容切口 表浅脓肿 切开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肿钻孔引流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6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应用钻孔引流术清除血肿,讨论手术时机,操作注意事项,术后合理用药。结果本治疗组的痊愈率、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下降均较理想。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和北京海淀医院神经外科由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9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于手术前后完善MRI、DSA检查,进行改良Aminoff&Logue量表(ALS)评分。结果9例患者中6例为男性,3例为女性,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及运动异常,其中7例伴有排尿和(或)排便障碍,4例患者伴有颅神经功能异常,包括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呃逆、面瘫等;6例接受栓塞治疗,3例接受外科手术,均达到解剖学治愈。术前ALS评分为(6.0±2.7)分,术后3个月为(2.8±1.7)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6,P〈0.05)。结论岩上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类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畸形,病变累及范围广泛,临床表现严重,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若血管条件允许,应首选介入栓塞治疗。

  • 标签: 动静脉瘘 岩上静脉 硬脑膜动静脉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脏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7月~2016年7月诊治的11例VAA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41~72岁,平均48±16岁。瘤体位于脾动脉7例,肾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肝动脉1例,腹腔动脉1例。6例患者行动脉瘤体栓塞术+载瘤动脉栓塞术;2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2例联合行动脉瘤体栓塞术+支架植入术;1例行多层裸支架植入术。结果手术成功率达100%,术后随访1~44个月(平均21.6个月),未见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动脉瘤复发;无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或死亡;脾动脉瘤栓塞患者有5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脾区疼痛等脾梗塞症状;肠系膜动脉瘤患者术后未见明显肠道缺血症状。结论经血管腔内治疗内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内脏动脉瘤 栓塞 覆膜支架 多层裸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度普外科200例住院手术患者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患者中共发生伤口感染12例,感染率为6%。高龄、引流管放置、恶性肿瘤、手术相关因素(如急症手术、手术时间长、二,三类手术切口)、术前术中未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呼吸循环系统慢性疾病、耐药菌株感染与伤口感染有明确关系。

  • 标签: 感染 普外科 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超声引导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的探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行胆囊造瘘术,研究组患者首先超声引导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择期再行胆囊切除术。结果经过治疗,结果证明研究组患者在术后腹痛缓解时间、术后恢复并发症上效果皆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能够快速有效缓解症状,有效控制感染,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比开腹手术,创伤小,恢复较快,并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超声引导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大的临床推广前景,特别适用于胆囊切除术风险较大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开腹术 胆囊穿刺置管引流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椎脊柱结核侧前方或肾切口术后反复发作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胸椎脊柱结核侧前方或肾切口入路手术后复治患者31例,有后路内固定者12例,其中半年内复发、加重、结核中毒症状持续者13例,切口窦道形成,长期不愈12例,其中有内固定的6例,经局部抗痨8周后,10例中有6例行内固定取出同时行瘘道入路侧前方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术。6例经3次手术5例治愈,1例瘘道形成,经多种治疗方法10年未愈,仍有瘘道形成。所有病例经2次或3次手术后依药敏试验结果均进行个体化的化疗1-2年。结果30例患者经第2次或第3次手术后均全部康复,1例经10年3次手术治疗仍未康复,瘘道形成,未愈合。17例术后出现肋间神经疼痛或麻木。随访10个月—10年,平均6年3个月,17例出现肋间神经疼痛患者15例缓解。31例中,手术前后的变化为Frankel分级B级6例—B级1例,C级15例—C级1例,D级10例—D级0例。结论对于胸椎结核反复发作者,尤其有瘘道形成者,局部用药后彻底病灶清除+植骨可取得良好的结果。

  • 标签: 脊柱结核 复发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假性囊肿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选取从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假性囊肿并行经皮穿刺引流术的患者共4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CT或者B超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术后将引流管妥善固定,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体的性状。结果引流期间发现12次引流管堵塞,10次引流管打折、扭曲,5次引流管移位,均因详细的护理观察而发现及时,经处理后得到改善,没有发生引流管脱落的现象。40例患者中38例患者经过置管引流引流量逐渐减少,最终拔除引流管后治愈,2例患者的引流液中细菌培养出多重耐药菌,经临床积极对症抗感染治疗后逐渐拔除引流管痊愈,无患者死亡。结论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假性囊肿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患者,密切的观察,细心的护理是保证引流通畅,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的关键点所在。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假性囊肿 经皮穿刺引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重症胰腺炎外科治疗的临床护理,探讨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结果除一例高龄患者死亡外,死亡原因为体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情急变化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相关的心理,疼痛等护理工作,避免并发症发生,让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10年3月-2015年8月收治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椎穿刺治疗,观察组给予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恢复良好率较之对照组明显较高,致残、致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脑动脉瘤栓塞合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好。

  • 标签: 腰大池 持续引流 脑动脉瘤栓塞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对昏迷鼻饲误吸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对52例昏迷鼻饲患者,采取调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尼松复合舒芬尼与单纯舒芬尼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强弱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择期普外科腹部全麻手术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四组(n=20)单独舒芬太尼组(A组)、舒芬太尼复合尼松组(按舒芬太尼、尼松剂量不同,分为B1组和B2组)、舒芬太尼复合尼松组、托烷司琼组(C组)。采用单纯静脉全身麻醉下,术后采用静脉病人自控镇痛,A组为舒芬太尼150ug,B1组为舒芬太尼100ug复合尼松60mg,B2组为舒芬太尼100ug复合尼松90mg,C组为舒芬太尼100ug复合尼松60mg+托烷司琼5mg,均稀释至80ml,均给予负荷剂量尼松30mg(手术结束前15min时静脉注射),背景输注速率2.0ml/h,PCA剂量2ml,锁定时间15min。各组患者均未出现消化道出血;采用VAS法记录术后3,6,12,24h的静息痛评分,并做镇痛满意度NRS评分,观测术后各时间点血压(BP)、心率(HR)、呼吸(RR)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记录患者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各组镇痛效果及镇痛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1组较其他各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高(P<0.05)、不良反应C组低于A、B1、B2组,B1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A,B2组(P<0.05),各组患者均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结论尼松复合舒芬尼术后静脉镇痛效果良好,可减少舒芬尼的用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明显降低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且镇痛效果满意。

  • 标签: ? 舒芬太尼 尼松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运用研究。方法本文选取120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分别是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确定病情后直接确定手术方式,研究组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实施治疗过程,对其急救疗效进行分析和对比探讨。结果重症监护室内苏醒后,急性生理学参数计分大小、年龄计分大小、慢性疾病计分大小以及总得分大小分别是(6.99±2.77)分、(1.69±0.60)分、(4.48±1.85)分以及(12.97±4.69)分,其中急性生理学参数计分大小和总得分大小两项指标评分大小结果和重症监护室内苏醒前对应指标大小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实施治疗过程后,可以缩短急救时间,缓解创伤应激反应,节省手术时间,改善创伤三联征,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率,有效提升临床急救效果。

  • 标签: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 严重腹部创伤 急救 临床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生物光素敷贴与百克瑞纱布联合应用的作用及效果,以探求快速愈合的换药方法。方法自2013年12月起~2015年12月在我科行表浅脓肿切开引流术的患者1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生物光素敷贴与百克瑞联合应用换药,而对照组只应用传统的方法,结果两组患者从换药次数、愈合时间、引流物减少的时间以及愈合后皮肤状况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生物光素敷贴与百克瑞纱布联合应用,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换药。

  • 标签: 生物光素敷贴 百克瑞纱布 脓肿切开 换药 联合应用
  • 简介:目的了解某医院心血管外科连续5年医院感染的现状,分析感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方便抽样某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出院患者中的19025例,其中确诊医院感染553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553例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相关数据,具体包括性别、年龄、住院期间情况、手术情况、入住ICU的时间等。结果5年间共有553例感染患者,其中男性343例(62%),女性210例(38%),年龄1~52岁,其中60岁以上77例(13.9%)。住院期间发生抢救119例(21.5%)、手术467例(84.4%)、输血447例(80.8%)、透析57例(10.3%)。入住ICU的时间为4.0(2.0~9.0)d,其中≥5d的患者276例(49.9%)。住院期间平均最高体温(38.85±0.68)℃,其中最高体温≥39.0℃患者248例(44.8%)。术前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309例(55.9%),术后应用抗生素种类为2.0(1.0~3.0)种。术后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7.0(5.0~8.5)d,其中≥7d患者284例(51.4%);白蛋白<40g/L患者314例(56.8%);红细胞比容<0.40患者272例(49.2%)。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依次是肺部感染(43.6%)、上呼吸道感染(30.0%)和血流感染(25.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女性、术前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为血流感染的保护因素,年龄≥60岁、入住ICU时间≥5d、住院期间最高体温≥39.0℃、白蛋白<40g/L、红细胞比容<0.40、术后静脉导管留置时间≥7d为危险因素。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期间输血为肺部感染的保护因素,入住ICU时间≥5d、住院期间透析、住院期间手术、术后静脉导管留置时间≥7d、术后使用抗生素数目≥3种为危险因素。结论心血管外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众多,医务工作者可以采取加强患者住院期间生理功能的改善、减少入住ICU时间、减少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和合理使用抗生

  • 标签: 医院感染 感染部位 危险因素 心血管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结合二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介入栓塞结合二期SRS综合治疗AVM并获得影像学随访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为7~96个月。将DSA显示血管流空影完全消失视为治愈。按照是否治愈分为治愈组29例,未治愈组37例,观察两组AVM是否破裂、栓塞前体积大小和栓塞程度等不同因素对综合疗法治疗AVM治愈率的影响,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综合疗法治愈率的因素。结果(1)治愈组中,AVM破裂22例(75.9%),未破裂7例(24.1%),直径〈3cm和≥3cm分别为26例(89.7%)和3例(10.3%),患者Spetzler-Martin(SM)分级Ⅰ~Ⅲ级;未治愈组中,AVM破裂20例(54.1%),未破裂为17例(45.9%),直径〈3cm和≥3cm分别为18例(48.6%)和19例(51.4%),34例患者(91.9%)SM分级Ⅰ~Ⅲ级。(2)随访过程中,29例(43.9%)达到影像学治愈,64例(97.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1分;发生并发症6例。(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AVM大小(OR=0.141,95%CI:0.035~0.570,P〈0.01)和介入栓塞程度(OR=2.414,95%CI:1.038~5.613,P〈0.05)是治愈率的影响因素。结论血管介入栓塞联合SRS治疗颅内AVM是有效且安全的。AVM直径〈3mm是综合疗法治愈率的独立保护因素,介入栓塞程度是未达到影像学治愈综合疗法治愈率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伽玛刀 介入栓塞 多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