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构建压电基因传感阵列检测系统。方法:首先利用精细微加工法制作单个传感,在此基础上先后构建了粘胶式以及夹具式2×5型传感阵列。并自行开发研制自激式振荡电路、PESAV2.0版频率记录分析软件。将它们与计算机联用以构建传感阵列检测系统。结果:成功地制造出了在气、液相中稳定振荡的单个传感,构建的粘接式及夹具式传感阵列各有其优缺点;自激式振荡电路有非常强的振荡能力,在液相中起振非常容易,其频率稳定度也可达实用要求。PESAV2.0版频率记录分析软件具有自行设置各初始参数,实时记录频率变化、自动绘制频率变化趋势图及分析结果等多项功能。结论:成功地构建了传感阵列检测系统,搭建起一个基因检测的技术平台,为临床上病原性微生物的检测以及多种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新方法。

  • 标签: 压电基因 传感器 检测系统 建立 疾病 诊断
  • 简介:目的:摸索及优化肽核酸(PNA)石英谐振式基因传感(QOGS)阵列的检测条件。方法:设计针对HBV的bis-PNA探针,将其固定在QOGS阵列表面,具体摸索了bis-PNA探针与HBV基因组DNA杂交时的最佳pH值、最佳离子浓度、最佳探针固定量。结果:杂交缓冲液pH值为6.8、离子浓度为20mmol/L、探针浓度为1.5μmol/L时杂交条件最为适宜。结论:摸索出了PNA-QOGS阵列反应时的最佳条件,为成功地构建PNA-QOGS阵列检测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肽核酸 基因传感器 检测条件 优化 bis-PNA探针 HBV基因组DNA杂交
  • 简介:目的建立石英谐振压电基因传感检测系统液相稳定平台并应用该检测系统实时检测链置换扩增(SDA)反应。方法①观察以金属夹具式和粘胶式两种检测池连接方式构成的传感在液相中的频率稳定性;②以巨细胞病毒(HCMV)为检测对象,建立链置换扩增(SDA)反应系统;③传感检测系统对HCMVSDA反应进行实时检测。结果①新型金属夹具式可调节及可换式传感检测池可实现传感在液相中的频率稳定性;②链置换扩增(SDA)反应可引起压电基因传感的频率持续下降;③在一定范围内核酸杂交所引起的频率下降幅度与加入的靶序列浓度呈正相关;结论成功构建压电基因传感液相检测平台并实现对链置换扩增(SDA)反应的实时检测;该系统可直接检测基因组DNA并可广泛应用于病源微生物的临床检测。

  • 标签: 实验检测 压电基因传感器 液相稳定平台 HCMV 巨细胞病毒 链置换扩增
  • 简介:摘要背景意识状态是具有微小但非常明确的行为证据来证明能感知自我和环境的严重意识改变的一种状态,是处于昏迷和意识清醒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目的本研究将研究意识唤醒的方法对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的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月在秀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114例为对照组,给予脑性昏迷常规护理。在同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的出血后脑性昏迷患者123例为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音乐联合抚触刺激法进行护理。分别评价患者护理前及护理1、2、3个月时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功能障碍评分(DRS)、脑电监测(EEG)、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监测(ABEP)和苏醒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GCS、DRS和EEG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干预1、2、3个月时,干预组患者的GCS、EEG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D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BEP各个潜伏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各个潜伏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患者共苏醒108例,占87.80%,对照组苏醒51例,占44.74%,干预组总苏醒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各时间段的苏醒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苏醒时间为(54.3±6.7)d,明显短于对照组[(72.5±8.5)d,P<0.05]。

  • 标签: 音乐疗法 高血压脑出血 脑性昏迷 抚触唤醒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给药,同时联合无线镇痛泵系统硬膜外持续给药,观察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足月产妇60例,随机均分为2组,研究组蛛网膜下腔注射2.5μg舒芬太尼(1μg/ml),平卧位后接硬膜外镇痛泵,泵内为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体75ml,首次5ml,自控5ml/次,持续5ml/h,锁定20min,每小时最大剂量15ml。对照组舒芬太尼5μg蛛网膜下腔注射,余过程同研究组。镇痛泵参数、运动阻滞评分、疼痛评分、满意度、不良反应等使用无线镇痛系统记录。结果研究组的PCEA用药量、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运动阻滞、疼痛评分、满意度、恶心呕吐、眩晕、瘙痒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26.67%),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鞘内给药联合无线镇痛系统应用于镇痛分娩,起效迅速,镇痛效果稳定,总体不良反应更低,无线监控获取镇痛数据快速准确,主动处理问题及时,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舒芬太尼 蛛网膜下腔给药 镇痛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运用维生素C预冲透析炎症状态所带来的影响和护理方式。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所接收的8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六个月以上)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血液透析,观察组采用维生素C预冲,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运用维生素C预冲透析,效果良好,值得运用。

  • 标签: 维生素C预冲透析器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微炎症状态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外科手术唤醒麻醉使用喉罩联合靶控输注技术的效果进行分析,结合手术精确定位,将患者的脑功能区占位病变进行切除,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几率,让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升。方法根据2013年10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对20例脑功能区占位性病变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为患者提供喉罩插管和异丙酚靶控输注,结合雷米芬太尼镇痛治疗,术中将患者唤醒,清醒状态下经皮质诱发电位监测和电刺激定位,将病灶切除后,再次全麻关颅。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喉罩插管麻醉和术中唤醒以及再次全麻。呼吸和循环指标比较平稳,镇痛效果突出,能够配合手术要求对患者的脑功能区域进行定位和切除病灶。患者术后没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存在。三例患者在唤醒期间存在轻微的血压上升以及心率加快情况,两例患者术后有痛苦回忆。结论为患者提供全麻下喉罩联合靶控输注进行唤醒麻醉,可以让患者的脑功能区病灶被最大限度的切除,并且让患者的脑功能正常,提升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

  • 标签: 术中唤醒 靶控输注 喉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儿科教学工作开展当中,信与课相结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校儿科专业74名学生进行分析,根据教学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均分成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教学方式为传统教学,研究组学生则接受课与信教学,对比两组学生接受不同方式教学后的成绩情况以及学生对于教学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学生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明显高于常规组,且对于教学的满意度更高,两组学生的相关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意义(P<0.05)。结论对于儿科教学方式的选择而言,将信与课结合应用的效果较好。

  • 标签: 儿科 微信 教学 微课 满意度 成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喉罩联合靶控输注进行唤醒麻醉,以配合手术精确定位,同时切除患者脑功能区的占位性病变,以减少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20例脑功能区发生占位性病变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对全部患者应用喉罩插管与异丙酚进行靶控输注,同时应用雷米芬太尼进行镇痛,以在术中将患者唤醒,再于清醒状态经皮质诱发电位的监测与电刺激定位,切除病灶后对患者再次进行全麻下关颅。结果20例患者全部顺利应用喉罩插管进行全麻与术中唤醒以及再全麻。并且呼吸与循环指标均平稳,且镇痛完善,能够完全配合手术要求对脑功能区进行定位与病灶切除。患者术后均未发生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3例患者在唤醒期间有轻微的血压升高与心率加快。2例患者出现术后的痛苦回忆。结论患者全麻下应用喉罩联合靶控输注进行唤醒麻醉,能够使手术对患者脑功能区其病灶进行最大程度的切除,同时能够保持患者正常的脑功能,从而提高了患者其术后的生存质量。

  • 标签: 术中唤醒 靶控输注 喉罩
  • 简介:摘要近些年,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医学教育水平也随之提升,现阶段我国人口快速增长,儿科医学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儿科医学教育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阶段,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与现阶段的就学需求相符合,在现代信息化影响下,信成为重要沟通工具之一,其在教育教学方式也应用也愈加广泛,且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主要分析在儿科教学中应用基于信平台的课的教学效果。

  • 标签: 微信平台 微课 儿科教学
  • 简介:摘要为评估创拔牙技术的应用效果,本文结合本人的临床经验,及各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创拔牙技术及其操作方法进行了总结。基于此,重点从拔牙器械的应用,以及拔牙效果影响因素两方面,对技术的应用方法,以及应用效果进行了观察。最终证实了创拔牙技术相对于常规拔牙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证实了该技术在拔牙效率、安全性等方面的应用优势。

  • 标签: 微创拔牙技术 拔牙器械 并发症 术中疼痛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子宫肌瘤在妇女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提高且有年轻化趋势。由于创技术的完善,各种创术式在子宫肌瘤治疗中应用广泛,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为女性患者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创造了可能性,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 标签: 子宫肌瘤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详细阐述了乳癌患者手术护理应用价值及手术护理技巧。方法对82例乳癌患者术前做好心理疏导和术前准备,术后做好常规护理、引流管护理、皮下气肿的护理、预防感染,并进行功能训练,给予出院指导。结果82例女性患者护理后恢复的有77例(94%),无效5例(6%)。其外形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乳癌改良根治术创伤小、术后外形恢复好,恰当的护理可促进患者心理和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乳癌病人的手术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重要脏器功能检查、手术区皮肤准备;手术后护理包括病情观察、体位安置、伤口护理、患侧上肢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

  • 标签: 乳癌 微创手术 护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创治疗拇外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局麻下创手术治疗拇外翻患者68例,使用微型动力系统专用器械创截骨,手法矫形、复位、绷带外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足拇外翻明显改善。随访7~10个月,总优良率96.8%,疗效满意。结论创手术治疗拇外翻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显著纠正外翻,且手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同时,该术式在局部麻醉下就可进行,操作简便,患者不需住院治疗,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拇外翻 微创手术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创技术拔除智齿的技术。方法选择需拔除的80例患者的智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创法和凿劈法拔除患牙,记录两种方法拔牙时间、术中不适、术后反应、创口愈合情况。结果平均拔牙时间实验组18.2min,对照组24.1min,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严重疼痛及严重水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即两组相比较创法比凿劈法拔牙时间缩短,术中不适、术后反应较轻,创口愈合情况较好。结论创技术拔除智齿,减轻了患者恐惧、不适感,创伤小,拔牙时间缩短,术后反应小,拔牙创口愈合快,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微创技术 智齿 凿劈法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创经皮钢板植入技术问题治疗四肢骨折的经验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16年3月2016年12月,对80例四肢长骨骨折的患者应用创经皮钢板植入技术进行了手术内固定治疗。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21~72岁,平均36岁。结果本组病例切口均顺利愈合,术后7~21d出院。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10个月。分别按Neer、和评分评价术后相应肢体功能,优55例,良21例,中4例,总体满意率95%。结论应用创经皮钢板植入技术治疗四肢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 标签: 微创 钢板 内固定 四肢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创的方法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体会。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5月~2017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命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有患者65例,采用经皮肾输尿管镜取石方法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对照组有患者55例,采用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的创治疗方法下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1周检查患者的结石清除率发现,试验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为96.92%,对照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为72.72%,两组患者在结石清除率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试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患者明显优于试验组患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肾输尿管镜取石和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都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有效的创方法,其中经皮肾输尿管镜取石具有结石清除率高的优点,安全性更好。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微创 临床治疗 临床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3月之间收治的脊柱创伤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创手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指标VAS、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临床效果良好,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治疗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微创手术 脊柱创伤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创伤患者采用创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2例脊柱创伤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创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1.3%,高于对照组的71.7%(P<0.05);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仅有1例,少于对照组的8例(P<0.05)。结论脊柱创伤患者采用创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能够缩短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疼痛,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脊柱创伤 微创 手术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