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传统清洁灌肠法和改良清洁灌肠法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盲法将180例需行清洁灌肠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良清洁灌肠方法。比较组患者灌肠效果,灌肠总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灌肠效果优于对照组,清洁灌肠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清洁灌肠法能有效地提高清洁灌肠质量,使患者更安全、舒适。

  • 标签: 清洁灌肠 腹部平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产科不同备皮方式。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 3月~2021年9月我院产科收治的4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0例产妇。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备皮方法,试验组不剔除会阴部毛发,而是在术前做好准备、确定剃毛范围的基础上进行备皮。结果:对照组产妇术前备皮平均操作时间为(3.52±0.64)min,试验组产妇术前备皮平均操作时间为(1.48±0.51)min;试验组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但是备皮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剔除会阴部分毛发与剔除手术切口线周围3cm范围内的毛发相比,剖宫产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异,说明是否剔除会阴部毛发对剖宫产术后的感染率无显著影响,还能够提高产妇的舒适感,因此产前对产妇进行剖宫产备皮时,可积极应用新型的、改良后的备皮方式。

  • 标签: 产科 备皮方式 对比 手术部位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新的握拳方法对静脉充盈的影响。[方法]800例静脉输液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400例,常规组仅进行输液健康宣教,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干预组除输液健康宣教外,着重告知病人握拳的松紧度及方式。观察并比较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情况。[结果]干预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3%,常规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6.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正确的握拳方法,可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

  • 标签: 握拳方法 静脉充盈 穿刺效果
  • 简介:目的:对自动洗胃机的洗胃方法进行改良,实现最佳洗胃效果,防止误吸等不安全因素的发生,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将2004年以来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实施自动洗胃机洗胃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实验组采用间歇脱机抽液洗胃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法,就组洗胃液量、时间、并发症以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间歇脱机抽液洗胃法可减少洗胃液量、缩短洗胃时间、减轻胃黏膜损伤及出血,并能防止洗胃术中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改良后的自动洗胃机洗胃方法达到洗胃速度快,洗胃液引流通畅,对胃黏膜刺激、损伤小,并发症少,明显优于传统洗胃法,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洗胃 中毒 护理 自动洗胃机洗胃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种气管套管的优劣,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气管切开的颅脑损伤患者48例,第1组24例系选用带气囊一次性气管套管,第2组24例系选用金属气管套管,组均予气管切开常规护理,在不同时间段对组患者气管切开的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1周内第1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第2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到2周时,组无显著差异(P>0.05),2周后第2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第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在疾病早期(1周内)适合使用带气囊一次性气管套管,2周后推荐使用金属气管套管,良好的护理及合理地使用气管套管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气管切开患者 气管套管 观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种气管套管的优劣,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气管切开的颅脑损伤患者 48例,第 1组 24例系选用带气囊一次性气管套管,第 2组 24例系选用金属气管套管,组均予气管切开常规护理,在不同时间段对组患者气管切开的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1周内第 1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第 2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1周到 2周时,组无显著差异( P>0.05) ,2周后第 2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第 1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在疾病早期( 1周内)适合使用带气囊一次性气管套管, 2周后推荐使用金属气管套管,良好的护理及合理地使用气管套管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气管切开患者 气管套管 观察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不同针柄固定法与患者疼痛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静脉输液患者120例,采用自身对照比较的研究方法.将患者的左右手随机分组,连续天在患者左、右手手背静脉对称部位各穿刺1次,一天采用常规固定法固定针柄为对照组,一天采用翻转针柄后固定法固定针柄为实验组.采用线性模拟评分标尺来衡量疼痛程度.结果:实验组疼痛率为24.17%,无痛率为75.83%;而对照组疼痛率为45.83%,无痛率为54.17%,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翻转针柄后固定针柄法明显优于常规固定针柄法,其不仅可以增加药液滴注速度,还可以减少药液对血管壁的刺激,减轻患者的局部疼痛.

  • 标签: 静脉输液 疼痛 针柄固定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种气管套管的优劣,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气管切开的颅脑损伤患者48例,第1组24例系选用带气囊一次性气管套管,第2组24例系选用金属气管套管,组均予气管切开常规护理,在不同时间段对组患者气管切开的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1周内第1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第2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到2周时,组无显著差异(P>0.05),2周后第2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第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在疾病早期(1周内)适合使用带气囊一次性气管套管,2周后推荐使用金属气管套管,良好的护理及合理地使用气管套管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气管切开患者 气管套管 观察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温度膀胱冲洗液用于前列腺电气化(TVP)患者持续膀胱冲洗,与患者术后膀胱痉挛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采用不同温度的冲洗液对组患者行持续膀胱冲洗,观察膀胱痉挛发生率,并留取冲洗液计算出血量,监测冲洗前后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观察组膀胱痉挛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组出血量无明显变化。且观察组冲洗前后患者血压和心率变化小。结论36~37℃加温液是用于TVP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液的最适宜温度,能明显减少膀胱痉挛的发生,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膀胱痉挛 温度 灌洗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镇痛方法对腹部手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腹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比较组镇痛方法对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结果组对术后镇痛均取得满意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B组术后尿潴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32例,B组20例患者通过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及排尿功能训练能自行排尿。A组4例,B组12例患者通过诱导排尿或按摩热敷膀胱区也能自行排尿。A组4例,B组8例患者通过导尿解决排尿问题。结论PCIA与PCEA种镇痛方法对术后镇痛效果均满意,B组比A组对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明显要高,但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均能很好地解决排尿问题。

  • 标签: 镇痛/副作用 排尿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消毒方法对皮内药物过敏试验结果判断的影响。方法将23384例输液中心皮内药物过敏试验患者,按年龄及药物类型分层随机分为观察组11693例,包括青霉素组、头孢菌素组、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antitoxin,TAT),与对照组11691例。包括青霉素组、头孢菌素组、TAT组。观察组在皮内注射前先用75%乙醇消毒皮肤,再用O.9%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局部皮肤后注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在注射前用75%乙醇消毒皮肤后注射。比较组患者皮内药物过敏试验假阳性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中的青霉素组、头孢菌素组、TAT组假阳性率比较,均P〈O.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假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皮内药物过敏试验先采用75%乙醇消毒后再用0.9%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局部皮肤,能有效降低过敏试验假阳性发生率,最大限度保证敏感药物的正常使用.而且方法简单、安全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皮内注射 过敏试验 假阳性 75%乙醇 0.9%生理盐水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试图探讨不同性格的乳腺癌患者乳腺根治术后护理效果,希望以此根据患者的性格不同,归纳出更为有效的护理方案,提高整体治疗质量。方法:时间为2020年1月~2023年6月,选取乳腺癌患者35例为样本,15例应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对照组),2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包含内倾型性格患者10例、外显型性格患者10例,根据患者的性格差异,采取对应的护理方案,实行针对性的性格护理计划,比较分析组乳腺癌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应用差异化的性格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相对较高,并且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进行差异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心理状态。对内倾型性格患者采取更加温和、耐心的护理方式,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情感支持;对外显型性格患者则采取更加积极、乐观的护理方式,鼓励患者参与康复活动、积极面对治疗。通过有效的性格护理计划,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标签: 乳腺癌 乳腺根治术 术后护理 性格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注射对比剂在上腔静脉CTA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2年1月-12月我院接受上腔静脉CTA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注射部位的不同分为直接组(给予左上肢静脉对比剂注射法)和间接组(给予双下肢静脉对比剂注射法),每组各50例。比较组穿刺部位图像质量评分。结果:直接组穿刺部位图像质量优于间接组(P<0.001)。结论:相比双下肢静脉对比剂注射法,应用左上肢静脉对比剂注射法于上腔静脉CTA中效果理想,提供高质量、直观的影像图像,利于诊治及预后。

  • 标签: 双下肢静脉对比剂注射法 左上肢静脉对比剂注射法 上腔静脉CTA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owerPICCSOLO)在实际测量长度基础上再加2cm的长度测量方式在临床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置入的PowerPICCSOLO导管207例未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2组,观察组105例,对照组102例。其中观察组为实际测量长度加2cm,对照组即为实际测量长度,比较组导管尖端达到理想位置的精确率以及导管滑脱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最终有3例导管尖端未达到理想位置,对照组有11例未达到理想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导管滑脱6例,对照组有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长度测量时采用在实际测量长度基础上加2cm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导管尖端位置达到理想位置的精准率,同时对导管滑脱的发生率无影响,该种测量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 长度测量 导管尖端理想位置 导管滑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部位应用不同加压包扎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采用PICC置管的患者进行研究,时间段为2022年1月--2023年12月,总病例数416例,根据PICC置管后加压包扎方法差异对患者分组,采用无菌纱布覆盖加压包扎的小组命名为对照组,采用藻酸盐敷料覆盖加压包扎的小组命名为观察组,对比置管后的各项相关指标。结果:在所有置管后指标对比中,除了渗血程度对比无差异外,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PICC置管后穿刺部位应用藻酸盐敷料覆盖加压包扎具有较好效果,可以推广。

  • 标签: PICC置管 穿刺部位 加压包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不同营养教育方法对患者代谢状况影响。方法:将5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选择,知情同意,实验组采用结合低血糖指数(GI)考虑食物交换份法膳食营养教育,对照组采用普通食物交换份法膳食营养教育。结果:对比对照组,实验组干预3个月后糖脂指标、体重均明显下降,P<0.05;对比组干预3个月后蛋白营养状况,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结合低血糖指数(GI)考虑食物交换份法膳食营养教育,可明显下降患者体重,将患者糖脂代谢情况明显改善。

  • 标签: 两种不同营养教育方法 老年 糖尿病 代谢状况
  • 简介:摘要 目的:提高我院脑外科气管切开患者气切口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方法:选取本院脑外科2019年6月1日~2021年6月1日的气管切开患者共36名,按照入科单双号分为组,将单号入科的气管切开患者如第1、3、5等位共18名患者设置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气管切开护理方法,将双号入科的气管切开患者如第2、4、6等位共18名患者设置为实验组,采用改良的气管切开护理方法,在患者住院期间每班检查患者气切口的护理情况,在患者出院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的气切口护理方法护理气切患者后,患者的气管切开口基本清洁无异味,有效的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显著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日及护士的护理操作时间。 结论:运用实验组的气管切开护理方法,能保证气切患者的护理质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日,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并且能缩短护士的护理操作时间,减轻护士的工作量,节约护理人力资源。

  • 标签: 改良 气切护理 护理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ower PICC SOLO)在实际测量长度基础上再加 2cm的长度测量方式在临床置管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我科 2018年 7月至 2019年 7月置入的 Power PICC SOLO导管 207例未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 2组,观察组 105例,对照组 102例。其中观察组为实际测量长度加 2cm,对照组即为实际测量长度,比较组导管尖端达到理想位置的精确率以及导管滑脱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最终有 3例导管尖端未达到理想位置,对照组有 11例未达到理想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发生导管滑脱 6例,对照组有 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导管长度测量时采用在实际测量长度基础上加 2cm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导管尖端位置达到理想位置的精准率,同时对导管滑脱的发生率无影响,该种测量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 ] 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 PICC 长度测量 导管尖端理想位置 导管滑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