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2017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肝癌患者中选取4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肝脏增强CT检查以及肝脏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肝脏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肝脏CT检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脏MRI与肝脏增强CT在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MRI相比起CT而言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肝癌 肝脏MRI 肝脏增强CT 诊断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肝脏血管瘤与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患者接受CT扫描诊断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75例肝脏占位性疾病患者为相关对象,所有患者都需要接受CT扫描诊断与MRI扫描诊断,对比患者接受两种方法诊断后的肝脏肿瘤诊出情况。结果患者接受CT扫描诊断与MRI诊断的肝脏血管瘤与肝脏肿瘤诊出例数贴近,两种诊断方法的相关数据在对比后不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肝脏肿瘤、肝脏血管瘤患者的病情诊断中,CT扫描诊断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在临床当中应用。

  • 标签: 肝脏肿瘤 CT 肝脏血管瘤 MRI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肝脏增强CT技术与肝脏MRI技术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4月--2017年11月时间段内,回顾性选择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患者,共84例,B超初筛,表现为肝脏中、小型占位性病变,在此基础上,均接受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检查,比较诊断结果。结果病理诊断,84例患者,71例(84.5%)确诊肝癌,CT检查,56例确诊,符合率为78.9%(56/71),MRI检查,67例确诊,符合率为94.3%(67/71),MRI符合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结论相比CT技术,MRI技术诊断肝癌,准确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脏增强CT技术 肝脏MRI技术 肝癌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法在2016年3月12日至2017年3月12日期间选取110例疑似肝癌患者为实验对象,且均实施肝脏MRI、肝脏增强CT诊断,随后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价值性。结果肝脏增强CT对左边半肝诊断正确率为67.39%,对右边半肝诊断正确率为71.43%,对肝癌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69.47%、66.67%、30.53%、33.33%;肝脏MRI对左边半肝诊断正确率为97.83%,对右边半肝诊断正确率为97.96%,对肝癌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7.89%、93.33%、2.11%、6.67%,相比之下MRI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无差异,与CT诊断结果存在对比性(P<0.05)。结论对肝癌患者实施肝脏MRI诊断价值性更高。

  • 标签: 肝脏增强CT 肝脏MRI 诊断 肝癌 准确率
  • 简介:腹部结核约占肺外结核的3.5%,以淋巴结受累最为多见,而实质脏器受累仅占15%-20%,其中又以泌尿系最为常见,其次为肝脏[1]。肝脏结核(肝结核)既往曾被称为结核性肝炎、结核性炎性假瘤、结核性胆管炎、肝浆膜结核等,其影像表现缺少特异性,与肝脏其他感染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征象多有重叠,诊断颇具挑战性[2-4]。本文着重就肝结核的CT及MRI表现作一论述,

  • 标签: 肝脏 结核病 影像学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损伤的多种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56例肝脏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资料。结果56例中手术治疗37例,非手术治疗19例。其中治愈51例,死亡5例。结论部分轻度肝脏损伤非手术治疗是有效可行的;采用熟练、干扰小的手术方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重度肝脏损伤大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肝损伤 治疗方法 探讨
  • 简介:对我院肝脏脂肪瘤MRI诊断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35岁。在B超体检中发现肝脏右后叶占位考虑为海绵状血管瘤,CT检查诊断为肝脏右后叶脂肪性质肿瘤,患者既往体健,无任何不适。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和CA19-9(糖链抗原)均无增高表现,其他肝脏生化检查指标也均为正常范围之内。磁共振扫描仪。

  • 标签: 肝肿瘤/诊断 脂肪瘤/诊断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脏血流动力学及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32例行择期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门静脉高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术前及术后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肝动脉阻力指数,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吲哚青绿排泄试验(ICGR15)评价肝脏功能,术中测定自由门静脉压力。结果术后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肝动脉阻力指数均呈逐渐变化的趋势,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逐渐升高,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阻力指数逐渐降低,术后8周内各指标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后、脾切除后、断流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切除后、断流后均较开腹后降低(P<0.05),术后MELD和ICGR15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8周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MELD与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呈负相关(P<0.05),ICGR15与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呈负相关(P<0.05),MELD和ICGR15均与门静脉血流量、肝动脉阻力指数、自由门静脉压力变化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有效改善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及肝脏功能。

  • 标签: 门静脉高压 脾切除术 断流术 血流动力学 肝脏功能
  • 简介:摘要在高等医学院的教学课程中,人体寄生虫学为一门基础课程,它是介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学科桥梁。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未来预防和诊治寄生虫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提升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质量,笔者对我国当下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现状以及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人体寄生虫学这一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 标签: 人体寄生虫学 基础医学 教学改革 寄生虫病
  • 简介:目的:探讨CT检查在肝脏包虫病诊断中的价值,并进行误诊分析。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肝脏包虫病病例,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回顾分析患者的CT影像特点,并评估CT检查诊断肝脏包虫病的价值。结果:18例肝脏包虫病患者中,经CT检查准确诊断者为14例,CT诊断准确率为77.8%,另4例患者分别被误诊为肝囊肿2例,血管瘤1例,肝癌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为17例,其中单纯囊肿型9例,CT图像上表现为肝内囊性低密度灶,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类圆形,其中2例可见囊壁弧形或蛋壳样钙化,长短、厚薄不一;1例囊内钙化,CT图像上表现为类圆形或球形钙化灶;1例为多发钙化,既可见囊壁钙化型,也可见球形钙化灶型;含子囊型6例,表现为囊中囊、轮状或蜂窝状改变;混合型1例,可见钙化型病灶及含子囊型病灶。合并感染后,患者的CT表现为囊内密度增高,囊壁增厚。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1例,CT平扫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的斑片低密度影,并伴肺播散,该例CT表现为肝内病灶范围广泛、两肺多发类似病灶,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伴两肺转移。另有2例患者的CT表现为病灶单发囊性病灶,无囊壁,增强CT图像上未见强化,被误诊为肝囊肿;1例患者的CT表现可见球形钙化,被误诊为硬化性血管瘤。结论: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肝包虫病的类型、发生部位、范围和程度,但表现为单纯囊肿型时,需要与肝囊肿鉴别;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表现复杂,需与原发性肝癌鉴别。

  • 标签: 肝脏 棘球蚴病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特殊染色后,肝脏活检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予以探讨。方法以本院2012年6月-2016年6月间的62例肝病患者的肝组织活检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予以铁染色、Masson染色、D-PAS染色与网状纤维Gordon-Sweets嗜银染色,对肝脏组织的各部位所显示的颜色变化进行观察。结果经铁染色后,肝脏部位的含铁血黄素会呈现出蓝色;经Masson染色后,胶原纤维组会呈现出蓝或绿色,而肌纤维呈现出红色,上皮组织与细胞核则分别呈现出淡红色与蓝黑色;经D-PAS染色后,胆汁、卟啉、脂褐素、铜与铜结合蛋白依次呈现出褐色、深红棕色、红色、紫色;网状纤维经Gordon-Sweets嗜银染色后,会呈现出黑色细丝网状。结论经特殊染色后,肝脏组织中的不同色素颗粒与组织会显示出不同颜色,对相关疾病与以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特殊染色 肝脏活检 病理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食品防腐剂主要用来预防微生物诱发的食品腐败变质问题,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属于食品添加剂,但是,如果不能合理的使用食品防腐剂,将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危害性影响,不能保证食品的健康性,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应明确食品防腐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管理部门的工作提供依据。

  • 标签: 食品防腐剂 人体健康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护理干预对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前两组ALT和T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和TB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7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显著缓解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时的肝损害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抗结核药物 肝损害 临床效果
  • 简介:对我院1999-08~2004-02肝肿瘤误诊为动脉期无强化的21例分析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男16例,女5例,年龄43~72岁,平均56岁.本组肝肿瘤均在CT平扫基础上,确切显示病灶形态,大小,密度,边缘情况.然后施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分别采集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其中肝癌15例,包括巨块型肝癌4例,单发结节型(病灶40~50mm)8例,多发结节型2例.

  • 标签: 动脉期 误诊 CT增强扫描 肝脏肿瘤 肝肿瘤 分析
  • 简介:概要性描述人体微生态学的历史、进展与现状,提出现代人体微生态学的编纂提纲,期待同道们的批评、斧正与加盟。结合作者近年来的研发与产业化实践,对人体微生态在肠道和阴道这两个微生态区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认为在现代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人体微生态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不可低估的发展前景。

  • 标签: 微生态学 人体 消化道 泌尿生殖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准确率应用肝脏增强CT和MRI诊断的对比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5至2017-5就诊患者,通过肝胆彩色B超筛选确认肝脏部位有病变46例。常规组对患者实施增强CT检查。观察组实施增强MRI检查。结果常规组影像学检查病灶密度较高,门脉期病灶出现等密度情况,延迟期为低密度。观察组通过动态扫描中,患者的病症为富血供肿瘤,动脉期明显强化,为高信号。观察组诊断准确率91.30%比常规组的78.26%要高(P<0.05)。观察组在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方面比常规组有所优势(P<0.05)。结论对肝癌患者实施肝脏增强CT和MRI诊断均有一定准确率,但是MRI准确率更高,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信息,有着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肝脏增强CT 肝癌准确率 MRI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脏囊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通过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临床和病理证实的16例肝脏囊性恶性肿瘤、19例肝脓肿和30例肝囊肿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声像图中病变的形态、囊壁厚度、病灶数目、囊内分隔、囊壁结节、血流信号的性质及部位、囊内回声等,对三种病态的患者的声像图进行比较评分。结果肝囊肿、肝脓肿及肝囊肿型恶性肿瘤的声像图变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囊性恶性肿瘤患者中,囊壁及囊壁结节、囊内分隔、囊壁或分隔内侧测定的血流信号和囊液透声性与其他两种病变患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病灶形态、病灶数目和边界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二维超声在肝脏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起到一定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囊壁、分隔或乳头肌上的血流信号检测方面对肝脏囊性恶性肿瘤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肝脓肿 肝囊肿 肝脏囊性恶性肿瘤
  • 简介:本文收集并整理了我院99级军队医学大专改革班人体机能学试卷113份。分别统计出及格率、化秀率、平均分及标准差、各题型的平均难度和区分度。对试卷反映出来的信息进出了综合分析。为客观评价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 标签: 考试成绩 试题分析 人体机能学 考试分析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