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的病理特点、治疗方式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6例胃间质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标本送检免疫组化,其CD117(+)和CD34(+)例数分别为30例和36例,S-100和SMA例数分别为31例和30例。除去失访的十例,随访的56例中良性及潜在恶性46患者均无复发及转移;恶性10例中4例术后发生肿瘤复发转移死亡,2例因其他病因死亡,其余4例均生存良好。良性间质质地偏硬,交界性及恶性间质大多质地较软,常有出血坏死灶。结论胃镜+活检、免疫组化是诊断胃间质的有效手段;良性和潜在恶性胃间质治疗预后良好,恶性胃间质手术治疗尤为重要。

  • 标签: 胃间质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女性间质误诊妇科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将间质误诊为妇科肿瘤的患者以及文献病案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我院误诊量为2例,文献病案量为30例,共计研究数量为32例,对研究对象治疗期间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进行了B超检查,其中24例患者GIST接近子宫、盆腔以及附件位置盆腔所占比例为16.67%(4/24),子宫所占比例为58.33%(14/24),附件所占比例为12.5%(3/24),腹腔所占比例12.5%(3/24),24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进行了多次B超检查,肿瘤定位发生改变,B超提示包块可能来自肠道。6例患者EGIST接近盆腔内,盆腔所占比例为16.67%(1/6),,附件所占比例为33.33%(2/6),腹腔所占比例50%(3/6)。结论女性间质肿瘤通常因为脱落或者转移到盆腔内部,进而紧贴在附件位置和子宫上,其与妇科肿瘤有着密切关系,常规的三项检查已经很难鉴别,所以需要采用多次CT和B超联合检查,以提升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以及误诊现象,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 标签: 女性间质瘤 误诊 妇科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对小肠淋巴以及小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根据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的15例小肠淋巴患者和12例小肠腺癌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为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诊断,分析两种疾病CT诊断特征和鉴别方式。结果小肠淋巴主要在小肠远端发病,发病的范围比较广,小肠腺癌主要是在小肠近端发病,范围较小;强化模式小肠淋巴缓慢上升,小肠腺癌上升快速,CTA表明,小肠淋巴是肿瘤包围血管,小肠淋巴会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小肠淋巴小肠腺癌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诊断和鉴别效果突出,临床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应该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小肠淋巴瘤 小肠腺癌 多层螺旋CT 诊断方法 鉴别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总结CT影像学检出恶性胃肠道间质的价值和影像特征。方法抽取我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调取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CT扫描影像特征及检出结果准确性等指标。结果CT扫描检出阳性51例,肿瘤生长位置22例胃、5例十二指肠、9例空肠、6例回肠、4例结肠、6例直肠,所有肿瘤均为恶性。扫描肿瘤,质地均匀33例,不均匀19例,肿瘤中心有低密度区域,增强扫描可见强化不均匀,中心坏死区增强扫描不强化。结论CT扫描胃肠道间质通过影像特点,判断肿瘤良恶性,有利于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 标签: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CT影像 特征
  • 简介: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GIST)的超声图像特征,探讨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行彩色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超声表现。结果:良性5例,潜在恶性13例,恶性9例。恶性者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多伴有液化、坏死。结论:彩色超声可以评价GIST的生长特性及结构特征,是有效的诊断方法。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人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30例胃肠道外间质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通过观察胃肠道间质的诊断结果进行评估,确定胃肠道间质的临床病理诊断性质特征、组织来源及良恶性。结果胃肠道间质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或发现腹部包块,有间叶肿瘤特征,潜在恶性组肿瘤直径小于3cm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少见,无明显出血、坏死,恶性肿瘤组可见出血坏死,细胞丰富,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结论免疫组化测定是胃肠道间质的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CDl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胃肠道间质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DOG1蛋白在胃肠道间质(GISTs)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在光镜下观察GISTs的组织学特点,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DOG1在65例GISTs中的表达。结果:48例肿瘤来源于胃的GISTs中DOG1、CD117、CD34、α-SMA、Des和S-100的表达率分别为89.6%、79.2%、68.8%、33.3%、10.4%、14.6%;17例来源于肠道,其中DOG1、CD117、CD34、α-SMA、Des和S-100的表达率分别为88.2%、64.7%、70.6%、35.3%、11.8%和11.8%。16例CD117阴性的GISTs病例中有13例表达DOG1,7例DOG1阴性的病例中有3例表达CD117。42例(65%)患者随访3~33个月,其中26例病情缓解或无变化,12例肿瘤发生复发或转移,4例死亡。结论:DOG1是诊断GISTs的有用标志物,尤其对CD117阴性的GISTs患者有较高辅助诊断价值。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DOG1 CD117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因胃间质于我院行胃部分切除术治疗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开腹术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手术切口更小,正常进食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更早(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P<0.05。结论对于胃间质患者而言应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有微创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胃间质瘤 腹腔镜 胃部分切除术 传统开腹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腹腔镜辅助下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间质的效果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治疗低位直肠间质的6例患者,在手术开展前给予患者实施伊马替尼的治疗,然后再为其进行腹腔镜辅助下经内外括约肌间的切除手术,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Wexner评分。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治疗前患者的肿瘤大小在5厘米至9厘米之间,治疗后患者的肿瘤大小在2厘米至4.5厘米之间;在Wexner评分方面,治疗前的评分在1分至3分之间,治疗后的评分在5分至9分之间。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以及Wexner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故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对低位直肠间质患者应用腹腔镜辅助下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

  • 标签: 低位直肠间质瘤 腹腔镜 经内外扩约肌间切除术
  • 简介:对多发性骨髓误诊为急性间质性肾炎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56岁。因恶心呕吐20d余入院。入院前20d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咳嗽、发热,无痰,体温不详,在当地应用罗红霉素、头孢曲松、病毒唑等治疗体温降为正常,但恶心呕吐无改善,胃镜示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给予潘托拉唑抑酸等治疗,病情无改善,查肾功示:Scr1134μmol/L,BUN36.3mmol/L,转入我院。自发病以来无眼睑及双下肢水肿,无关节疼痛及皮疹,无骨痛、消瘦,尿量正常。既往体健,无肝炎、肾炎等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家族史无特殊。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 肾炎 间质性/诊断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胃肠间质采用腹腔镜形切除术与开腹楔形切除术对应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16年1月—2016年8月共收治80例胃肠间质患者,其中对照组40例采用开腹楔形切除术,观察组40例采用腹腔镜形切除术,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相关指标。结果在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间质患者采用腹腔镜楔形切除术,符合微创手术治疗优势,手术安全性更高,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腹腔镜楔形切除术 开腹楔形切除术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诊断小肠肿瘤中采取口服等渗甘露醇SCT小肠造影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来源于2011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纳入诊治的60例小肠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考不同诊断方式进行分组,将采取传统SCT诊断患者作为参照组,将采取口服等渗甘露醇SCT小肠造影诊断患者作为实验组,分析,所有患者均实行磁共振功能成像新技术诊断,观察统计两组小肠肿瘤患者诊断符合率。结果数据分析显示,实验组小肠肿瘤患者诊断符合率96.67%对比参照组各项指标,统计学数据差异显著(P<0.05)。参照组小肠肿瘤患者敏感性80.00%、特异性66.67%,实验小肠肿瘤敏感性100.00%,特异性96.67%,P<0.05,统计学呈现出数据对比差异。结论将口服等渗甘露醇SCT小肠造影技术应用于诊断小肠肿瘤中具有比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等渗甘露醇 SCT小肠造影 小肠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联合胃镜与开腹手术用于胃间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间质患者6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方式完成手术,观察组则利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方案完成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等围术期指标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0.05);观察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免疫组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切除胃间质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价值,安全性较好。

  • 标签: 腹腔镜 胃间质瘤切除术 临床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多排螺旋CT小肠成像(MDCTE)与双气囊小肠镜(DBS)在临床表现不典型小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例既往接受DBS和MDCTE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采用DBS方式,20例患者均被诊断为不典型小肠梗阻患者;安全性方面,1例经口进镜患者诉咽部疼痛轻度,1例经肛进镜患者出现便血。采用MDCTE方式,20例患者中16例患者被检测出有阳性表现。未出现不良事件。对于采用MDCTE检测未出现阳性表现的4例患者,进一步采用DBE检查,发现,其中2例小肠梗阻并黏膜水肿,2例为小肠瘢痕狭窄。结论针对临床表现不典型小肠梗阻,MDCTE是良好的筛查手段,DBE是良好的确诊手段。

  • 标签: 小肠梗阻 多排螺旋CT小肠成像 双气囊小肠镜
  • 简介:摘要小肠肿瘤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肿瘤,其中2/3~3/4是恶性肿瘤。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比结肠癌低50倍。这是由于小肠属碱性环境,不利于肿瘤生长;小肠内容物是流体,可稀释致癌物质,即排空快而减少食物中潜在致癌物与肠黏膜的接触时间;小肠细菌量少,使需要细菌参与代谢的潜在致癌物(如二级胆酸)生成减少;小肠淋巴组织产生IgA,中和病毒;集合淋巴结产生的T淋巴细胞免疫力强等原因,使小肠的肿瘤发生率明显低于消化道其他部位。目前尚未明确恶性肿瘤的诱发因素及病因。本文旨在探讨小肠肿瘤的临床诊治。

  • 标签: 小肠肿瘤 临床特征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究小肠CT灌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有针对性的选择在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这个时间范围内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肠疾病患者50例,把他们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两个组别,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每个组别各有25例患者,其中针对对照组患者所进行的常规CT方法,而针对观察组患者所进行的是小肠CT灌肠方法,对于两个组别患者所呈现出的诊断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所呈现出的诊断效果要比对照组有十分明显的提升,两者的对比差异十分显著,具备相应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具体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切实有效的运用小肠CT灌肠方法,可以有针对性的规避和克服常规CT以及小肠灌肠两者各自的缺陷,进一步有效融合两者的技术优点,趋利避害,对于内窥镜检查的侵入性比较小,对于患者造成的损害程度比较低,针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是十分可行的一种检查方法,这样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深入应用和大力推广。

  • 标签: 小肠CT灌肠 临床 应用价值
  • 简介:1病历摘要例1:女,4岁。因发热,咳嗽5d,以支气管肺炎收住院,在院行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哌酮)和阿奇霉素治疗5d,现患儿咳嗽减轻,体温正常,今又出现腹痛,腹痛发作时间约2h,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不剧烈,无进行性加剧,既往无腹部手术病史,一般状态及反应良好,面色正常,自动体位,自发病以来饮食差,腹部查体左中下腹有一局部隆起,可扪及一鸭蛋大小软性包块,有轻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消失,无呕吐,2d未排便及排气,遂行腹部彩超后发现有“同心圆征”,考虑肠套叠。普外科会诊后建议手术探查及治疗,术中发现:小肠套叠.行手术整复,并继续抗炎治疗,2周后痊愈出院。

  • 标签: 支气管肺炎/并发症 肠套叠/诊断 儿童 学龄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胃楔形切除术对胃间质患者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胃间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开腹楔形切除术治疗,观察组予以腹腔镜楔形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胃间质采用腹腔镜楔形切除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开腹楔形切除术,术中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腹腔镜 开腹手术 楔形切除术 胃间质瘤 康复 并发症
  • 简介: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又称为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是一类包括200多个病种的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发生于肺泡间质结构.也可累及细支气管和肺血管。ILD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肺功能表现均相似。以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胸部X线胸片示弥漫性浸润阴影、肺功能示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弥散功能下降、动脉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表现为特征。

  • 标签: 间质性肺疾病 诊断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