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MRI中维平衡式稳态进动磁化准备超快速场回波序列(3DB-TFE)序列在血管压迫叉神经痛(TN)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50例TN患者,应用Philips1.5T双梯度MRI机行3DB-TFE序列扫描.结果:50例MRI均可见责任血管压迫.微血管减压术(MVD)中判定责任动脉与MRI示责任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000,P〈0.05),而对责任静脉的判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44,P〉0.126).结论:对临床明确诊断TN的患者,3DB-TFE可了解叉神经血管解剖,是MVD术前评价神经血管关系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责任血管 磁共振成像
  • 简介:MRI由于无电离辐射,在肺结节筛查中具有CT不可比拟的无损伤优势。本文简要介绍MRI各常用序列[快速自旋回波(TSE)、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STIR)、半傅立叶采集单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梯度回波(GRE)]在肺结节检出中的价值及各自的优缺点。

  • 标签: 肺结节 磁共振成像 检出
  • 简介:目的:探讨MRI常规扫描联合MRCP在胆管梗阻病因诊断中的优势。方法:回顾分析60例胆管梗阻患者,对其MRCP图像结合常规MRI图像进行综合诊断。结果:60例中,根据胆管扩张形态(枯枝状、软藤状)和胆管梗阻部位的形态(倒杯口状、截断状和鼠尾状)单纯MRCP确诊36例,定性诊断准确率为60.0%;常规MRI扫描联合MRCP确诊50例,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3.3%;2种方法对良恶性胆系梗阻的病因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MRI扫描联合MRCP可明显提高胆管梗阻病因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黄疸 阻塞性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通过对兔脑微出血模型的建立,比较MRI不同序列对微出血灶检出率的差异,并对各序列显示体积及大体病理体积进行测量,探讨SWI对微出血灶的影像放大效应。方法:选用12个月龄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5只)、实验组(35只)。对照组钻孔、进针、不注血;实验组钻孔、进针并注血,分别于注血完成后1h(超急性期)、48h(急性期)、15d(亚急性期)、35d(慢性期)行MRI规定序列扫描及各期病理标本取材,对照观察影像与病理表现,并测量体积。结果:SWI与常规T1WI+T2WI序列比较,出血灶检出率高,分别为100%、70.59%。SWI对实际微出血灶存在磁敏感放大效应,平均放大率为(1.74±0.77)倍。结论:SWI比常规序列对微出血灶检出率高,是检查颅内微出血灶非常敏感的序列。SWI对微出血灶存在磁敏感放大效应,可夸大微出血灶的实际体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出血 模型 动物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影像组学定量特征对浸润乳腺癌激素受体表达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4例浸润乳腺癌患者的术前超声图像及术后病理结果。根据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表达,将患者分为两组:激素受体阳性组(ER+、PR+、HER-2-),激素受体阴性组(ER-、PR-、HER-2-)。两名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超声科医师对乳腺癌肿块超声图像进行回顾特征分析与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肿块的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改变及钙化。然后,对同一个肿块利用基于相位信息的动态轮廓模型进行边缘分割。通过t检验,筛选出与激素受体相关最强的特征参数,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运用径向基核函数进行分析与研究。为减少偏倚,采用留一法对分类性能进行验证。结果:激素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在形态、边缘毛刺成角、内部回声及后方回声改变等二维特征方面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定量分析选出54个定量特征,对激素受体表达具有较高准确率(准确率67.7%,曲线下面积73.2%)。此外,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钙化等定量特征在激素受体阳性与阴性组之间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影像组学定量特征分析降低了传统超声影像的主观,在预测浸润乳腺癌激素受体表达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其在提高超声影像学特征对乳腺癌精准诊断及生物学行为预测方面的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影像组学 定量超声特征 激素受体 浸润性乳腺癌
  • 简介:目的:探讨损伤的膝关节侧副韧带在低场MRIGE序列中的表现。方法:对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48例共54条损伤的侧副韧带进行回顾MRI对比观察。结果:54条侧副韧带损伤,单纯胫侧副韧带27条,单纯腓侧副韧带18条,两侧侧副韧带同时损伤10条。Ⅰ级侧副韧带损伤27条;Ⅱ级侧副韧带损伤17条;Ⅲ级侧副韧损伤10条。30例(62.5%)出现并发症,其中前交叉韧带损伤19条。后交叉韧带损伤14条,半月板损伤18个,骨挫伤及骨折11例,关节囊积液30例。结论:GE序列能缩短检查时间,清晰显示膝关节侧副韧带解剖结构,准确诊断侧副韧带损伤并能进行分级,发现多种并发症,宜列为膝关节外伤的常规扫描序列

  • 标签: GE序列 侧副韧带损伤 低场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使用影像组学方法构建一个影像组学标签分类模型,对肺肿瘤良恶性进行分类预测。方法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80例怖肿瘤患者的CT影像学数据,分割肿瘤区域,提取肿瘤形状、大小、强化程度、纹理和小波变换共485个影像组学特征。利用Lasso算法筛选出与肿瘤良恶性鉴别最密切的组学特征,并使用Logistic回归构建诊断肿瘤良恶性的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来评估该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效能。结果选取3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出影像组学标签,具有很好的预测分类效果。训练集的AUC为0870(95%CI:0760-0978J,灵敏度为0.870,特异度为0.818;验证集的AUC为0.853(95%CI:0.717-0.989),灵敏度为0.882,特异度为0.778。结论随着CT在临床诊断中的广泛使用,真有望成为辅助检测肿瘤良恶性的非侵入手段。

  • 标签: 影像组学 肺肿瘤 良恶性预测 Lasso算法
  •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影像组学的肺结节恶性程度预测。方法:对肺部图像影像数据库(TheLungImageDatabaseConsortium,LIDC)-IDRI(ImageDatabaseResourceInitiative)中604例肺结节患者的CT图像进行分析,其中含肺结节的CT图像共2803幅,医师手工勾画肺结节轮廓。根据肺结节诊断标准,共提取96个灰度、形态和纹理高通量特征,输入基于随机森林的多类分类器进行恶性程度预测。恶性程度分为5级,以数字1~5表示。随机选取1000幅CT图像作为训练样本,剩余的1803幅CT图像作为测试样本,实验重复10。结果:对于单个肺结节,5类恶性程度的平均预测准确率为77.85%。对于每一类预测,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均在0.94以上。对于每例患者,肺结节恶性程度的预测准确率为75.16%。结论:该研究提出的基于影像组学的方法对肺结节恶性程度的预测性能良好,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辅助信息,以利于早期发现病灶。

  • 标签: 肺结节 CT图像 随机森林 影像组学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心率及不同重建时相对64层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资料。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组,对心动周期的R-R相位30%-90%间期,每间隔5%重建后进行血管分析及评分,获得回顾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并评价不同心率时的图像质量。结果: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两者呈负相关。心率〈70/min时,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间窗为R-R间期的70%-75%;心率70-79/min时,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R-R间期的60%-70%;心率〉80/min时,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R-R间期的40%-50%。左前降支在70%和75%R-R重建时相显示最佳,左回旋支在70%R-R时相显示最佳,而右冠状动脉在50%R-R时相显示最佳。结论:选择最佳重建时相、合理控制心率能够减轻运动伪影,明显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其中准确选择回顾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是保证图像质量、准确诊断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造影 心率 R-R相位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3种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测量方法昕得不同病理分化程度直肠腺癌的ADC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方法对44例直肠腺癌患者行MRI扫描,采用3种不同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选取方法测量肿块ADc。方法1:选择增强序列强化最明显的部位作为ROI,在ADC图相应区域勾勒强化区范围并测量ADC。方法2:选择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xponential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eADC)图上直肠癌病灶内信号最明亮部位,沿其边缘勾勒,测量ADC。方法3:在ADC图上选择肿块最大层面,并沿病灶边缘勾勒病灶范围,测量ADC,并对比分析ADC与其病理分化程度间的相关。结果方法1所得数据与病理结果有相关(r=0.718,P=0.000);方法2昕得数据与病理结果有相关(r=0.637,P=0.000);方法3昕得数据与病理结果有相关(r=0.643,P=0.000)。结论方法1测量昕得ADC与直肠癌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最好。

  • 标签: 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感兴趣区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目的:基于影像组学方法,分析超声医学影像信息,评估影像组学方法预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中Ki-67表达的可行。方法:回顾分析13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灰阶超声图像,通过图像分割、提取图像中肿瘤病灶的小波、纹理、形态特征,结合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inimum-redundancy-maximum-relevance,mRMR)准则的遗传算法选出234个特征,之后再用稀疏表示(sparserepresentationcoefficient,SRC)方法进一步筛选,得到最优特征子集并用于分类。结果: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SVM)和留一法(leave-one-outcrossvalidation,LOOCV)的预测模型对临床HCC超声图像进行分类和评价。结果显示,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AUC)达到了0.75。结论:基于HCC超声灰阶图像的影像组学分析和Ki-67表达存在相关,可以为临床合理诊疗和预后预测提供有用的信息。

  • 标签: 影像组学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KI-67 灰阶超声 可行性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3种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测量方法所得不同病理学分化程度直肠腺癌的ADC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相关。方法:对44例直肠腺癌患者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扫描,采用3种不同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选取方法测量肿块ADC。方法Ⅰ:选择增强序列强化最明显的部位作为ROI,在ADC图相应区域勾勒强化区范围并测量ADC。方法Ⅱ:选择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xponential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eADC)图上直肠癌病灶内信号最明亮部位,沿其边缘勾勒,测量ADC。方法Ⅲ:在ADC图上选择肿块最大层面,并沿病灶边缘勾勒病灶范围,测量ADC。对比分析ADC与病理学分化程度的相关。结果:方法Ⅰ所得数据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有相关(r=0.718,P=0.000);方法Ⅱ所得数据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有相关(r=0.637,P=0.000);方法Ⅲ所得数据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有相关(r=0.643,P=0.000)。结论:方法Ⅰ测量所得ADC与直肠癌病理学分化程度的相关最好。

  • 标签: 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感兴趣区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目的:探讨定量维能量多普勒超声(three-dimensionalpowerDopplerultrasonography,3D-PDU)球体模式记录局部胎盘与整个胎盘血管指数的相关与一致,为了解胎盘血流灌注提供一种方法。方法:对154例11~14周单胎妊娠胎盘进行3D-PDU检查,应用虚拟器官计算机辅助分析(virtualorgancomputeraidedanalysis,VOCAL)球体模式和手动模式分别记录4处球形感兴趣区及整个胎盘血管化指数(vascularizationindex,VI)、血流指数(flowindex,FI)、血管化-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flowindex,VFI),分析4处球形感兴趣区平均与整个胎盘相应指数的相关与一致。结果:球体模式获得局部胎盘(VI:38.60±14.31;FI:29.49±6.17;VFI:12.53±6.34)与手动模式获得整个胎盘(VI:38.93±13.86;FI:31.79±5.49;VFI:12.90±6.50)的血管指数均显著相关[r分别为0.978(P〈0.001)、0.677(P〈0.001)、0.963(P〈0.001)];V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FI和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球体血管计算模式可作为评价整个胎盘血流灌注的有效替代。

  • 标签: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 胎盘 球体模式
  • 简介:目的:探讨前瞻心电门控技术在低心率患者128层CT胸痛联成像中减少辐射剂量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128层CT胸痛联成像患者90例,心率〈65/min、心率变异〈5/min。随机分为A、B2组:A组行回顾心电门控螺旋扫描;B组行前瞻心电门控扫描,比较2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结果:2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8,P=0.38);B组平均辐射剂量及曝光时间均低于A组(t=16.16,P〈0.001;Z=-8.26,P〈0.001)。结论:对于心率〈65/min且心律相对平稳患者,128层CT前瞻心电门控技术在胸痛联成像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仍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 标签: 心电门控技术 胸痛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 简介:目的:选择合理的判断指标和可行的图像分析方法,评价^99mTc-MIBI核素显像预测鼻咽癌多重耐药的可能。方法:选取32例病理证实为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患者,治疗前行^99mTc-MIBI核素显像,在病灶最明显的横断面图像上获取病灶的放射计数,以脑部、斜方肌、肺部作为本底分别计算早期、延迟显像的肿瘤摄取比值和清除率,以MRI结果作为疗效评价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选择合适的图像分析方法。结果:高反应组的早期和延迟期摄取比值均大于低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高反应组与低反应组之间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早期和延迟摄取比值诊断化疗耐药性,均以脑部为本底时效果最佳;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3(SE=0.042;95%CI:0.860~1.026;P=0.002)和0.929(SE=0.050;95%CI:0.831~1.027;P=0.02),最佳诊断分别为23.29和19.14;前者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0.0%,后者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77.3%。结论:以脑部为本底计算99mTc-MIBI摄取比值是诊断鼻咽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的理想指标。

  • 标签: 多重耐药 鼻咽癌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本底
  • 简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oninpregnancy,HIP)是妊娠与血压升高并存的一种疾病,可对孕产妇全身各器官产生不良影响,如可导致胎盘早剥、弥散血管内凝血、心肝肾衰竭、肺水肿、高血压脑病,甚至死亡,亦可造成胎儿生长受限、羊水过少、早产、宫内窘迫、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为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孕产妇及围产儿高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多普勒超声因具有无创、价格低廉等优点,广泛用于产前超声诊断,常规用于监测妊娠期并发症及评价围产儿结局。该文对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超声检查 二维超声 能量多普勒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 简介:目的建立前列腺癌弥散加权成像(DWI)与非影像学指标结合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评估患者前列腺癌发病的可能,以便后续诊断方法的选择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114例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先后行DWI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资料,其中前列腺癌患者70例、非肿瘤患者44例。应用DWI影像评价患者前列腺癌发病率,按危险高低行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由低到高依次为1~5分)。随机抽取一半患者分入建模组,其余分入验证组。分析建模组中良恶性病例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PSA与总PSA比值(f/tPSA)、肛门指检(DRE)、PI-RADS分级等指标的差异,选取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为考察变量,以穿刺病理是否为前列腺癌为应变量,建立两项Loglstic回归模型。A:非影像学指标+PI-RADS;B:只含非影像学指标。利用验证组病例数据建立Loglstic回归模型和PI-RADS预测概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相应的灵敏度、特异度,确定最佳界。结果良恶性患者PSA、f/tPSA、DRE及PI-RADS分级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考察变量。前列腺癌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建立如下:A:LogitP=-6.18+0.0006PSA+1.73DRE-8.01f/tPSA+1.3PI-RADS;B:LogitP=-0.095+0.0467PSA+1.88DRE-7.3959f/tPSA。应用A模型预测验证组的穿刺结果,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2,明显高于单独使用DWIPI-RADS分级(0.835)和临床指标(0.751)。A、B模型最佳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4%、80.0%,90.9%、62.9%;PI-RADS分级最佳灵敏度和特异度为63.6%和94.3%。结论联合PSA、f/tPSA、DRE及PI-RADS这4个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有助于评估个体患前列腺癌的可能,准确率较高,为可疑前列腺癌患者行前列腺穿刺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

  • 标签: 前列腺癌 弥散加权成像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肛门指检
  • 简介:目的:通过家兔颅脑动态CT时间-密度曲线分析,了解针刺后急性脑梗死家兔血脑屏障的改变,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机制.方法:采用家兔自体血栓栓塞,建立急性脑梗死家兔模型,电针刺激督脉经穴"百会"、"水沟"治疗,观察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家兔脑组织血管内血流灌注和血管内血流充盈时间的影响.结果:电针能明显增加缺血区脑组织的血灌流量,降低缺血区血管内血流充盈时间.电针刺激后各组指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家兔血脑屏障具有明显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能有效改善脑部血灌流量、改变了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状况、减少脑梗死发作后引起的脑水肿、从而减少对血脑屏障的破坏作用有关.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电针 动态CT 时间-密度曲线 血脑屏障 家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