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胃肠道肿瘤患者管理中,置入末端瓣膜高压注射PICC导管产生的效果。方法:2021.01~2022.11期间从我院中选择需进行PICC导管置管的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置入普通PICC导管,观察组置入末端瓣膜高压注射PICC导管。就实际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效果留置时间低于对照组,间歇期冲封管次数以及维护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置入末端瓣膜高压注射PICC导管能有效控制不良事件的产生,置管实际效果更为理想。

  • 标签: 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 胃肠道肿瘤 不良事件 置管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owerPICC SOLO末端瓣膜高压注射管在CT增强扫描中效果。方法:选取接受CT增强扫描并已置入耐高压注射PICC导管与静脉留置针的患者100例,其中采用PowerPICC SOLO末端瓣膜高压注射管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检查耗时以及护理不良事件。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入室至开始CT检查耗时、CT检查完毕通路处理耗时与总耗时均更短(P

  • 标签: 耐高压注射管 CT增强扫描 静脉留置针 护理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耐高压注射PICC堵管的最佳干预策略。方法回顾2012年8月前未采用集束干预策略的耐高压注射PICC置管患者45例,选择2012年8月后开展集束干预策略的耐高压注射PICC置管患者52例,比较集束干预前后耐高压注射PICC堵管发生率。结果集束干预前耐高压注射PICC堵管率为24.4%,集束干预后耐高压注射PICC堵管降至11.5%。结论实施集束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耐高压注射PICC堵管的发生。

  • 标签: 耐高压注射型PICC 堵管 导管插入术 护理
  • 简介:晚期肿瘤患者、老年长期慢性病患者由于疾病和心理方面的原因,大多数营养不良,血管质量普遍较差;而静脉化疗是恶性肿瘤病人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临床上常用的化疗方案是大剂量的静脉化疗。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这些需要长期进行治疗的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极易出现外漏、外渗、静

  • 标签: PICC导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耐高压注射PICC导管在神经外科液体治疗和肠外营养支持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12月到2014年12月一年中36例PICC置管的患者,通过对置管过程和术后并发症的分析研究,PICC置管存在着一定的并发症,需要很好的维护,本科对PICC置管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PICC置管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1,可减少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保护病人外周静脉,对胃肠功能弱或消化不良的病人能有效的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PICC 神经外科 临床应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成人血液肿瘤患者在化疗时会被反复穿刺,为了减轻此种方式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防止化疗药物给血管和周围组织带来的伤害,并使化疗过程仍可以顺利完成。方法回顾2015年1月到9月将三向瓣膜picc导管插入外周静脉。并对导管留置期间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在试验中使用三向瓣膜picc导管126例,其中插管成功率高达98%。平均置管时间为285天。导管留置期间出现并发症的2例,经过各种处理均恢复,病人对picc治疗过程满意。结论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而且三向瓣膜picc导管在患者身上的保留时间较长,可达1年左右,避免了化疗时反复穿刺的繁琐程序,同时也减轻了患者被反复穿刺的痛苦,使患者受益,值得推广,但应注意留置期间的护理,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

  • 标签: 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 化疗 护理 并发症 血液肿瘤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PICC置管中导管末端在上腔静脉入口发生反折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科内200例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末端反折的例数以及调管次数、调管方法、调管成功率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6例发生导管末端反折的患者中,4例经过配合在正压通气呼气相送入导管,均一次调管成功;2例按照常规予调管,首次调管失败,第二次在呼气相送入导管后调管成功。结论 PICC置管中,导管末端发生反折除送管过快、血管痉挛等因素外,经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导管末端发生反折或与正压通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PICC末端反折 原因分析 正压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EKG定位技术在三向瓣膜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三向瓣膜PICC置管的患者,患者120例,选择时间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60例为对照组按照体外测量方法置管后放射科行传统的X线摄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2018年7月—2018年2月60例为观察组采用EKG技术进行PICC尖端定位后置管,再到放射科行传统的X线摄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结果体外测量方法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为85%,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5%,置管时间5±1.11min,EKG技术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为96%、导管异位发生率为4%,置管时间7±1.31min。EKG技术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明显高于体外测量方法、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体外测量方法,置管时间大于体外测量方法。结论EKG技术可以提高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准确率,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

  • 标签: EKG定位技术 三向瓣膜式 PICC导管尖端定位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充导管冲洗器在末端开口PICC冲封管中的效果。方法将40例肿瘤科首次使用末端开口PICC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和B组20例,A组使用10ml预充导管冲洗器冲封管,B组使用1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冲管,再用50U/ml稀释肝素液10ml进行正压封管,比较两组堵管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结果A组发生导管堵塞1例,B组发生导管堵塞2例;A组无静脉炎发生,B组发生1例静脉炎。结论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福来喜预充导管冲洗器在末端开口PICC冲封管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 标签: 预冲式导管冲洗器 稀释肝素液 末端开口PICC
  • 简介:摘要目的成人血液肿瘤患者在化疗时会被反复穿刺,为了减轻此种方式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防止化疗药物给血管和周围组织带来的伤害,并使化疗过程仍可以顺利完成。方法回顾2015年1月到9月将三向瓣膜picc导管插入外周静脉。并对导管留置期间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在试验中使用三向瓣膜picc导管126例,其中插管成功率高达98%。平均置管时间为285天。导管留置期间出现并发症的2例,经过各种处理均恢复,病人对picc治疗过程满意。结论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而且三向瓣膜picc导管在患者身上的保留时间较长,可达1年左右,避免了化疗时反复穿刺的繁琐程序,同时也减轻了患者被反复穿刺的痛苦,使患者受益,值得推广,但应注意留置期间的护理,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

  • 标签: 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 化疗 护理 并发症 血液肿瘤
  • 简介:摘要三向瓣膜PICC现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它不仅适用于需要长期输液、全肠外营养的患者,尤其是为肿瘤化疗患者提供了很好的静脉治疗途径,减少了外周静脉的并发症和增加了化疗药物的疗效。我科从2015年1月—2017年7月施行巴德公司三向瓣膜PICC置管42例,其中男22例,女性20例。年龄34~87岁之间。其中,置管时发生误入动脉1例,神经损伤2例,导管送入困难4例,导管异位6例,穿刺部位血肿9例,撤除导丝困难2例。本文对临床中给肿瘤患者进行留置三向瓣膜PICC时常见的并发症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给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提高了临床肿瘤患者三向瓣膜PICC的穿刺和留置成功率,从而保障肿瘤患者能顺利进行化疗和后续的治疗,进而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三向瓣膜式PICC并发症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向瓣膜PICC预防肝衰竭患者置管并发症的效果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首次确诊为肝衰竭的140例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和留置针组。其中男128例,女12例。所有三向瓣膜PICC置管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直留置针患者均知情同意,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采用自设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三向瓣膜PICC置管并发症记录表收集患者置管后第一个月、第二个月及第三个月的并发症资料,采用直留置针置管并发症记录表收集患者住院治疗三个月期间所有留置针并发症资料。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结果PICC置管组相对留置针组穿刺口/针口渗血/渗出/坏死发生率低、一针穿刺成功率高、穿刺点异常发生率低、静脉通道堵塞发生率低、静脉炎发生率低、肢体肿胀发生率低和职业暴露风险低。结论对于肝衰竭患者实行三向瓣膜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避免置管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为肝衰竭患者建立长期静脉通道。

  • 标签: 三向瓣膜式PICC 肝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向瓣膜PICC及护理分析在小儿血液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42例行三向瓣膜PICC治疗的小儿血液肿瘤化疗者当作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各2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并发症率、焦虑与合作行为等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率(4.76%)比对照组(28.57%)低,P<0.05。观察组的焦虑与合作行为等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降低三向瓣膜PICC治疗的并发症率,提高血液肿瘤化疗患儿的配合度。

  • 标签: 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 护理 血液肿瘤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新型耐高压PICC导管用于CT增强检查对比剂通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已完成新型耐高压PICC管(Power PICC SOLO)置管且需要行CT增强检查的患者6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组,其中选用新型耐高压PICC管作为对比剂注射通路的患者30例为PICC管组,其余30例患者为常规组,采用放射科常规耐高压静脉留置针作为对比剂通路。进行CT增强扫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影像检查图片质量,包括总体和肝脏、肺血管质量以及侧支、伪影情况。结果两组间基线资料和图片总体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在两组伪影评价中,PICC管组的锁骨下动脉、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分值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常规组的侧支血管及反流情况显著低于PICC组(P<0.01)。结论新型耐高压PICC作为影像增强检查对比剂注射通路安全高效,不良反应少,图像质量好。

  • 标签: 耐高压PICC CT 影像检查 对比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隧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非隧道PICC临床应用效果的差异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经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共计3 0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隧道PICC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OR=0.28,95%CI:0.15~0.52,P<0.01)、静脉血栓发生率(OR=0.18,95%CI:0.06~0.55,P<0.01)、渗血发生率(OR=0.30,95%CI:0.21~0.42,P<0.01)、静脉炎发生率(OR=0.48,95%CI:0.26~0.88,P=0.02)、导管异位率(OR=0.27,95%CI:0.18~0.41,P<0.01),且不会增加神经、动脉损伤发生率(OR=0.49,95%CI:0.10~2.35,P=0.37)。两组导管堵塞(OR=0.56,95%CI:0.20~1.59)、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OR=0.57,95%CI:0.21~1.55)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隧道技术能够有效提升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但后期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并发症 皮下隧道技术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Meta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前已有较多关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研究,但对心脏瓣膜病继发的肺动脉高压的全面深入研究仍较少报道,尤其是心脏瓣膜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治疗的风险评估和预后的预测等并不是十分清楚。本文就继发于心脏瓣膜病的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病理改变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做简要综述。

  • 标签: 高血压 肺性 心脏瓣膜疾病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制订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经三向瓣膜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流程,探讨流程应用效果。方法制订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经三向瓣膜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流程,同时对操作护士进行考核培训;并根据此流程对30例患者行三向瓣膜PICC置管。结果本组30例患者PICC导管尖端正常位置为93.3%(28/30),最佳位置为90.0%(27/30)。护士对操作流程评分为(4.8±0.4)分,为满意。结论制订规范化标准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经三向瓣膜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操作流程并将流程应于操作中,使护理操作有据可查,提高了操作的质量。

  • 标签: 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