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阐明CHML经皮瘤内注射治疗乳癌的效果并探讨其机理,明确CHML有无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方法5周龄裸鼠共30只,分别于右腋后皮下直接种植人MCF-7乳癌组织块(0.2cm×0.2cm×0.2cm),制成乳癌动物模型.2周后,肿瘤直径长至0.2~0.8cm,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CHML及生理盐水局部浸润注射.治疗组CHML剂量按瘤体大小为50mg/cm3,隔2d局部注射1次,共3次.对照组给予相应容量的生理盐水.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测ALT、AST、ALP、BUN及白细胞数,以明确有无肝肾功能损伤和骨髓抑制.第1次注射后48h,两组分别处死5只裸鼠,对肿瘤进行原位末端标记(TUNEL),以明确有无凋亡.完成局部注射后2周,处死所有裸鼠,解剖并行病理检查,明确两组肿瘤愈合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1)局部注射后48h治疗组5只裸鼠的肿瘤出现不同程度的凋亡(+~+++),而对照组仅有个别细胞凋亡(-).(2)实验结束时,治疗组肿瘤全部脱落,且无残存癌细胞;而对照组肿瘤明显增大,瘤体直径平均(0.94±0.34)cm,两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3)治疗前后ALT、AST、ALP、BUN及白细胞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HML瘤内局部注射可有效杀灭乳腺癌细胞,并可诱导凋亡,且无抑制骨髓和损伤肝肾功能的副作用.

  • 标签: 肿瘤 CHML 乳癌 局部注射治疗 裸鼠 对照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诊断在质脂肪肝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自2020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200例,以及均匀性脂肪肝患者70例,对这两组患者的超声诊断检查病历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统计并比较超声诊断在两种疾病中的阳性检出率情况。结果:超声诊断在肝血管瘤中的阳性检出率为75.5%,均匀性脂肪肝中的阳性检出率为87.1%。经过对比分析,两种疾病的阳性检出率上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超声诊断肝血管瘤和均匀性脂肪肝的阳性检出率较高,能有效地对这两种疾病进行及时诊断。

  • 标签: 肝血管瘤 非均匀性脂肪肝 超声诊断
  • 简介:目的:本文研究不同质地容器对乳酸环丙沙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在不同质容器中的含量变化。结果: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在金属容器中稳定性较差。在非金属容器中稳定,结论:在制剂生产中应避免使用金属容器配制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以保证产品质量。

  • 标签: 乳酸环丙沙星 稳定性 容器 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 药品质量
  • 简介:基于戈壁下垫面上铁塔观测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方法,对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风速、温度、湿度和气压进行统计建模,分析了不同季节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的日变化和垂直结构,得出了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典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初步建立了戈壁下垫面近地层基本气象要素的统计模型,为大气环境的仿真工程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 标签: 戈壁下垫面 铁塔 近地层 气象要素 统计建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戊型肝炎患者TT病毒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套式PCR方法对44份临床诊断为急慢性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TT病毒检测.结果14例TTV-DNA阳性,检出率31.8%(14/44).对TTV-DNA阳性标本的PCR产物进行克隆后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与日本株相应位置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结论推测TT病毒可能为临床急慢性戊型肝炎病因之一.

  • 标签: 戊型肝炎 患者 TT病毒感染 TTV-DNA 慢性 血清标本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吉替尼片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期间为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所有患者失去了手术治疗机会且放化疗治疗没有效果,患者口服吉替尼进行治疗,每次250mg,1日一次,服用一个月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服药一个月后,有效10例(33.33%);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腹泻5例(16.67%),恶心2例(6.67%),皮疹3例(10.00%),皮肤干燥1例(3.33%)。结论采取吉替尼对晚期小细胞肺癌实施治疗的效果较好,引发的毒副反应较少,且患者大多数可耐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吉非替尼片 晚期 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作用
  • 简介:介绍一种利用中位数、极差和样本量估算数和标准差的方法,由此使定量资料在Meta分析中得到更好的利用。通过实例分析,示范该估算方法的应用过程。

  • 标签: 均数 标准差 估算方法
  • 简介:摘要: 作为一种分子靶向药物,吉替尼可通过定位于 EGFR 靶点的方式,对小细胞肺癌( NSCLC )患者产生抗肿瘤功效。本文从小细胞肺癌的特征入手,结合吉替尼的药理分析,细化阐述分子靶向药物吉替尼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 标签: 分子靶向药物 吉非替尼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吉替尼靶向治疗对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8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病例组,其中参照组(n=25)给予常规化疗,病例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给予吉替尼靶向治疗,对比两组疾病总控制率、生存期。结果:病例组疾病总控制率较参照组更高,且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时间更长(P<0.05)。结论: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吉替尼靶向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具有推广与运用价值。

  • 标签: 吉非替尼 靶向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吉替尼靶向治疗对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8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病例组,其中参照组(n=25)给予常规化疗,病例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给予吉替尼靶向治疗,对比两组疾病总控制率、生存期。结果:病例组疾病总控制率较参照组更高,且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时间更长(P<0.05)。结论: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吉替尼靶向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具有推广与运用价值。

  • 标签: 吉非替尼 靶向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循证护理对老年心绞痛患者医嘱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老年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有效地循证护理,对照组只采取常规的护理,对其康复效果、以及医嘱遵从性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医嘱遵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心绞痛患者进行针对性地循证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各方面的治疗实施状况,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医嘱遵从性。

  • 标签: 循证护理,医嘱遵从性 老年心绞痛患者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阿托伐他汀为HMG-CoA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和胆固醇在肝脏的生物合成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能通过增加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数目而增加LDL的摄取和分解代谢。另外,其对于动脉斑块的稳定也有较明显的作用1-3。由于其主要经肝脏代谢和排泄,因此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应该慎用。笔者在临床监护的一名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遇到了是否该应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讨论该例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的利弊。

  • 标签: 阿托伐他汀钙片 高脂血症 肝功能异常 肾功能异常
  • 简介:高血压的药物疗法张凤英目前,我国有高血压患者近1亿人,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大敌。专家门认为,高血压患者不一定每天用药,以下几种药物性降压方法能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心理平衡抑郁是多种疾病的根源。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上,精神紧张、情绪创伤是至关重...

  • 标签: 高血压患者 非药物疗法 血压升高 发生率 适度运动 中度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子靶向药物吉替尼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 2018 年至 2019 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 30 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 15 例。观察组展开吉替尼药物治疗,对照组展开常规化疗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疾病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出现骨髓抑制、呕吐、恶心、腹泻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05 ),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 结论: 对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展开分子靶向药物吉替尼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疾病,控制疾病进展。

  • 标签: 分子靶向药物 吉非替尼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股骨头坏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股骨头血供受损或中断,继而骨髓成分及骨细胞死亡,导致骨小梁断裂、吸收及随后的修复,进而发展为髋关节疼痛、股骨头塌陷及关节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骨科疾病,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创伤性ONFH发病机制复杂多样,表现有基因易感性,且股骨头血管具有“细、少、长、弱”等特点,若存在股骨头供血动脉解剖类型异常,再受到酒精、激素、代谢性疾病等影响,易引起股骨头血供障碍而发病。本病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治疗难度大且疗效不确切,晚期不仅手术难度大,而且患者痛苦,恢复慢,治疗费用高。因此早期诊断,针对患者不同的年龄、病情及康复目标等,采用综合治疗策略是争取较好疗效的重要环节。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一般治疗(限制负重等)、药物治疗(包括中药和西药)、物理治疗、中医外治、组织工程技术、微创和保髋手术治疗、关节置换术等,现对本病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非手术治疗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复方米司酮和米司酮终止早期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本院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98例,所有妇女妊娠时间均不超过49天,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米司酮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复方米司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流产率、孕囊排出时间、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流产后转经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两种药物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49例患者中流产成功41例,流产失败7例,总流产率为83.67%;观察组49例患者中流产成功48例,流产失败1例,总流产率为97.96%,两组患者的总流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服药后的孕囊排出时间、流产后的阴道出血时间都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但流产后的转经时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服药后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73%,观察组为28.57%,两组数据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复方米司酮终止早期妊娠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总流产率、缩短患者孕囊排出时间和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且患者转经时间也较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复方米非司酮 米非司酮 早期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