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老年危重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术后的诊治经验,探讨持续性静脉滤过(CVVHD)治疗在此类患者动脉栓塞术后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5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47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按照患者或家属意愿,根据是否采用CVVHD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m=21)和对照组(Ⅳ=26)。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情况,重点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术前出现肢体发绀、僵硬症状的比例更多(P〈0.05);治疗组患者血钾、肌酐及尿素氮恢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13.5±1.6)vs(18.2±2.1)d,P=0.043]、住院期间死亡率显著降低(9.5%vs19.2%,P=0.027)。结论老年危重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术后积极进行CVVHD治疗可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明显减少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动脉栓塞 连续性静脉滤过
  • 简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全球性疾病,已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危害,我国是高发地区,每年新发病历约50万人,目前患病人数高达600万人以上。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及国内外研究资料,就急性脑梗死的溶治疗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诊断 并发症 副作用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可使各年龄段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其年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50~59岁为1.5%,60~69岁为2.8%,70~79岁为9.9%,80~89岁为23.5%,平均为4.5%。由非瓣膜性房颤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5%。是无房颤者的2~7倍。若考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无症状的脑卒中,则年发生率为7%。因此,对于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对于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尤为重要。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栓治疗 分层治疗 华法林 阿司匹林 抗凝药物
  • 简介:由于幼儿自控能力差,习惯把各种小物体放人口中,所以幼儿上消化道异物很常见,但幼儿上消化道异物的取出有一定的困难。我们近年来应用普通胃镜取出幼儿异物共7例,均取出成功。

  • 标签: 普通胃镜 异物取出术 幼儿 上消化道异物
  • 简介: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患病率高,致残率和复发率也高。一组12679例脑梗死病例中,病残者5776例(84.1%),复发者4120例(60%)^[1]。人们一直在探索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但至今仍不能达到明显效果;而溶治疗急性脑梗死一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在已经成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研究热点。已经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超早期溶治疗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一种根本性治疗方法。

  • 标签: 脑梗死 溶栓治疗 研究
  • 简介:<正>用ELISA法测定37例AMI患者尿激酶溶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正常参考值<0.2mg/L。结果:AMI发病后6h内、24h内cTnT阳性率分别为92.59%和100%,明显高于血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分别66.66%和92.44%),P<0.05及0.01。cTnT增高持续时间(12.81±3.99)d,明显长于KC-MB(2.29±1.51)d,P<0.01。以cTnT出现首峰时间≤16h和12h浓度/24h浓度值>1.0作为溶后冠脉

  • 标签: 溶栓疗效 肌钙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cTnT 血清心肌 尿激酶
  • 简介:目的探讨大剂量尿激酶(UK)静脉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大剂量静脉溶疗法,首剂150万U,以后每天50万U静脉点滴,4~7d,总计300万~450万U。结果冠脉再通率暑2.14%(23/28),再梗率14.29%(4/28),出血并发症10.71%,(3/28),病死率10.71%。结论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治疗AMI病人,可以提高相关血管的再通率,降低病死率;溶治疗年龄不限;尿激酶150万U是AMI溶治疗较适当剂量。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溶栓疗法 尿激酶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0岁,发作性心前区疼痛15h入院。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入院时体温36.6℃,脉搏9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70mmHg,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低钝,无杂音。心电图V1~V4ST段抬高0.3mV,V1~V2呈QS型,V3~V4有小q波,Ⅱ,Ⅲ,

  • 标签: 老年人 心肌梗死 胃肠出血
  • 简介:一个北美大型多中心研究显示,“小”潮气量通气较“大”潮气量更能提高ARDS病人的生存率;PEEP和短暂高气道压可复张萎陷的肺单位和改善氧合;在几个北美的试验中,无医师领导的脱机草案能减少通气的时间;由于有证据证明入住ICU前危重病人未获得最佳治疗,促进了早期预警评分和危重监护出诊队伍的发展。

  • 标签: 有创机械通气 治疗 PEEP 气道压 出诊 多中心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水平可以独立预测脑卒中的不良预后和复发,然而HDL-C水平与脑卒中亚型脑血栓的结局关系仍然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脑血栓患者HDL-C水平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我们于2000年至2001年共纳入768例脑血栓患者并平均随访4.5年,其中男性489例(63.7%),平均年龄(61.6±9.2)岁。根据患者入院时HDL-C浓度四分位值将患者分为四组,即HDL-C浓度第1分位(HDL-C≤0.72mmol/L)组(Q1组,n=182),HDL-C浓度第2分位(0.721.00mmol/L)组(Q4组,n=176)。收集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及静脉血标本,检测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值,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结果768例脑血栓患者总全因死亡率为20.4%(157/768)。以Q1组为基准进行计算,Q2(16.8%,36/214)、Q3(18.9%,37/196)组患者全因死亡率低于Q1组(27.5%,50/1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Q4组(19.3%,34/176)患者全因死亡率与Q1组(27.5%,50/182)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等影响预后因素后,Q2(HR=0.535,95%CI=0.343-0.835,P=0.006)、Q3(HR=0.409,95%CI=0.255-0.65,P〈0.001)、Q4(HR=0.497,95%CI=0.298-0.828,P=0.007)较Q1组均对脑血栓患者全因死亡具有保护作用。结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脑血栓患者全因死亡相关。

  • 标签: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脑血栓 全因死亡
  • 简介:心肌机械不同步运动普遍存在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心电图中QRS波群时限延长是经典的检测心肌机械运动失同步的指标,然而有研究表明心肌机械运动不同步与电活动不同步并不严格一致。QRS波群时限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心脏的电同步性.而心衰患者是否存在机械不同步运动才是我们更应研究的问题。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机械不同步运动 机械运动失协调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简介:大量肺泡塌陷导致肺容积减少、顺应性降低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典型的病理生理改变.过度和失衡的炎症反应是导致ARDS的根本原因.调控机体炎症反应和以纠正病理生理改变为基础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始终是ARDS的主要研究方向。肺保护性通气是近10多年来ARDS机械通气策略的重大突破.但随机对照试验(RCT)的大量阴性结果使得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面临前所未有的争议和挑战.ARDS的病死率仍高达30%~40%.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肺保护性通气
  • 简介:目的:观察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中的治疗作用,来探讨策略及有关问题。方法:选择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20例与对照组38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变化及病死率和缓解率。结果:观察组经机械通气后临床症状改善,缓解率提高,血气指标恢复正常,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机械通气是抢救COPD重度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断,疗效肯定,但需加强监护。

  • 标签: 机械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呼吸衰竭 并发症 人工气道 通气模式
  • 简介: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9年7月32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合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AOPP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等综合救治措施后,抢救成功25例,成功率78.13%;死亡4例,病死率12.50%;放弃治疗3例,占9.37%。机械通气时间0.5h~7d,平均52h。结论快速清除体内毒物,尽早阿托品化,早期足量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合理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机磷农药中毒(AOPP)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好。

  • 标签: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有机磷农药中毒
  • 简介:常规组11例接受常规治疗附因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5%碳酸氢钠静滴),机械通气组1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机械通气。结果:通气组在治疗开始4、24、48h血乳酸分别降至治疗前的79%、58%和26%,常规组分别为87%、69%和47%(P〈0.05):血pH通气组分别升高2.1%、5.3%和7.1%,

  • 标签: 机械通气 中毒抢救 乳酸性 乳酸中毒 常规治疗 碳酸氢钠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前后血清神经肽Y(NPY)、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8例健康人和171例AMI患者溶前及溶后1、2、3、24、48和72h血清中NPY、NO、SOD和MDA的含量。结果与健康人比较,溶前患者NPY和MDA含量升高,NO和SOD含量降低(P〈O.05)。溶后1—3h的再通组与溶前及未通组比较,NPY和MDA含量更高,而NO和SOD含量更低(P〈0.01)。再通组的NPY和MDA高峰出现在溶后2h,而NO和SOD的低谷恰好也出现在溶后2h。溶24h后再通组NPY和MDA含量下降,而NO和SOD含量升高(P〈0.05),其变化幅度大于未通组(P〈0.01)。结论AMI后溶1—3h内NPY和MDA明显升高,NO和SOD明显下降,可能参与溶后早期内皮功能损伤。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神经肽Y 丙二醛 一氧化氮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简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机制除了胰酶激活学说,还有细菌及内毒素易位学说,其与肠屏障有关。针对SAP时如何保护肠黏膜屏障,减少肠道细菌易位和减轻内毒素血症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清胰汤是中药治疗SAP的经典方之一,本试验观察清胰汤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小肠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探讨其保护肠黏膜屏障的机制。

  • 标签: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大鼠肠黏膜 保护作用 清胰汤 机械屏障 肠道细菌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