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近4年来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男性不育患者精液中支原体检测阳性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以4年来3278例男性不育患者和348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基联合检测对精液标本中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近4年男性不育患者精液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总阳性为35%-50%,以脲原体属为主,其阳性为31%-40%,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012-2014年各种支原体阳性变化不大;2015年总阳性和脲原体属阳性高于前几年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9例男性不育者支原体阳性年龄主要集中26-30岁和31-35岁年龄段,分别为37.8%和32.1%。10种抗菌药物中,脲原体属对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较低,均小于5%,4年中对各种药物耐药变化不大。结论该地区近4年来男性不育患者精液中支原体阳性较高,且以脲原体属为主,多集中于26-30岁和31-35岁年龄段,与前3年相比,2015年阳性明显升高,近4年来各种药物耐药性变化不大,治疗上应首选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 标签: 脲原体属 人型支原体 不育 耐药性
  • 简介:目的按照不同原发病及年龄分层统计、分析血液病患者血培养分离菌分布和药敏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血液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血培养标本结果和患者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送检1695份血培养标本,阳性标本302份,阳性为17.8%,分离到113株革兰阳性菌(37.4%),170株革兰阴性菌(56.3%),19株真菌(6.3%)。血培养阳性最高发病是骨髓瘤(26.5%),其次是白血病(24.3%)。年龄分组中60~80岁患者血培养阳性为17.9%,〈60岁阳性为17.8%。血培养阳性标本中,革兰阳性菌阳性最高年龄段为60~80岁,阳性为39.5%。革兰阳性菌中以葡萄球菌属居首,革兰阴性菌中肠杆菌科细菌最多。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有较高敏感,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头孢替坦有较高敏感。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对青霉素G均有较高耐药。结论1695份血液科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分析显示革兰阴性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中占多数。血培养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较高,而检出原发病最多为骨髓瘤;60~80岁患者比率最高。对不同原发病、年龄分层血培养分离菌分布和敏感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血培养 原发病 年龄分层 耐药性 敏感性
  • 简介:目的了解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初步探讨T细胞亚群老年CAP急性期发病机制中作用,从而为老年CAP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5例老年CAP患者和35名老年健康对照组、25例非老年CAP患者和25名非老年健康对照组,观察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水平。结果1.老年CAP组CD3+T细胞比老年健康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水平比老年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CAP组和非老年CAP组CD3+、CD4+、CD8+、CD4+/CD8+比较结果显示:老年CAP组CD3+T细胞低于非老年C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健康对照组CD3+T细胞、CD8+T细胞水平低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其中,这两组CD3+T细胞水平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CD8+T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健康对照组CD4+/CD8+水平高于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CAP患者急性期既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又存在免疫调节网络失衡。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老年 CD3+T细胞 CD4+T细胞 CD8+T细胞 CD4+/CD8+
  • 作者: 卢晓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治疗学
  • 创建时间:2022-10-30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6期
  • 机构:重庆市忠县中医医院,重庆404300
  • 简介:脓肿是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急性或慢性化脓性疾病。其发生大多是由肛腺感染引起,也有10%是继发于肛皮肤病(例如化脓性汗腺炎、化脓性皮脂腺感染等)、肛裂、炎症性肠病、外伤、医源性损伤、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及放疗等。肛脓肿是医院肛肠科较为常见急重症,属外科感染,具有很高发病,以年龄20-40岁男性多见,其他年龄段、女性也可发病,只是所占比例相对较少。生活中,多数人只知道痔疮为肛门疾病,却对肛脓肿知之甚少,甚至会将二者混淆,接受错误治疗,从而耽误病情。所以必须要提高对肛脓肿认知,了解如何正确合理预防、治疗肛脓肿疾病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预防和治疗肛脓肿进行讨论。

  • 标签: 肛周脓肿;预防;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005-2009年中枢神经系统术后感染患者易感因素和病原学分布。方法查阅该院自2005-2009年符合病例脑脊液培养阳性结果病例45例,回顾分析相关病史资料。结果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系统感染诱发因素中,脑外伤15例,占33.30.4;自发出血8例,占17.8%;脑室打开7例,占15.6%。共分离出57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9株,占33.3%;革兰阴性杆菌24株,占42.1%。结论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系统感染脑外伤是主要诱发因素,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 标签: 神经外科术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病原菌
  •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NSICU452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临床资料,调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病原菌分布和药物耐药性情况。结果452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1例,感染4.6%。股静脉部位置管感染(10.5%)高于颈内静脉(4.0%)和锁骨下静脉(2.6%),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55,P=0.008)。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中共分离鉴定出病原菌2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3株(50.0%),革兰阴性菌11株(42.3%),真菌2株(7.7%)。革兰阳性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最常见;革兰阴性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4株)、黏质沙雷菌(3株)最常见;真菌为白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各1株。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主要病原菌前2位是表皮葡萄球菌(19.2%)、肺炎克雷伯菌(15.4%);13株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克林霉素有较高耐药;11株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唑林、哌拉西林有较高耐药;2株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药物高度敏感。结论NS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常见,革兰阴性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常见,且耐药均较高。临床应注意无菌操作,并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理抗菌药物,减缓耐药性产生。

  • 标签: 神经外科 重症监护病房 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作者: 杨有文
  • 学科: 医药卫生 > 治疗学
  • 创建时间:2023-06-23
  • 出处:《家庭药师》2023年第11期
  • 机构: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30
  • 简介:目的:研究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疾病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三叉神经痛疾病患者,随机选取86例,其治疗时间2019.1-2021.2之间,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予以三叉神经半月节脉冲射频、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有效率数据中,两组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95.34%),优于对照组(79.0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症状评分,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数据中,两组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6.98%),低于对照组(23.2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三叉神经患者应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疗效较为理想,有效缓解了患者不适症状,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 标签: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了解老年住院患者及非住院老年人口咽部细菌携带及其耐药情况、细菌携带危险因素。方法住本院老年科非感染患者及进行健康体检上海市离、退休干部为调查对象,以无菌生理盐水漱口后,采集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以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测定。结果住院及非住院老年人口咽部细菌携带分别为55.2%(5S/105)及32.1%(161/501),老年住院患者高于非住院老年人(P〈0.01);携带菌中均主要为嗜血杆菌属,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杆菌。老年住院患者携带肺炎克雷伯菌对各类抗菌药敏感低于非住院老年人。口腔装有义牙是住院及非住院老年人口咽部带菌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住院患者口咽部细菌携带高于非住院老年人,口腔义牙是老年人口咽部带菌危险因素。

  • 标签: 老年 细菌 口咽部带菌 嗜血杆菌属
  • 简介: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比较初治与序贯阿德福韦酯疗效差异。方法将HBeAg阳性CHB患者90例分2组,替比夫定初治组和替比夫定序贯阿德福韦酯初始疗效不佳序贯组各45例,疗程104。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HBVDNA及耐药变化。结果替比夫定疗效好,肝功能复常、HBVDNA阴转、HBeAg阴转和血清转换分别为91.1%、80.0%、57.8%和30.0%。初治组HBVDNA转阴高于序贯组(P〈0.05),但有早期应答患者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早期应答患者各项疗效指标均显著好于无早期应答患者,而且发生病毒学突破也明显减少,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0.05)。结论替比夫定治疗CHB疗效肯定,初治疗效好于序贯阿德福韦酯疗效不佳患者,但后者有早期应答反应时其治疗104各项疗效指标与初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替比夫定序贯治疗时应严密观察早期抗病毒应答反应,及时进行优化治疗。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替比夫定 阿德福韦酯 病毒学突破 序贯治疗
  • 简介:目的对上海地区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初始治疗艾滋病患者各种治疗药物更换时间、原因及例次频率进行研究,从而比较各种药物耐受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154例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艾滋病患者初始治疗方案中每种药物开始使用后不同时间段内被更换最常见原因以及发生更换例次频率。结果启动ART后3个月内更换治疗药物原因以奈韦拉平(NVP)导致严重皮疹、依非韦伦(EFV)导致严重皮疹和齐多夫定(AZT)导致中性粒细胞(ANC)〈0.75×10^9/L为主。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因AZT导致严重贫血、NVP导致肝毒性更换药物患者增多。治疗超过1年后患者更换药物原因多集中于司他夫定(d4T)所致神经损害、脂肪萎缩、血脂异常以及发生治疗失败。因各种原因更换药物共352例次,其中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为302例次(26.17%),治疗失败为50例次(4.33%)。d4T治疗满1年后因血脂异常、脂肪萎缩及治疗失败发生更换药物例次频率逐渐增加;AZT更换原因主要为重度骨髓抑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开始ART后6个月内;EFV更换例次较少;NVP更换主要原因为严重皮疹和3级以上肝毒性,开始治疗后1个月内发生频率较高。结论ART过程中,患者接受治疗时间长短不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也不相同。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范围较大。不良反应仍是影响患者依从性、抗病毒疗效主要原因。

  • 标签: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不良反应 治疗失败 更换药物
  • 作者: 徐兴亮
  • 学科: 医药卫生 > 治疗学
  • 创建时间:2022-07-07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 第3期
  • 机构:屏山县中医医院急诊科,四川 屏山 645350
  • 简介:目的:探究微创痔疮手术治疗痔疮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影响。方法:以2020年1月-2021年3月严重痔疮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化法分组,对照组中实施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试验组则实施微创痔疮手术治疗,分析2组痔疮患者手术用时、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性。结果:试验组严重痔疮患者手术用时、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为6.00%,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痔疮患者接受微创痔疮手术治疗,可降低患者手术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且可缩短患者手术用时和康复时间,意义重大。

  • 标签: 微创痔疮手术;痔疮;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如何加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2008年138例我院急诊科及ICU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发生VAP资料,并将2001—2004年68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将2005-2008年70例患者设为加强组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发生VAP24例,发生35.3%,死亡16例,病死66.7%;加强组发生VAP9例,发生12.9%,死亡3例。结论加强综合预防措施能明显降低VAP发生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加强预防
  • 简介:随着对侵袭性真菌感染认识提高,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被越来越多临床医师采用,但在非移植、非粒细胞缺乏领域经验治疗作用尚未明确,早期诊断是提高治疗准确性、降低过度治疗以及由此产生真菌耐药、医疗资源耗费及不良反应增加等关键。由于组织病理和培养技术灵敏度低、耗时长,难以满足临床需要,非培养技术成为近年研究热点,并已被批准用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等免疫受损人群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非移植、非粒细胞缺乏重症患者中也受到广泛重视。

  • 标签: 真菌感染 非培养技术 重症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革兰阳性球菌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及病原学特点,以提高该类疾病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患者中脑脊液培养为革兰阳性球菌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探讨革兰阳性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入侵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原学特点。结果2005年1月—2008年12月共检出革兰阳性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38例。脑室外引流、腰穿脑脊液持续引流、脑室腹膜腔分流(VP)、开放性颅脑外伤和开颅手术是革兰阳性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常见入侵途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脑脊液白细胞数可以正常。最常见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葡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结论革兰阳性球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与脑脊液外引流及分流装置有关。患者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改变常不典型。治疗除了选用敏感抗生素,拔除可能导致感染植入装置至关重要。

  • 标签: 革兰阳性球菌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脊液外引流 脑脊液分流
  • 简介: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关系。方法回顾性查阅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上海中山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抗菌药物使用量(以antibioticsusedensity,AUD表示),及同期该病房送检临床标本中检出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耐药,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结果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该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送检临床标本中所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共429株(不包括2内重复菌株),标本来源大部分为痰标本(92.3%)。2009年和2011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菌药耐药分别为:亚胺培南9.1%和45.7%、头孢哌酮-舒巴坦18.2%和42.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2.7%和48.6%,上述结果显示该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均有上升。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7.3%和54.3%,P〈O.()1)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4.6%和14.3%,P〈0.01)检出也明显升高。亚胺培南(AUD:2.32上升至4.96)、头孢哌酮-舒巴坦(AUD:0.16上升至7.5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AUD:2.19上升至4.76)使用强度呈明显上升。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与亚胺培南使用强度相关系数为0.570,P值为0.067。亚胺培南使用强度与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0.01,R=0.881)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0.031,R=0.647)发生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发生也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强度相关(P=0.038,R=0.630)。结论广谱抗菌药物大量使用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增加相关。

  • 标签: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铜绿假单胞菌 抗菌药物 耐药
  • 简介: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快速诊断中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3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留存脑脊液进行DNA提取,采用细菌和真菌通用引物扩增病原体DNA并进行序列测定,对比同期脑脊液培养方法与PCR方法检测结果。结果137份脑脊液标本中PCR检测到细菌50株,真菌6株,脑脊液培养检测到细菌38株,真菌5株;PCR检测法灵敏度为40.9%,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38.2%,诊断效率为56.7%;传统培养法则分别为31.4%、100%、100%、34.7%、44.4%。PCR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诊断效率均明显优于传统培养方法,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与培养法相当,两方法鉴定菌种符合为97.7%。结论通用引物PCR扩增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准确等特点,对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学快速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液 细菌 真菌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脑脊液细胞增多般与细菌性脑膜炎有关,也可见于病毒性脑膜炎,尤其病毒性脑膜炎早期.项报告显示,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8例患者中(1/4脑炎患者),白细胞总数中位数为150个/μL,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位数仅为0.03.相反,因肠道病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白细胞总数中位数为105个/mm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位数为0.30.肠道病毒并不是唯能够引起脑脊液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Tyler等发现,174例西尼罗病毒脑膜炎患者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50患者占45.6%,其中17.2%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5.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增多 脑脊液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细菌性脑膜炎
  • 简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降钙素(calcitonin)前体。牛理情况下,PCT由甲状腺C细胞合成,血浆浓度很低(〈0.1μg/L)。细菌感染时,作为系统性炎性反血部分,甲状腺外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PCT、明显增多。

  • 标签: 降钙素原 感染 休克 多脏器功能不全
  • 简介:目的评价注射用去甲万古霉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中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去甲万古霉素静脉用药HSCT住院患者在用药期间发生任何不良事件,判断不良事件与药物关系、计算不良反应发生,并观察疗效。结果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共入选病例95例,其中可进行临床和实验室安全性评价者93例。出现不良反应者共15例,不良反应发生为16.1%。其中肾功能损害7例(7.5%)、肝功能损害4例(4.3%)、肝肾损害伴血尿者1例(1.1%)、肠道菌群失调1例(1.1%)、耳鸣1例(1.1%)、血栓性静脉炎1例(1.1%)。年龄≥45岁,合并应用其他易造成肾脏损伤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膦甲酸钠)都是造成肾脏损害高危因素。而以上因素均不是肝脏损害高危因素。可评价疗效81例中,47例有效,总有效率58.0%。结论注射用去甲万古霉素HSCT患者临床应用中有疗效,但不良反应发生般人群高,合并应用其他易造成肾脏损伤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膦甲酸钠)易发生肾脏损害。

  • 标签: 去甲万古霉素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