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丹参注射液压50ml静滴,日1次;胞二磷胆碱0.75~1.0日1次,静滴10~14天),治疗组加用纳络酮0.8mg静滴,日2次。结果:两组治疗神经功能评分ESS均有所提高,治疗组较为显著

  • 标签: 纳络酮治疗 急性脑梗死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脑梗死住院患者心理护理效果。方法将156例脑梗死住院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两组患者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评分变化。结果(1)156例患者治疗前SCL-90评分除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分外,余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均〈0.001),(2)治疗观察组患者SCL-90评分除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分外,余因子分均比对照组显著改善(P均〈0.001),(3)治疗观察组患者GAF评分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结论脑梗死住院患者存在多种心理问题,心理护理干预后,可提高患者对疾病心理承受力与调控力,明显改善躯体化、焦虑、抑郁、恐怖、偏执等症状,提高患者心理、社会和职业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死 住院患者 心理护理
  • 简介: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发病率越来越高,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中报道,我国成人超重者达22.8%,肥胖者达7.1%,估计患病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多万[1].肥胖增加了罹患冠心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胆囊炎、骨关节病等风险.由于肥胖危害巨大,成功安全减肥策略成为研究热点和公众高度关注焦点问题.

  • 标签: 肥胖症 饮食治疗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慢性代谢性疾病 2型糖尿病 脂肪堆积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低细菌性饮食(ND)对恶性肿瘤患者化学治疗(化疗)粒细胞相关性感染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关于ND用于预防恶性肿瘤患者粒细胞相关性感染临床对照试验。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文献偏倚风险,双方核对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1114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医院常规饮食与ND对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R)=1.30,95%可信区间(CI)(1.01-1.68),P=0.05]。结论:无充分证据证明ND能减少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率,建议可适当放宽肿瘤患者饮食习惯,将重点转向食物处理方法安全指导,以防止食源性感染。

  • 标签: 低细菌性饮食 化学治疗 恶性肿瘤 感染 荟萃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上海郊区自然人群餐2h血糖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相关性。方法:在上海市嘉定区选取2519名居民,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和尿生化检查以及BaPWV检测,按餐2h血糖值四分位分组,分析餐2h血糖水平与BaPWV相关性,以及动脉硬化患病情况。结果:①随着餐2h血糖水平升高,4组BaPWV值总体呈显著增高趋势,分别为(1429.85±401.90)、(1425.70±383.31)、(1594.77±403.23)、(1709.11±399.05)cm/s;动脉硬化患病率依次升高,分别为15.40%、16.42%、27.97%、40.57%,组间趋势明显(趋势P〈0.0001)。②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餐2h血糖水平与BaPWV正相关忙0.25514,P〈0.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餐2h血糖是BaPWV独立危险因素(β=0.0906,P=0.0008)。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餐2h血糖值下四分位组比较,第3、4分位组动脉硬化患病风险逐渐升高,比值比(OR)[95%可信区间(CI)1分别为1.669(1.098~2.539)、1.713(1.094-2.682),趋势P=0.0036。结论:上海市嘉定区人群中,餐2h血糖是动脉硬化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餐后2小时血糖 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动脉硬化
  • 简介: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3.7倍。我们综述糖尿患者并发脑梗死危险因子,探讨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发病率增高机制。

  • 标签: 糖尿病 脑梗死 危险因子 并发症
  • 简介:<正>57例患者分实验组29例,每日静滴丁咯地尔200mg,连续14天;另外28例除不用丁咯地尔外,余治疗同实验组。结果:两组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酯(NSE)水平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S-100β蛋白在治疗第3、7和14天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NSE 丁咯地尔 Β蛋白 烯醇酯 实验组
  • 简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全球性疾病,已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危害,我国是高发地区,每年新发病历约50万人,目前患病人数高达600万人以上。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及国内外研究资料,就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早期治疗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诊断 并发症 副作用
  • 简介:无症状脑梗死(SBI)是指临床上缺乏相应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经头颅CT、MRI或尸体解剖发现有脑梗死灶。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多由高血压、动脉粥硬化引起,后者则多为皮质下、丘脑、桥脑区动静脉畸形或血管瘤以及慢性心房纤颤等所致。国内外许多学者对SBI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将有关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 标签: 无症状脑梗死 慢性心房纤颤 动脉粥硬化 动静脉畸形 症状体征 神经系统
  • 简介: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危险因素,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脑梗死患者20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分为感染组(92例)和非感染组(112例)。收集患者病史资料,采用统一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评估,比较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非感染患者性别、年龄、惊厥等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惊厥、精神行为异常、意识模糊、卧床、定位损害、颅内压增高比较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惊厥、精神行为异常、意识模糊、卧床、定位损害、颅内压增高是脑梗死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惊厥、精神行为异常、意识模糊、卧床、定位损害、颅内压增高是脑梗死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当患者出现这些表现时必须高度警惕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及时给患者进行相应检查,及早明确诊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脑梗死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危险因素 预防与治疗 预后
  • 简介:心肌梗死触发炎症反应是心脏修复前提条件,个体炎症反应差异导致不同临床结局,因此调控心梗炎症免疫调节治疗成为近年来心室重构治疗研究热点。免疫调节治疗需要根据患者所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治疗策略本文主要对心肌梗死心室重构免疫调节药物及其他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炎症反应 免疫调节治疗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由于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所导致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心血管疾病,病死率高。临床上对于AMI治疗主要为卧床休息、药物治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常忽略了患者心理状态,且很少予以心理干预。有大量证据表明,AMI是一种重要身心疾病,患者发病不仅有劳累负荷诱因,

  • 标签: 心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 焦虑 抑郁 心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变化情况。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NSE及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NSE浓度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NSE浓度及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可以降低血清NSE水平及NIHSS评分,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TOAST病因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变化,为有效治疗和预防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TOAST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同时选取158例无心脑血管疾病者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检测血清血尿酸水平,分析不同TOAST病因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结果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0例(LAA,25.3%)、心源性栓塞型19例(12.0%)、小动脉闭塞型73例(SAO,46.2%)、其他明确病因型16例(10.1%)、不明原因型10例(6.3%)。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心源性栓塞型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明确原因组及不明原因型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病因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TOAST病因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存在显著差异,LAA型、SAO型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其他类型以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与患者吸烟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关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加以重视。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尿酸 TOAST分型
  • 简介: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发生急性肾衰竭与其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3~2003年间,因急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心绞痛住院,并出现心源性休克病例,以24h内是否出现急性肾衰竭为标准,比较其住院期间死亡率,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早期发生急性肾衰竭对患者预后影响.结果符合统计分析标准患者共172例,其中51例(30%)于24h内出现急性肾衰竭.有无早期发生急性肾衰竭患者,其住院死亡率分别为90%(46/51)和56%(68/12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早期发生急性肾衰竭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独立因素(OR=6.7,95%可信限2.5~18;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发生急性肾衰竭,与其住院死亡率显著相关,可作为判断患者不良预后指标.

  • 标签: 急性肾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病死率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强化健康宣教护理干预对尿酸性肾病患者疾病认知程度、行为饮食习惯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尿酸性肾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行强化健康宣教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认知程度、行为饮食习惯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行为饮食习惯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健康宣教可以显著提高尿酸性肾病患者疾病认知程度,改善自己行为饮食习惯。

  • 标签: 尿酸性肾病 护理 健康宣教 疾病认知程度 行为饮食习惯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CI)使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对心梗晚期左室重构影响.方法选择64例急性前壁、前间壁及广泛前壁Q波性心梗病情稳定,发病10~21天冠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完全闭塞者,依据是否接受成功PCI,分为成功PCI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急性期、术后2个月和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随访左室腔大小、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并观察6个月期间心力衰竭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心梗2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室壁活动异常(VWMA)积分与急性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急性期和2个月两组上述各指标之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均P>0.05).6个月两组LVEF和VWMA积分与急性期和2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照组LVEDVI和LVESVI较急性期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成功PCI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9%,成功PCI组2%,但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IRA延迟开通能明显减少心梗后晚期左室重构,而对心梗早期左室重构影响不大.延迟PCI可能有利于减少心梗远期心力衰竭事件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左室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