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循环着的血液在维持机体稳态中处于位.绝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在血液中都有一定的反映.因此,血标本的正确选择对于临床检验和医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液 血浆 血清 临床检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广州市三家医院不同岗位手术室护士早餐情况,为开展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并比较110名手术室巡回和洗手两种岗位护士的早餐行为、早餐营养成分及对早餐营养知识认知情况等差异。结果50%手术室护士每天摄入早餐,且摄入种类不够齐全,优质蛋白及能量摄入不足,两组早餐频率、早餐膳食结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岗位的手术室护士对早餐营养知识掌握不够,尤其以洗手护士突出,膳食结构不合理,需要加强膳食指导,保证各种营养素均衡摄入,促进身体健康。

  • 标签: 手术室护士 早餐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护士对燕尾帽佩戴情况的态度,分析脱帽行为的优缺点与整改措施。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及随机抽样法,选取本院在职的12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护士对燕尾帽佩戴情况的态度,同时抽取本院五个科室进行试点,随时发现脱帽后的优缺点,并列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结果78.3%的护士认为燕尾帽的作用是职业象征,67.5%的护士认为燕尾帽易脱落,经常脱落构成比为46.7%,58.3%的护士因燕尾帽固定不牢而脱落,16.7%的护士因长时间佩戴燕尾帽导致脱发,52.5%的护士认为没必要佩戴燕尾帽,90.0%的护士支持燕尾帽脱帽行为。结论大多数护士认为没必要佩戴燕尾帽且支持脱帽行为,但是脱帽后存在护士发型有散乱现象、对护士着装与发型要求更严格等困难,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 标签: 护士 燕尾帽 脱帽行为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行为干预对防止酒依赖者复饮的疗效。方法采用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评定并进行心理行为干预。结果研究组在除问题解决维度外,FAD其他各维度得分和SAS与S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对消除酒依赖患者发病的心理因素,降低复发率,提高酒依赖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酒精依赖 认知行为治疗 家庭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Hangman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在本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见收治的Hangman骨折患者中选择60例进行分组治疗,A组采取前路手术治疗,B组则采取后路手术治疗,两组各30例。结果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提示A组更高(P<0.05)。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几率则提示A组更低(P<0.05)。对比骨折愈合率则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Hangman骨折采取后路手术创伤更小,但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更高,前路手术创伤更大,但并发症发生几率更低,临床具体选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具体情况。

  • 标签: Hangman骨折 治疗方法 临床效果
  • 简介:为了更深入地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促进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我们于2004—05对顺义区南法信镇居民进行了健康状况、知识、态度及行为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如下。

  • 标签: 社区卫生服务 卫生状况 卫生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咯血患者异位支气管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表现,评估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对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21位咯血患者行选择性BAE。术中行系统的胸主动脉造影及锁骨下动脉造影,观察异位支气管动脉的影像学表现及来源,并对双侧支气管动脉(BA)及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责任血管行选择性栓塞术。术后随访6个月~4年。结果发现21例患者存在异位支气管动脉,起源于胸廓内动脉11例,锁骨下动脉9例,椎动脉1例。术后18例咯血立即停止,3例仍有少量咯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2例出现不同程度胸痛,1例出现发热,均经处理后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其他严重的栓塞后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内无再次咯血,1例术后3个月咯血复发,经再次介入栓塞后好转。结论超选择性BAE治疗大咯血是安全、有效的,存在异位支气管动脉患者,进行超选择插管栓塞,是首选的一线治疗手段。

  • 标签: 咯血 栓塞 支气管动脉 异位
  • 简介:摘要剖宫产是我国妇产科临床中常见的人工分娩手术,在剖宫产手术中采取的麻醉方式有很多,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腰硬膜联合麻醉、全身麻醉等麻醉方式。不同的麻醉方式各有优缺点,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操作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手术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产妇以及胎儿的生命健康以及人身安全。现根据我院临床治疗记录,对妇产科剖宫产手术中常见的麻醉方式选择的应用以及特点进行研究,诣在分析出剖宫产手术中最有效的麻醉方式。

  • 标签: 剖宫产手术 麻醉方式 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选择的合理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间在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的呼吸疾病患者70例。并将近几年的我院对呼吸内科疾病治疗时使用抗生素的频率和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同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00张处方,并对此分析应用抗生素患者的病情和抗生素的用药种类。结果根据对2016年间在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的呼吸疾病患者病例分析,呼吸内科对于抗生素的使用频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对于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对于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出现下降趋势。结论对于呼吸内科来说,使用抗生素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法,但是由于使用抗生素的方式中存在问题,所以应该对其在疾病的治疗上的使用作出规范,通过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方法去提高对于呼吸疾病的治疗效果,尽可能地降低住院时间并使患者感觉不到特别的痛苦。

  • 标签: 呼吸内科 抗生素 用药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认知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30例心理焦虑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30例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后,大大缓解了患者的焦虑状态,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均达到较满意疗效,护理满意度达100%。结论及时实施有效的认知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能够缓解患者焦虑、恐慌心理,改善睡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认知 心理护理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以减少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方法采用调查方法对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造成精神病人发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患者自身的精神症状和护患关系,是否是自愿住院,病友和家庭闹矛盾,病房环境影响,护理人员态度,药物不良反应也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做好病房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有效防范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攻击行为

  • 标签: 住院精神病患者 攻击行为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行为干预在先兆流产患者中的应用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先兆流产患者分为2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52例)及该基础上的行为干预(观察组52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2%)与对照组患者(84.6%)相比明显升高,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干预能有效提升先兆流产患者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先兆流产 护理干预 行为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研究效果。方法在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选取所在科室80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抽签分类法将所有产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实验样本为40例,参照组产妇进行二次剖宫产方式分娩,研究组产妇进行阴道试产方式分娩,评估两组产妇的平均手术时间、产后24h出血量、子宫切口撕裂、平均住院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产褥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相对于参照组,研究组产妇的产后24h出血量更少,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子宫切口撕裂、新生儿体重以及产褥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平均住院时间更短,新生儿Apgar评分更高,P<0.05。结论给予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进行阴道试产方式分娩,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子宫切口撕裂以及产褥期并发症发生率,控制新生儿体重,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减少产后24h出血量,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剖宫产术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 研究效果
  • 简介:摘要当前,前列腺癌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迹象,多见于60岁以上的男性,在男性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该病早期临床症状隐匿,不易发现,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基本发展到了晚期,治疗难度较大。当前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有放射治疗或者根治性治疗,对于上述方法无效或者不适的患者,首选内分泌治疗,故内分泌治疗逐渐受到了广大临床医护人员的关注和重视,本文笔者主要针对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展开了综述。

  • 标签: 前列腺癌 内分泌治疗 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中进行共同注意训练治疗的临床表现,归纳并总结出孤独症儿童治疗的应用方法及原则。方法在临床对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应用共同注意力从一级到五级差别强化训练,观察并记录孤独症儿童的临床表现,将其结果进行汇总归纳分析。结果共同注意训练在临床对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上有着良好的疗效。结论共同注意训练在孤独症行为上疗效确切,根据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力级别的不同,在临床上应灵活应用共同注意力训练。

  • 标签: 儿童孤独症 行为干预 共同注意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认知行为对于焦虑症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6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31例焦虑症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疗程为12周,患者的临床治疗选择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价,并且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情况进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的评定,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选择问卷调查和生活满意度量表(LSR)进行评定。结果对本研究31例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以后17例患者获得痊愈,显著进步患者5例,还有8例患者进步,1例患者无效。治疗结束以后对患者进行HAMA评分,患者较治疗之前下降,而且患者的社会功能、LSR以及GAF总分和之前明显提升,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认知行为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社会的功能,并且能够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使患者在具体生活过程当中获得较为满意的舒适度,改善患者等不良生活质量,在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认知行为 焦虑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行为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产科足月分娩的新生儿124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采用优质护理方式,观察组新生儿在此基础上进行母婴皮肤的接触。对比两组新生儿出生1小时内以及第5~6小时啼哭的次数以及时间;同时对产妇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问卷。结果观察组新生儿1小时内、5~6小时内的啼哭次数、持续时间等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5.16%;对照组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83.87%;观察组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的母婴皮肤接触可以增加新生儿的安全感,有效的降低新生儿的啼哭次数以及时间,产妇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大大提高产妇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母婴 早期皮肤接触 新生儿 行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