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淋巴水肿(lymphedema)是淋巴液回流障碍引起组织间隙淋巴液异常增多。由于积聚淋巴液富含蛋白质,长期刺激引起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大量纤维组织替代脂肪组织,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增厚,皮肤表面角化、粗糙、硬化,形成典型“象皮肿”。若合并感染使炎性渗出液增加,刺激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将破坏更多淋巴管,加重淋巴液滞留和渗出,进一步增加感染机会,形成恶性循环,致使淋巴水肿日益加重。

  • 标签: 淋巴水肿 影像学
  • 简介: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D)CT及MRI影像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CD患者CT及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8例CD患者中,6例为局灶型,其中5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浆细胞型;2例为多中心型,均为浆细胞型。CT检查8例,平扫5例病灶表现为密度均匀软组织肿块,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3例病灶内有小斑片状低密度。3例伴点、条状钙化。CT增强扫描5例透明血管型动脉期显著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同层面血管,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其中3例平扫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2例呈相对低密度改变,1例呈更高密度。3例浆细胞型中等均匀强化。MRI检查4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中1例T2WI中央斑片状亮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一致。结论CD影像表现与临床及病理分型密切相关,局灶型病例多为透明血管型,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多中心型病理多为浆细胞型,影像表现无明显特征,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 标签: CASTLEMAN病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中药白及是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及地下块茎,性微寒味苦、涩,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白及含有多种白及素、少量挥发油、白及甘露聚糖等成分¨].在我国白及是最早用于放射检查中药,至今已有40余年历史,而且在影像其他领域,白及也有广泛应用.笔者收集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 标签: 白及 影像学 中药 消肿 放射检查 现代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蜡泪样骨病影像表现,分析其影像特征,提高对本病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28例蜡泪样骨病影像表现,其中22例行X线检查,6例行CT检查,1例行SPECT-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28例中,单肢26例,双肢2例;单骨15例,同肢多骨11例,双肢多骨2例。X线表现:病变局限性于皮质内侧3例,弥漫性流注19例;骨皮质肥厚21例,骨髓腔变窄18例;跨关节生长11例;3例关节周围软组织出现团状不规则形钙化影。混合型15例,皮质外型4例,皮质内型3例。CT表现:骨皮质肥厚隆起、骨髓腔变窄,骨端松质骨或骨髓腔内团状高密度影,CT值约1000HU,边界清楚。SPECT-CT表现:腓骨病变区明显异常放射性核素浓聚,跟骨病灶未见明显异常放射性核素浓聚。MRI表现:骨皮质增厚,骨髓腔狭窄,病灶呈长T1、短T2均匀或略混杂信号,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1例病灶周围软组织轻度水肿改变。结论:蜡泪样骨病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X线检查结合临床可作出明确诊断;CT和MRI有助于观察病灶形态、密度及软组织情况;SPECT-CT为本病活跃性判定提供了有力参考依据。

  • 标签: 肢骨纹状肥大 放射摄影术 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研讨盆腔肿块患者运用 CT影像技术检查临床价值。方法自我院 2013年 10月至 2015年 1月收集盆腔肿块病例中选取 86例充当试验对象,依次对患者进行 B超与螺旋 CT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情况。结果① 86例患者均经组织病理证实,其中经 CT检出者 80例,检出率占 93.0%,显著高于 B超 75.6%,有统计差异( P<0.05)。②在定位病灶、判断病灶体积、显示病灶与邻近组织关系方面, CT准确率是 97.7%、 96.2%和 100%,相比 B超 89.5%、 86%和 75%明显更高,有统计差异( P<0.05)。结论对盆腔肿块患者行 CT影像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病情并指导临床用药,值得推荐。

  • 标签: 盆腔肿块 CT影像学技术 临床价值
  • 简介:介入放射(interventionalradiology)是融合影像诊断与临床治疗于一体新兴边缘学科,是医学影像重要组成部分。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利用简单器材对人体器官组织进行微创性诊断和微创性治疗一系列实用技术。

  • 标签: 放射学 介入
  • 简介:肺动脉栓塞(PulmonaryArteryEmbolismPE)又称肺栓塞,是指内源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有研究显示,80%~90%肺动脉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PE是一种较为常见心肺血管疾病,因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临床易漏诊、误诊[1].

  • 标签: 肺栓塞 影像学诊断 综述
  • 简介:影像检查是甲状腺结节筛查、术前检查及定性定位诊断最快捷有效方法,其主要包括超声(常规、超声造影)、CT、MRI、放射性核素显像(FNI、SPECT-CT、PET-CT等)、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等。本文通过总结文献,对各种影像检查方法进行分析,为合理有效地选择甲状腺检查方法提供参考。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粒细胞肉瘤 (granulocyticsarcoma,GS)影像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 14例经病理证实并资料完整粒细胞肉瘤住院患者,分析和总结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4例患者以儿童、青少年居多,临床症状以肿瘤压迫所致肿胀、疼痛等非特异性为主。 8例患者行 DR检查, 1例检出; 10例行 CT扫描,病灶与肌肉密度比较均呈等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周边较中心强化明显。其中 8例侵及骨质,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及部分硬化灶( 25%); 9例行 MR平扫 ,与肌肉信号比较,不同部位 GS呈不同等、高信号改变,增强扫描病灶内均存在无强化坏死区,且周边强化程度较中心区域明显。结论: GS影像表现具有以下特点并提示 GS生长特性:( 1)病程发展迅速,呈弥漫性生长,边界不清,对邻近骨质呈包裹性生长趋势;( 2)病灶软组织成分 CT上呈等密度, MRI上 T2WI呈高信号, T1WI信号根据部位不同表现不一;( 3)病灶内多存在坏死灶,且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病灶周边区域较中心强化程度高;( 4)可同时具有溶骨及成骨两种影像表现,且骨质破坏程度与病程长短无关。

  • 标签: 粒细胞肉瘤 白血病 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乳腺大汗腺癌MRI及乳腺X线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3年5月经病理证实乳腺大汗腺癌共19例(平均年龄66.8岁,范围51~87岁)。19例中行MRI检查和乳腺X线摄影检查各13例,其中接受2种检查者7例。分析病灶在MRI上形态特征、动态增强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乳腺X线表现。结果在乳腺X线上,13例中肿块8例、结构扭曲4例、未见明显异常者1例;肿块边缘模糊者7例,毛刺者1例;4例伴有微小钙化。在MRI上,13例中10例表现为肿块样强化、3例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肿块边缘毛刺者6例,不规则者4例。3例非肿块样强化分布类型分别为区域性强化1例、多区域性强化1例、弥漫性强化1例。TIC为平台型者1例、流出型者12例。结论乳腺大汗腺癌在X线上多表现为边缘模糊肿块,在MRI上多表现为毛刺状边缘肿块,TIC多为流出型。乳腺大汗腺癌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恶性肿瘤征象,无特征性表现。

  • 标签: 乳腺 大汗腺癌 磁共振成像 乳腺X线摄影
  • 简介:影像检查泛指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达到诊断目的各种检查,它属于活体器官视诊范畴,是特殊检查方法。目前临床上普遍开展影像检查有X线、CT、USG、MRI、DSA等。申请影像检查,是临床医生在一定思维指导下,根据患者病情,恰当地选取某一种或多种影像检查手段,

  • 标签: 影像学检查 申请 思维
  • 简介:骨病变种类繁多,鉴别诊断相对复杂,但首要是区分良恶性。随着医学影像发展,骨病变诊断不再局限于X线平片诊断,CT和MRI作用愈加重要。平片与CT都是用X线成像,两者显示均为病变密度改变,前者是重叠图像,后者是断层图像,但两者所显示征象基本类似,有些征象可相互通用,如骨质破坏、骨质硬化、骨膜反应、死骨等。MRI在骨关节系统普遍应用,对检出早期病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MRI非压脂序列对正常骨髓内脂肪信号被病变替代和压脂序列对病变内水分增加相当敏感,但其信号改变与平片及CT大不相同,如骨质高密度影在MRI各个序列上均呈低信号,而在X线平片和CT上不能显示骨髓与软组织水肿在MRI压脂序列上则能够清晰显示。之前,有些依靠平片和CT作出正确诊断患者,术前MRI检查却误诊,如将良性骨肿瘤合并周围骨髓与软组织水肿误诊成恶性骨肿瘤,原因就在于对MRI征象认识不足[1]。本文对具有良恶性骨肿瘤鉴别意义征象进行总结,希望能提高影像和临床医师对骨肿瘤诊断正确率。

  • 标签: 骨疾病 诊断显像 诊断 鉴别
  • 简介:影像组指从医学影像中提取、分析大量高级定量影像特征,从而对疾病进行诊疗。这一概念诞生不足5年,但已成为全球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热点,涉及多类肿瘤筛查、诊断、治疗和评估,并取得了相当乐观结果。今后影像组学会基于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获取标准、稳定特征并完成验证,从循证医学角度应用于肿瘤精准医疗。该研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影像组过去、现在与未来。

  • 标签: 影像组学 肿瘤学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科急腹症应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影像表现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医院收治135例妇科急腹症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行CT与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并以手术及病检结果为对照,评价CT与MRI对妇科急腹症诊断价值。结果:盆腔炎:CT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灶边缘模糊不清,少数有多囊性病灶;MRI显示界限不清囊性肿块,T1W1上被膜最内层可见环状高信号带,T2W1囊性病灶背侧可见低信号。异位妊娠:CT显示为密度不均匀混合型肿块,以实性包块为主;MRI显示为囊实性混杂信号。卵子宫内膜异位症:CT显示以多囊性病变为主,囊内密度不均,单囊病变密度较高;MIR显示囊内信号不一,囊壁厚度不均。巢肿瘤蒂扭转:CT显示以囊实性肿块为主,多数边界光滑,实性肿块为条索状或片状;MRI显示囊性部分信号较薄弱,T1W1低信号,T2W1高信号。卵巢黄体破裂:CT与MRI均显示附件囊性病变,多数囊内密度不均匀;MRI囊内积液及腹腔积液者可见T2W1高信号。CT与MRI对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和卵巢黄体破裂诊断符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MRI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肿瘤蒂扭转诊断符合率以及总体诊断符合率高于CT(P<0.05)。结论:急性盆腔炎、异位妊娠等妇科急腹症CT与MRI表现均有一定特征,可为妇科急腹症诊断提供客观依据,MIR诊断价值优于CT。

  • 标签: 妇科急腹症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骨肉瘤是最常见原发恶性骨肿瘤之一,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传统影像诊断骨肉瘤已有较多研究,CT和MRI等现代影像检查方法出现,为早期发现骨肉瘤提供了可能,尤其是MRI检查,不仅能显示肿瘤内部特征及肿瘤浸润范围,且在肿瘤治疗后随访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骨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评价影像检查对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诊治10例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影像资料.10例均行CR正侧位、低场强MR检查、螺旋CT轴位平扫加三维重建,并随访复查3个月~2年;均行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10例依据3种不同分型方法分型:①依据胫骨远端骨骺损伤位置,10例均为外侧型,无内侧型.②依据骨折后骨折块数目,分为二部分型8例,三部分型2例,无四部分型.③依据骨折线是否累及关节面,分为Ⅰ型7例,Ⅱ型2例,Ⅲ型1例.随访:周围型骨桥形成2例,胫骨远端骨梗死1例.结论:CR、CT、MRI对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诊断有重要价值,三者结合可为临床提供最有价值信息,指导治疗.

  • 标签: 胫骨骨折 放射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踝关节
  • 简介:跨膜电压超过临界值时,细胞膜会发生电穿孔现象,物理学表现为细胞膜振荡或纳米级微孔形成,生物物理学表现为可逆电穿孔和(或)不可逆电穿孔,前者主要用于细胞内外DNA、基因或粒子递送,后者近年来开始用于细胞消融。动物实验表明,不可逆电穿孔细胞消融效果确切,无散热效应,并可保存血管、胆管、胰管、肾盂集合系统等细胞外基质完好,受损神经功能可恢复,肾盂黏膜上皮可再生。对晚期进展期胰腺癌患者,该治疗方法可明显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远期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无严重并发症。超声引导下即可完成不可逆电穿孔(IRE)消融治疗过程,影像是评估治疗效果方法之一。

  • 标签: 电穿孔 不可逆电穿孔 晚期进展期胰腺癌 介入超声 超声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颈部Castleman病(CD)CT及MRl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颈部CD患者临床与影像资料。8例行CT检查,其中7例行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与MRI检查,将CT、MRI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按Frizzera标准分类:10例颈部CD患者,局灶型7例(透明血管型6例,混合型1例);多中心型3例(浆细胞型2例,混合型1例)。局灶型大多为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单发、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周围伴或不伴有子灶或卫星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颈总动脉同步,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减弱,边缘斑点或条状小血管;MRI亦表现为单发异常信号,呈等T1稍长或长T2信号,强化方式同CT增强扫描,边缘多有索条状迂曲流空血管,2个病灶内有裂隙征,呈延迟强化。多中心型CD影像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早期轻度强化,晚期中度强化。结论:颈部CD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CD具有一定影像特征,尤其动态增强扫描对其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浆细胞型CD则缺乏特征表现,确诊尚需免疫组织病理学检查。

  • 标签: 巨淋巴结增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肿瘤影像》杂志(CN31-2087/R)(原《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13年5月正式更名)是由复旦大学主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于1992年创刊,现为季刊。杂志办刊宗旨为: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反映肿瘤影像临床应用和科研工作成果,增进国内外肿瘤影像学学术交流,提高我国肿瘤影像诊断技术和治疗水平。本刊欢迎原创性论著、技术

  • 标签: 影像学 专业综合性 学术交流 理论与实践 学术期刊 医学影像
  • 简介:腹膜转移癌是恶性肿瘤细胞经血管、淋巴管转移至腹膜腔最常见继发性腹膜肿瘤,临床预后较差。目前国际通用术前腹膜癌指数来评估其转移程度,选择合适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新策略(CRS+HIPEC)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并降低死亡率,因此术前合理准确影像评估就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腹膜转移癌影像表现及临床常用MSCT、DWI及PET-CT3种影像检查技术在腹膜转移癌诊断中研究进展。

  • 标签: 腹膜肿瘤 肿瘤 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