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交流过程中,不使用语言、文字的沟通为语言沟通,据统计,语言沟通约占沟通形式的65%,在护理过程,语言沟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护士,认真学习非语言沟通理论与应用是重要的。现从五个方面谈语言沟通的形式及意义。

  • 标签: 非语言沟通 沟通形式 护理过程 沟通理论 文字 统计
  • 简介:由于喉部梗阻、喉外伤、气管上端阻塞造成通气困难,危及生命时,行气管切开是挽救生命的最佳措施,它能恢复气管以下呼吸道通畅,进行气体交换.由于气管切开是紧急行为,与其它手术相比,它没有术前准备,不能在术前进行生活上、医疗上的配合训练,造成了病人气管切开后形成语言障碍,非常痛苦.我们通过对气管切开术后的病人的护理,就如何帮助病人寻求语言以外的与人沟通的方式,得到一些体会,与同行进行交流,以便能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痛苦.

  • 标签: 气管切开术 非语言交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语言沟通对儿科临床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性的语言沟通护理。对比2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6.09%,P

  • 标签:     非语言类沟通 儿科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语言交流是以人体语言语言行为)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由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引起暂时失声,导致语言沟通障碍,护患交流只能用语言交流方式进行。用语言方式与病人进行交流思想、传递表情,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护理质量。现将语言交流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浅述如下。

  • 标签: 非语言交流方式 机械通气病人 语言沟通障碍 护理质量 非语言行为 人体语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语言沟通对儿科临床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性的语言沟通护理。对比2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6.09%,P

  • 标签:     非语言类沟通 儿科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言语交际在儿童保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患者进行言语沟通护理,并对其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远低于观察组。结论:由于言语交际的应用,临床在儿保护理中的应用更加有效和有意义,评价也较好,可广泛应用。

  • 标签: 非语言沟通 儿保护理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语言沟通对儿科临床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性的语言沟通护理。对比2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6.09%,P

  • 标签:     非语言类沟通 儿科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进语言性沟通技巧对ICU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1月期间收治的ICU病房患者98例作为本文研究,将98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改进语言性沟通技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实验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的护患沟通评分、护理操作评分、心理护理评分、安全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ICU病房患者实施改进语言性沟通技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负面情绪的嘎斯汉,提高护理质量评分,促进患者机体的康复,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改进非语言性沟通技巧 ICU病房患者 护理效果
  • 简介:语言沟通是指运用一切语言信号所进行的人际沟通。人际沟通中65%的社会意义由语言来传递,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沟通技巧建立一种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医务人员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对护理人员如何运用语言沟通技巧对ICU的病人进行有效地沟通作了阐述,并对如何加强ICU护士的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相应举措。

  • 标签: 非语言沟通 ICU 危重病人 护理
  • 简介:目的为了解护理人员与老年住院患者的语言性沟通技巧应用,为护士与老年患者的有效沟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语言性沟通问卷对12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自评前3位使用的技巧为:护士与老年患者沟通时采用手势辅助表达;护士与老年患者沟通时的人际距离合适;护士与老年患者沟通时,身体姿势合适。护士自评后3位使用的技巧为:护士与老年患者沟通时会触摸患者;护士与老年患者沟通时有目光接触;护士与老年患者沟通时的沟通时间合适。5年以上工作年限的护士比工作年限小于5年的护士的沟通能力强。结论护士在与老年患者沟通时,语言性沟通技巧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不同工作年限的护士使用语言性沟通技巧的能力存在差异。

  • 标签: 护士 老年患者 沟通技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语言方式心理护理在ICU气管插管清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ICU病房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40例气管插管清醒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据法分为对照组(20例,常规ICU护理)和实验组(20例,语言方式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插管48h后、插管1周后和拔管时一氧化氮合酶(NOS)和5-羟色胺(5-HT)等观察指标对比差异较大,数据比较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非语言 心理护理 ICU气管插管 清醒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全麻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纳入本院手术室2021年1月~2022年12月的接受全麻手术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予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中焦虑水平的评价和比较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T)。   结果:实施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后,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及术中焦虑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手术室 正性暗示语言 非全麻手术患者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工作中的语言沟通技巧的作用。方法:以从医院内部随机抽取的100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以住院编号为依据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将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护理组患儿以98%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护理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高为10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较低为60%。结论:语言沟通技巧起到的护理效果较好,对患儿治疗依从性有利,还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应该应用于儿科临床护理中。

  • 标签: 非语言沟通技巧 护理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致鼻胃肠管计划性拔管相关因素。方法:现将2021年3月-2022年4月期间我院出现鼻胃肠管计划性拔管的5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同时将未出现鼻胃肠管计划性拔管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对患者出现计划性拔管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观察组患者出现计划性拔管因素包括意识情况、合作程度、使用镇静剂、基础疾病、导管数目以及Ramsay镇静评分相关,且两组以上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鼻胃肠管计划性拔管的因素包括患者模糊意识状态、较差的合作度、未使用镇静剂、患有基础疾病、较多的导管数量和较低的Ramsay镇静评分,临床护理时,要关注患者以上状态,并给予针对性护理,避免患者出现鼻胃肠管计划性拔管。

  • 标签: 鼻胃肠管 非计划拔管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儿科患者护理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语言性沟通的具体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至2020年接受诊断的60例儿童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原有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研究组在采用原有护理方案进行护理的同时,应用语言性沟通护理方案进行辅助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的第7天以及第14天之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配合度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同时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结论:针对患儿进行临床护理,不仅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落实个性化分析,还需要通过语言性沟通护理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和患儿之间的配合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护理有效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儿科护理非语言性沟通 护理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童肺炎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21年8月到2022年81月收治的62例肺炎患儿进行研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1例行常规护理的患者为对照组,剩余患者接受语言性沟通式护理,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退热、止咳、肺啰音及气促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更短;护理满意度高达90.32%,较对照组的74.20%更高;依从性为93.55%,较对照组的74.20%更高,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 肺炎 价值
  • 简介:目的调查持续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睡眠质量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17例持续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17例患者的匹兹堡睡眠指数总分为(7.45±458),52例(44.44%)患者睡眠质量较好,65例(55.56%)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其中33例(28.10%)睡眠质量极差。不同性别患者在入睡时间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白蛋白水平和睡眠效率及睡眠障碍因子得分呈负相关;综合营养评分不同的患者在入睡时间、催眠药物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总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与睡眠障碍、匹兹堡睡眠指数总分之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持续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睡眠质量较差,与睡眠质量相关的因素可能有性别、营养状况、体力活动。

  • 标签: 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 睡眠质量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我院2022年3月到2023年2月收治的120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语言沟通,观察组患儿采用语言沟通技巧。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心理状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SAS评分(35.16±2.41)分、SDS评分(36.24±2.22)分,与对照组患儿的SAS评分(45.16±2.25)分、SDS评分(45.75±2.15)分相比,P

  • 标签: 非语言沟通技巧 儿科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ICU气管插管清醒患者中应用语言方式心理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时间段选定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抽取病例数为78例,抽取疾病类型为ICU气管插管清醒患者,以此作为研究样本,经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9例,参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干预方法分别为常规护理、语言方式心理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指标(HAMA评分与HAMD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HAMA与HAMD评分均低于参照组,数据间的差异有意义(P

  • 标签: 非语言方式 心理护理 ICU气管插管清醒患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使用语言的方式与患者直接沟通,另一种是使用语言的方式与患者进行间接沟通。与成人患者沟通时,可以直接用语言沟通,以清楚了解患者的病症。而在与患儿沟通时,则要针对患儿运用不同的语言沟通技巧,减少患儿的恐惧感的同时让患儿更有安全感,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为此,本文分析并探究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价值,希望在儿科护理中运用语言沟通技巧,可以在与患儿沟通时获得更有效的信息,并建立更好的护患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3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3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语言沟通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接受度及遵医行为评分。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接受度为96.92%,对照组患儿护理接受度为90.77%,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评分(22.14±2.04)分、执行医嘱要求评分(22. 27±2.07)分、配合诊疗工作评分(23.02±2. 22)分、按时进食和休息评分(21. 84±2.31)分,对照组患儿患儿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评分(15.43±2.35)分、执行医嘱要求评分(16.74±2.17)分、配合诊疗工作评分(17.24±2.63)分、按时进食和休息评分(15.26±2.55)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儿护理工作比较特殊,护理对象主要是缺乏自我约束、缺乏表达能力的儿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难度。传统的沟通模式过于简单,仅从用药、饮食、情绪等方面与患儿或患儿家属进行沟通,这容易给患儿与护士间增加一定的距离感,导致患儿的护理依从性相对较低,难以达到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因此,根据儿科护理的工作内容和特点,运用肢体语言沟通可以显著提高患儿的护理接受度,改善其遵医行为。

  • 标签: 非语言沟通技巧 儿科护理 遵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