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探讨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3月在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神经外科监护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274例为干预组,回顾2015年1月~2015年12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231例为对照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包括加强手卫生,2%洗必泰消毒剂使用,穿刺时最大无菌屏障,每日必要评估,选择最佳的穿刺部位,敷料的选择及更换频率。结果干预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1.64‰,对照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5.1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

  • 标签: 护理干预 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下肢深静脉患者分别实施介入导管溶栓治疗以及外周静脉溶栓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1月~2018年05月收治的106例下肢深静脉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后进行下肢深静脉治疗方式的研究;对照组(53例)选择外周静脉溶栓疗法进行疾病治疗;观察组(53例)选择介入导管溶栓疗法进行疾病治疗;最终就两组下肢深静脉患者的溶栓效果以及患肢消肿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患者溶栓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患者患肢消肿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医疗人员对于下肢深静脉患者选择介入导管溶栓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溶栓效果的提高以及患肢消肿效果的提高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下肢深静脉患者的病情康复以及生活品质提升。

  • 标签: 介入导管溶栓 外周静脉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创伤后深静脉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和体检的50例骨创伤患者、50例骨创伤后发生深静脉(DVT)的患者以及50例体检的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称为骨伤组、DVT组及健康组。对此三组研究对象的D-二聚体含量(D-D)、纤维蛋白原含量(FIB)以及C-反应蛋白(CRP)含量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骨伤组、DVT组的D-D、FIB以及CRP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DVT组的D-D、FIB以及CRP含量显著高于骨伤组(P<0.05)。DVT组治疗后,D-D、FIB以及CRP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D-二聚体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以及C-反应蛋白含量是深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要想避免深静脉形成就必须降低以上三种危险因素的含量避免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消退。

  • 标签: 骨创伤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主动握拳活动预防PICC相关上肢静脉形成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5月我院PICC置管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主动握拳活动方法。对比干预前后腋静脉最大血流量和单位时间内平均血液流速以及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腋静脉最大血流量和单位时间内平均血液流速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血栓发生率对比较之对照组较低(P<0.05)。结论主动握拳活动可有效预防PICC相关上肢静脉发生,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值得推广。

  • 标签: 主动握拳活动 PICC 上肢静脉血栓
  • 简介:静脉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PTE是肺栓塞的一种类型,定义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导致,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特征的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血栓栓塞症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导致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栓塞症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化疗的9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静脉栓症发生与否分为两组,发生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未发生的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相关因素,并进行相应治疗。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病理分期、血液黏稠度、D-二聚体、吸烟史两组之间有着较大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60、病理分期、血液黏稠度上升、D-二聚体上升、有吸烟史;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溶栓、抗凝治疗,治愈率达到65.63%,好转率为31.25%,死亡率仅为3.12%。结论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栓塞症的相关因素较多,临床中要对其进行控制,高危人群做好监测和预防,一旦栓塞形成,及时进行溶栓或抗凝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肺癌 化疗 静脉血栓栓塞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系统护理对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ICU进行中心静脉导管患者238例,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系统护理),每组119例。比较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相关部位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可有效降低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并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系统性护理 ICU 中心静脉导管 相关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于2015年06月2018年6月,采用随机双盲法的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形成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化护理,实验组在常规化护理的同时进行综合护理。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高达91.42%,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高达68.57%,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形成患者而言,综合护理的效果十分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综合性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静脉炎预防与护理。方法选取100例我院收治的妇产科手后下肢血栓静脉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编入常规组(n=50)和综合组(n=50)中,对常规组患者施加常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综合组患者施加预防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预防及护理情况,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综合组患者静脉膜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下肢静脉静脉炎复发率均要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综合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综合预防和护理措施在应用在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

  • 标签: 妇产科 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0例下肢静脉患者的超声临床诊断结果,研究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将2017年3月~9月在我院超声科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的下肢静脉患者10例进行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并将X线血管造影结果与之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诊断检查结果清晰,图像对比分析准确,血栓血流量、血栓部位与范围判断准确,其中慢性下肢静脉患者4例,左下肢静脉患者3例,右下肢静脉患者3例,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临床检查是方便、安全、快捷且判断准确率较高的一种检查方法,临床上用于判断下肢静脉形成准确率较高,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的方法。

  • 标签: 超声 临床诊断 下肢静脉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深静脉的危险因素,为临床DVT的预防实践、护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三所医院神经外科确诊为DVT的患者为病例组,配对选取性别一致、神经外科疾病诊断一致。采用SPSS18.0软件,分别将各变量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再将筛选出的多个变量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神经外科深静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神经外科DVT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昏迷、偏瘫与制动、感染、创伤与骨折、下肢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外科大手术、手术时间、输血脱水药、血管刺激药、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因素logistic回归研究显示昏迷、偏瘫与制动、感染、下肢中心静脉置管是神经外科DVT的危险因素。临床上要重视这类高危患者,早期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深静脉的发生风险,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神经外科
  • 简介:摘要深静脉是骨科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还会引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在临床中,早期预防护理是减少骨科深静脉发生的重要所在。本文现对骨科深静脉的预防护理进展予以如下综述。

  • 标签: 骨科 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病人的护理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0例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另40例纳入研究组给予预防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术后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预防老年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有效避免了术后DVT及疼痛发生,满足了患者护理需求,缩短了其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妇科肿瘤手术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静脉的临床预防护理。方法通过选自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查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n=50例)。对照组患者在诊疗之后仍然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行预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深静脉形成、下肢浮肿情况以及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行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的深静脉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两者存在显著差异;且对照组患者的下肢浮肿发生率也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髋部骨折患者行预防护理,具有显著的护理成效,能够有效的预防患者的下肢静脉形成,及时给予患者行护理干预,从而提升患者的康复速率。

  • 标签: 髋部骨折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品管圈活动在深静脉患者卧床依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7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30例未实施品管圈活动的深静脉患者作为本次的对照组,记录患者的卧床依从;选取2017年5月~2017年7月收治的30例深静脉患者作为研究组,由我院8名护理人员自主组成品管圈,并以“提高深静脉患者卧床依从”作为主题,建立起“AV循环圈”,对患者不良的卧床习惯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在实施10周的品管圈活动后评价患者的卧床依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依从以及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卧床依从性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的卧床依从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卧床依从率(60.0%)(P<0.05);护理人员在两组患者护理中综合素质情况变化比较相比于对照组而言,护理人员在研究组中的护理能力、协作能力、责任心、品管圈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护理人员护理能力、协作能力、责任心、品管圈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也有效提高了静脉患者的卧床依从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深静脉血栓 卧床依从性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CU中心静脉导管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后相关感染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360例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两组,各180例,观察组为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在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期间发生导管病原菌定植、穿刺部位、隧道、植入部位感染及CRBSI的发生情况,并将两组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ICU患者在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上述导管相关感染方面几率均低于对症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ICU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在临床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对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能明显降低不良感染事件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系统性护理 相关性感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100例疑为下肢深静脉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并以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评价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发现有50例患者为下肢深静脉,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发现48例,诊断准确率为96.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临床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具有无创、高效、可反复操作且经济实惠的优势,是临床筛查下肢深静脉的重要方法。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护理干预预防ICU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ICU接受治疗且使用导管的18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护理干预。记录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中因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所引起的感染分别为1.11%、2.22%、4.44%,对照组中因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所引起的感染分别为8.89%、10.00%、1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对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促进患者早期恢复,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针对性护理干预 ICU 导管相关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下肢深静脉患者中应用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患者通过造影确诊后实施介入溶栓法治疗;对照组21例患者则实施常规抗凝及外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并发症发生率除出血率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外,观察组在肺栓塞及深静脉形成后遗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深静脉患者中应用介入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可提高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中广泛开展应用。

  • 标签: 介入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深静脉护理措施探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1例患者(高血压脑出血并发深静脉),收治时间为2016年2月18日至2017年2月19日,对所有患者进行全方位综合护理,并对临床资料进行记录。结果31例患者中,优秀21例(67.74%),良好8例(25.81%),差2例(6.45),护理效果为93.55%(29/31)。结论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减少意外的发生。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并发深静脉血栓 护理措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