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析在对消化镜护理风险进行控制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所起到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我院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2月至2017年04月期间接收的50例需要采取消化镜进行检查的患者,并依据随机原则将50例患者分为24例对照组与26例实验组。将应用常规镜检查护理干预组作为对照组,将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消化镜检查组作为实验组。观察与比较护理后两组心率、呼吸、舒张压与收缩压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实验组心率、呼吸、舒张压与收缩压指标改善情况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护理消化镜检查以及风险控制方面有显著的护理效果,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血压情况,稳定呼吸与心率指标,因此颇具临床应用的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PDCA循环模式 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 临床应用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消化镜护理风险控制中采取PDCA循环模式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择取于2017年6月~2018年7月我院所接收的106例消化镜检查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根据所采取的不同模式分为PDCA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为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指导,PDCA组实施PDCA循环护理指导,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对比各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结果PDCA组护理安全、急救药品、消毒隔离以及仪器器械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DCA组护理风险的发生几率0例(0%)显著低于对照组6例(11.32%),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消化镜检查患者采取PDCA循环护理指导,能够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 标签: PDCA循环模式 消化内镜护理 风险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颅动脉侧支循环超声影像评估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安全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0例接受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接受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者作为观察组(n=40),未接受影像学评估者作为参考组(n=20),观察两组术中、后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MVMCA)及血管搏动指数(PIMCA)变化情况,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死亡率。结果术中、术后两组患者MVMCA、PIMCA水平出现波动,参考组波动程度显著大于观察组(P<0.05);参考组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患侧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死亡患者(P>0.05)。结论术前经TCD影像学联合评估患者颅动脉侧支循环,可提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安全性、成功率,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 标签: 颅内动脉侧支循环 TCCD TCD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PDCA模式在消化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针对消化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运用PDCA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质量控制,制定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并持续改进,对实施PDCA模式前后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PDCA模式控制护理风险后,消化镜科在岗位管理、护理安全、消毒隔离及仪器器械、理论考试、操作考试等方面平均分均较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PDCA循环模式能有效规避消化镜检查中的护理风险,保证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应在临床得到推广。m

  • 标签: PDCA 消化内镜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DCA循环模式在消化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针对消化镜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实施PDCA循环模式(观察组),与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实施的常规管理模式(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管理模式的管理效果。结果两组管理方式之间对比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医护人员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仪器器械管理评分及护理安全度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消化镜护理风险控制过程中实施PDCA循环模式的管理效果显著,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管理质量。

  • 标签: PDCA循环模式 消化内镜 护理风险控制
  • 简介:摘要锁骨骨折是当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导致锁骨骨折的原因绝大多数都是直接暴力。治疗锁骨骨折的方法多种多样,以往都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但是最终的疗效都差强人意。随着固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锁骨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本文通过分析和讨论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重建钢板螺丝钉和克氏针固定种治疗锁骨骨折的固定方式,对100例锁骨骨折的患者分别进行临床治疗,通过比较固定方式治疗之后患者的锁骨骨折愈合、肩部外观、自我感觉以及功能的差异来分析得出最佳治疗方式。

  • 标签: 内固定 锁骨骨折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诊断子宫畸形过程中应用经腔维超声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87例子宫畸形患者所有资料,对所有患者实施经腔维超声成像以及二维超声成像,对比两种超声成像技术诊断的价值与效果。结果此本次研究的87例子宫畸形患者,经二维超声成像诊断后检出率80.54%显著低于经维超声成像诊断后检出率96.55%,P<0.05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将经腔维超声成像应用在诊断子宫畸形中效果显著,可提升诊断检出率,值得借鉴。

  • 标签: 经腔内三维超声成像 子宫畸形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深静脉导管尖端培养的病原微生物行病学特征及其耐药性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所有临床科室送检的4281例次深静脉导管标本的病原学结果及其耐药性特点。结果:4281例次深静脉导管标本中,754例次的标本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17.6%,其中检出多种病原菌占10.2%。共检出835株病原菌,革兰阳性(G+)菌、革兰阴性(G-)菌及真菌分别占37.0%、44.8%和18.2%。烧伤病房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普外科、心胸外科及ICU。5种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18.0%)、表皮葡萄球菌(13.4%)、金黄色葡萄球菌(12.0%)、铜绿假单胞菌(9.7%)及白念珠菌(7.5%)。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极高。第一次送检的阳性标本主要为G+菌,而第二次及以后阳性标本的病原学从G+菌为主逐渐转为以G-菌为主。结论:深静脉导管病原菌分布较以前有所改变,目前以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极高,预防导管定植、导管相关感染的措施亟需普及。

  • 标签: 深静脉导管 耐药性 病原菌 鲍曼不动杆菌
  • 简介:笔者介绍了《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第版)的内容概要,通过对本科生教学使用此教材的情况进行评估,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此教材反映了临床检验诊断学科的新进展和教改成果,内容丰富、新颖、重点突出、实用,既利于教,也利于学。

  • 标签: 教材 评估 问题 生物化学检验 临床生物化学 规划教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微生物检验法对阴道念珠菌感染情况的临床检验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阴道念珠菌感染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5例患者。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凝集法进行检验,参照组患者给予显色法进行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及两组患者的念珠菌分布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32例念珠菌中,可柔丝念珠菌3例,白色念珠菌18例,光滑念珠菌2例,热带念珠菌6例,其它念珠菌3例;参照组患者的16例念珠菌中,可柔丝念珠菌1例,白色念珠菌10例,光滑念珠菌1例,热带念珠菌4例,其它念珠菌2例;研究组患者中检出念珠菌的阳性检出率为32(71%),参照组患者中检出念珠菌的阳性检出率为16(36%);研究组患者中检出念珠菌的阳性检出率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4286,p<0.05)。讨论凝集法对阴道念珠菌感染情况的临床检验有显著效果,可增加检测率的准确性,为临床医师提供真实的治疗依据,进而对患者采取对症治疗,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不同微生物检验法 阴道内念珠菌感染 检验效果
  • 简介:摘要母婴旁护理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护理模式,是现代产科护理新模式的核心内容。由于其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显著的护理效果,母婴旁护理迅速在产科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护理内容不断丰富、但相应的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实际问题。基于此,为了更好的提升母婴旁护理的应用效果,本文对近几年关于母婴护理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 应用效果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旁标准化交接流程在神经科的实践效果,拟找出更好的旁交班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住院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采取传统交班流程;以2017年7月-2017年12月住院患者100例为实验组。以旁标准化交接流程交班。将实施前后交班问题发生率、护士满意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的问题发生率、护士交接班满意率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p<0.01)。结论旁标准化交接流程交班,在某些方面优于传统法。

  • 标签: 床旁标准化交接流程 设计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旁血滤治疗重症胰腺炎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于2015年10月10日-2016年10月10日期间,均为我院收治的重症胰腺炎,共计70例。通过单双号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使用常规综合治疗,其中甲组35例患者加用旁血滤治疗,乙组35例患者单纯使用常规综合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酐(Scr)、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淀粉酶(AMS)各指标的变化进行对比,并观察患者的治愈率、死亡率以及临床治愈时间。结果治疗后,甲组患者的Scr、ALT、BUN、AST、AMS水平均较治疗前以及乙组更低,P<0.05;甲组患者的治愈率为100.00%,高于乙组,死亡率为0.00%,低于乙组,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时间对比差异较大,甲组明显较乙组更短,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旁血滤治疗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效果更佳,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床旁血滤 重症胰腺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诊断鉴别子宫腔病变二维超声与维超声检查的不同价值进行比较。方法从2014-10至2015-10我院收治的存在子宫腔病变并行经阴道二维、维超声检查的病例中抽取72例,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以经阴道二维超声检查作为参照组,将经阴道维超声作为探究组,对比两者临床诊断与鉴别价值。结果此次研究中,经病理检查确诊,72例患者中31例为子宫内膜息肉,22例为子宫黏膜下肌瘤,10例为子宫内膜增生,9例为子宫内膜恶变。探究组将30例诊断子宫内膜息肉(96.77%),将20例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90.91%),9例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90.00%),7例为子宫内膜恶变(77.78%),与病理结果一致率为66例(91.67%),出现漏诊误诊6例(8.33%),参照组将26例诊断子宫内膜息肉(83.87%),将18例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81.82%),7例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70.00%),5例为子宫内膜恶变(55.56%),与病理结果一致率为56例(77.78%),出现漏诊误诊16例(22.22%),在维超声上各种病变均有其形态、子宫内膜受累情况、病变位置以及血流信号的特异性,两组的病变诊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维超声相比于二维超声,有利于提高疾病的检出率,减少漏诊与误诊的发生,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结果比较 子宫腔内病变 阴道二维 三维超声 诊断与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神经镜下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叉神经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接受保守治疗,观察组(n=30)接受单纯神经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6.67%,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疼痛VAS评分为2.71±0.87分,对照组为4.37±1.54分,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17±2.71d,对照组为15.27±3.48d,P<0.05。结论单纯神经镜下血管减压术可有效提高原发性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高预后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原发性 神经内镜 微血管减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血流动力学特点,探索心肺运动试验对肺动脉高压(IPAH)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IP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肺功能、心肺运动功能、血流动力学等相关检查,并进行随访。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年,其中20例患者发生了临床恶化事件。与未发生临床事件(non-CW)人群相比,发生恶化事件组(CW)的无氧阈时摄氧量(VO2atAT)、峰值摄氧量(PeakVO2)、峰值氧脉搏(PeakO2pulse)显著降低,无氧阈时二氧化碳当量(VE/VCO2atAT)明显升高。结论PeakVO2、VE/VCO2atAT、静息CI对预测IPAH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心肺运动试验 诊断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婴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产科在2016年1月至6月收治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研究组采用母婴旁护理方式,比较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产妇在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后,研究组产妇各项新生儿护理技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产妇对护理技术、护理态度、健康教育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科中实施母婴旁护理能有效提高产妇的护理技能和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母婴床旁护理 产科 应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