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鼻背筋膜下鼻假体置入隆鼻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在我门诊部接受鼻背筋膜下鼻假体置入隆鼻的患者9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了解。结果治疗后,有74例对隆鼻治疗较为满意,18例对隆鼻治疗效果基本满意,2例患者不满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为鼻梁偏高、歪斜、皮下淤血、皮下假体轮廓外显、皮肤颜色异常等,在进行二次矫正手术后剩余2例患者对手术效果也较为满意。结论鼻背筋膜下鼻假体置入隆鼻的临床效果较好,术后患者的满意度较高,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鼻背筋膜 鼻假体 隆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腿骨折并发筋膜区间综合征的治疗与护理。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6年2月,到医院就诊的小腿骨折并发筋膜间区综合征的患者56例,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与护理。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临床疗效,并总结治疗与护理经验。结果56例患者中,经治疗与护理,54例患者痊愈,2例患者坏死截肢,治疗及护理总有效率为96.43%。结论对小腿骨折并发筋膜间区综合征的患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保证患者良好的痊愈率,促进患者患肢恢复。

  • 标签: 小腿骨折 筋膜间区综合征 治疗与护理
  • 简介:小儿臀部肌肉注射后引起臀肌挛缩被称为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臀肌挛缩症,臀肌纤维化,肌肉注射后臀肌纤维化及儿童臀肌、肌筋膜挛缩症等多种不同的名称.它是由于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并不少见.我院自1988-06~2001-06共收治28例,经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臀肌挛缩症 肌筋膜挛缩症 诊断 儿童 髋关节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对创伤骨科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给予患者实施改良筋膜皮瓣修复创面系列手术,分析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探究共计选取58例患者,科室是创伤骨科(难治性创面患者),病例资料选取时间段2016年5月开始,2017年4月停止。58例患者分组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且分别命名为研究组(29例;改良筋膜皮瓣修复创面系列手术)和对照组(29例;传统筋膜皮瓣移植术)。结果研究组患者移植成活率显著性更高,将其对比对照组患者可得出以下统计学结论存在意义且P<0.05。结论给予创伤骨科患者实施改良筋膜皮瓣修复创面系列手术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 标签: 创伤骨科 改良筋膜皮瓣修复创面系列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硬膜外和腹横肌筋膜组滞下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6年9月到2018年1月间在我院实施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手术的患者87例作为主要探究主体,按照患者手术时间顺序将全部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43例,对照组患者44例,实验组患者采用腹横肌筋膜阻滞下实施麻醉,对照组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到达最大麻醉平面时间以及患者心率变化情况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到达最大麻醉平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心率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手术实施过程中,采用腹横肌筋膜阻滞效果确切,腹横肌筋膜阻滞具有起效快,影响小的特点,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该种麻醉方式应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硬膜外 腹横肌筋膜 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59例脑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血肿穿刺引流手术治疗,分析术后颅感染的发生率,并分析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大、引流管位于脑室、引流管放置时间≥5d、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3次、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颅感染的发生率更高(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引流管位置、引流管放置时间、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是脑出血患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工作中应评估患者发生术后颅感染的风险性,及时预防。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 穿刺引流术 颅内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针刀联合针刺灭活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疗效。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总共选取50例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按照随机数字法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微针刀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针灸穴位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感无明显差异,数据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感受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之前,两组的生活质量数据差异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之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数据相对于常规组存在明显优势,数据差异明显,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针刀联合针刺灭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对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程度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影响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肢体运动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运用。

  • 标签: 针刺 微针刀 触发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骨筋膜室综合征早发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将643例四肢骨折围手术期患者分为对照组(326例)和干预组(317例)。干预组运行OCS早发现集束化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骨折护理。观察两组患者OCS发生率,并发OCS患者切开前骨筋膜室压力(mmhg)、OCS减张术时机(伤后h数)、减张术处理优良率、减张术后不良后果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OCS发生率为6.31%(P>0.01);OCS减张术时机(伤后h数)为24.067.64(h),早于对照组(P<0.01);OCS患者切开前骨筋膜室压力低于对照组(P<0.01);减张术处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36.18%(α=0.01);减张术后不良后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9.41%(α=0.01)。结论在四肢骨折患者OCS早发现中实施集束化干预,最大限度的早发现、早处理发生的OCS,提高其处理的优良率,减少患者因并发OCS导致的不良后果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骨筋膜室综合征 集束化干预 护士 四肢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颅破裂动脉瘤合并脑血肿的复合显微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颅动脉瘤破裂合并脑血肿的患者共21例,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以及疗效。结果21例患者采用弹簧圈致密栓塞结合下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的复合手术进行治疗,术后DSA显示有3例动脉瘤颈残留复发。术后GOS评价,有11例患者恢复良好,5例患者轻度残疾,3例患者重度残疾,2例患者死亡。结论颅破裂动脉瘤合并脑血肿在临床上应及时通过DSA确诊,采用弹簧圈致密栓塞结合下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的复合手术对于未发生脑疝的患者是可行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脑内血肿 复合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压监测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实施颅动脉瘤夹闭术的35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均进行颅压检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对症支持处理,分析颅动脉压监测的作用。结果本组的35例患者中,25例颅压在5-20mmHg之间,生命体征平稳;8例术后颅压范围在20-40mmHg之间,其中有5例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出现急性脑水肿,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颅压急剧升高超过40mmHg,经颅脑CT检查显示动脉瘤破裂出血,经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3d死亡。结论对颅动脉瘤术后患者续监测颅压,并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为病情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颅内压 脑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超声镜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效果并评价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中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间收入的所有早期胃癌患者43例,分别应用超声镜和CT诊断方案对患者的病症进行诊断,评价两种诊断方案的准确性。在明确患者病症后,采用镜下微创手术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评价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均完全康复,未见复发患者;并且实验结果中,超声镜诊断方案较CT诊断方案明显更优,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超声镜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断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较单纯应用CT诊断方案的效果更好。而镜下微创手术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是一种微创手术,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胃癌 超声内镜 内镜下微创 微创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外固定、有限固定及完全固定在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三组,各20例。分别为外固定组、有限固定组及完全固定组,比较三组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腕关节活动度。结果完全固定组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腕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有限固定组及外固定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固定在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中效果最为显著,保证了桡骨远端的长度,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外固定 有限内固定 完全固定 C型桡骨远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镜手术切除鼻腔鼻窦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鼻腔鼻窦翻性乳头状瘤的60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进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30例进行鼻镜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面部整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腔鼻窦翻性乳头状瘤在临床上采用鼻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时间短等特点,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率,可在临床上广泛性应用。

  • 标签: 鼻内镜手术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蛋白结合CD10评价白光镜、染色镜、NBI镜筛查早期胃癌阳性率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2月我院收入的60例胃癌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黏蛋白、NBI-ME、术后病理共3种方法进行评估。结果黏蛋白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6%(53/56)、94.12%(16/17)、95.0%(38/40),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5.0%(2/40)、6.3%(1/16);CD10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1%(51/56)、87.5%(14/16)、92.5%(37/40),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7.5%(3/40)、12.5%(2/16)。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三种镜检测方法前瞻性研究胃肿瘤性病变粘膜表面及微血管结构,以黏蛋白(MUC2、MUC5AC、MUC6)结合CD10阳性率为参考指标,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效率。

  • 标签: 黏蛋白 CD10 白光内镜 染色内镜 NBI内镜 早期胃癌 阳性率 相关性
  • 简介:目前.白光照明已不再是镜的唯一照明方式。镜下对病灶精细结构的判断、黏膜凹窝的分型及肿瘤新生血管等的研究,给常规白光镜检查技术带来了巨大挑战.色素镜因操作费时费力应用亦受限制。近年各种新技术相继建立.包括窄带显像技术(narrowbandimaging.NBI)、固有荧光光谱技术(IFS)、共聚焦显微技术、细胞学镜技术等,其中成本最低、临床最易推广者当属镜NBI

  • 标签: 内镜 窄带显像 分光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压监测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实施颅动脉瘤夹闭术的35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均进行颅压检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对症支持处理,分析颅动脉压监测的作用。结果本组的35例患者中,25例颅压在5-20mmHg之间,生命体征平稳;8例术后颅压范围在20-40mmHg之间,其中有5例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出现急性脑水肿,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颅压急剧升高超过40mmHg,经颅脑CT检查显示动脉瘤破裂出血,经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3d死亡。结论对颅动脉瘤术后患者续监测颅压,并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为病情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颅内压 脑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杂型颅动脉瘤手术的术中护理规范,预防动脉瘤破裂,保障患者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治疗复杂型颅动脉瘤的护理方法,包括麻醉前、麻醉诱导期、术中护理流程及规范性的操作,总结预防颅动脉瘤破裂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麻醉手术过程中55例手术患者均为发生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情况,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充分的术前评估,完善的术前准备,麻醉诱导期、维持期、手术过程中重点时段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桥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胃镜下黏膜切除及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胃上皮瘤变及早癌标本的病理学观察结果,分析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并提出改善检查的方法。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3月~2017年7月进行胃上皮瘤变和早癌检查的患者60例进行检查分析,患者均进行胃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术前、术后病理诊断,对比其差异。结果镜切除术前后病理结果存在差异,术后符合率较低。结论胃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胃上皮瘤变及早期的诊断中,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术后级别升高,术前的病理诊断并不能完全显示黏膜病变性质,因此需要进行定期内镜随访并对患者进行病理活检,保证确诊率。

  • 标签: 胃上皮内瘤变 早癌 内镜切除术 病理观察 结果对比
  • 简介:病例女,45岁,左胸间歇性刺痛伴咳嗽、气急2周入院,无四肢乏力和消瘦.入院体检:精神萎糜,检查合作;面色苍白,巩膜无黄染,皮肤无瘀点、瘀斑;左胸下部叩诊呈浊音,左肺呼吸音低,心律齐;腹软,肝脾未及;四肢肌力正常,无病理性神经反射.

  • 标签: 诊断 CT B超 病例报告 肺内胸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