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以其操作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治疗中。美国国家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推荐:PICC导管头端理想的位置在上腔静脉[1],又以上腔静脉的下1/3处,临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为最佳[2-4]。

  • 标签: PICC 导管异位 导管正位 测量法 护理
  • 简介:癌症伤口也称为恶性皮下伤口,一般定义为上皮组织的完整性被恶性癌细胞破坏。癌症伤口可以是来自皮肤局部的,常是因癌症的皮下转移,即癌症细胞随着淋巴、血液浸润皮肤所造成;也可以是由局部或远处转移而来。癌症伤口具有创面易于出血、渗液、恶臭和疼痛等特性。

  • 标签: 乳腺癌 皮肤破溃 伤口处理
  • 简介:目的观察搓揉结合反复回抽处理PICC血栓性堵管的效果。方法对39例PICC体外段见血凝块的完全血栓性堵管患者应用搓揉结合反复回抽法处理。结果34例导管完全通畅,4例部分通畅,1例拔管。结论PICC发生血栓性堵管可采用搓揉结合反复回抽方法。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性堵管 搓揉结合反复回抽
  • 简介:随着环境污染的增加及人们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癌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1]。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方法之一,60%~70%的癌症病人需要接受放疗,早期鼻咽癌、皮肤癌、宫颈癌等单纯放疗治愈率可高达90%以上,部分头颈部肿瘤、食管癌、直肠癌、

  • 标签: 单纯放疗 癌症 需求现状 病人信息 调查 放射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集柬干预措施在预防肿瘤病人机械通气痰痂堵塞管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两所医院行术后气管插管的肿瘤病人73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98例)和实验组(4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集束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病人痰痂堵塞管道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痰痂堵塞管道发生率为12.4%,实验组为3.7o/oo,实验组堵塞管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集束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肿瘤病人气管插管痰痂堵塞管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保证病人安全。

  • 标签: 肿瘤 机械通气 集束干预 痰痂堵管
  • 简介:根据美国区域麻醉和镇痛学会2010年指南,在医护人员合作基础上,制定骨科大手术后接受硬膜外镇痛和低分子肝素防栓疗法患者的安全护理措施,内容为规范术后早期低分子肝素注射时点及硬膜外镇痛导管撤除后首次低分子肝素注射时点;协调安排好麻醉科医生拔除硬膜外导管时点及防止意外拔管;观察患者肢体活动情况、躯体感觉异常的部位范围,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完善对患者及家属宣教。实施安全护理措施后,硬膜外置管拔管时点和拔管后低分子肝素注射时点的规范性较以前有显著提高。

  • 标签: 骨科手术 硬膜外镇痛 防栓疗法 安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