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出生医学证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法定医学证明文书,自1996年卫生部统一印制以来,卫生部和公安部联合下发了4个规范性文件,卫生部也下发了多个文件,尤其是2009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的通知》(卫妇社发[2009]96号)对《出生医学证明》的首次签发、换发、补发、印章管理、废证管理、档案管理等做了明确规定。出生证自问世以来,经过6次修订,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其业务范围也在逐步扩大,是申报国籍、户籍、取得公民身份号码的医学依据和凭证,现已广泛用于新生儿落户,申报生育险、入托、入学、出境等多个方面社会功能,成为公民终身的医学法律文件。

  • 标签: 出生 证明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低门急诊输液比例的措施。方法分析我院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前后三个月门急诊处方数量及输液比例,运用EXCEL及S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结果2012年4月至9月输液比例分别为14.89%、13.98%、14.48%、9.99%、7.16%、7.60%,4、5、6月份平均输液比例为14.44%,7、8、9月份平均输液比例为8.30%,输液比例降低6.1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院采取的综合干预措施有效的降低了门急诊输液比例,优化了给药途径,减轻了病人负担。

  • 标签:
  • 简介:当今.国际杂志创新项目要求投稿者一定要学会做什么?我们能够为向SSCI收录杂志、SCI收录杂志投稿的作者提供哪些专业学术服务?术业有专攻。相信我们在投稿者理想变现实的过程中,会提供国际化专业团队的优质服务!

  • 标签: 学术 诚信 项目要求 国际化 投稿 杂志
  • 简介:摘要:规范化管理下,我国现行的出生医学证明文件工作必须从新的角度、新的角度、新的面貌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出生医学证明书的档案是医院进行医疗工作的一个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医务工作者获取信息、招贤纳士、购置设备的基础。加强对新生儿出生证的管理,有利于推进医疗机构的工作的和谐发展。

  • 标签: 出生医学证明档案 管理现状 规范化管理
  • 简介:摘要:出生医学证明作为“人生第一证”,是法定医学证明,具有法律依据。本文对武进区出生证的签发管理中存在的证件填写不规范、宣传发动不到位、身份识别问题、档案管理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就如何有效提高管理质量开展了实践探索。

  • 标签: 出生医学证明 实践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临床医师《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填写正确率,提出如何正确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策略。方法:观察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填写的631份《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对根本死亡原因填写正确率进行调查,并提出正确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策略。结果:在631份《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中,有256份《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死因链填写错误,375《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死因链填写正确,正确率为59.43%;有212份《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根本死亡原因填写错误,419份《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根本死亡原因填写正确,正确率为66.40%。结论:加强对临床医师的培训,使其掌握《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填写基本要求,学会利用正确的填写方法,可以有效提升临床医师的死因链逻辑推理关系,提升填写正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临床医师 正确填写 《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根本死亡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分血不同输注比例对急诊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为临床输血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急诊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对患者输注红细胞和血浆比例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高(≥21)、中(21-11)、低(≤11)三个比例组,对三组患者成分血输血前后血液指标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患者输血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较输血前明显改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输血前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值明显降低。输血后中低比例组对血液指标的影响优于高比例组。结论在急诊患者输血早期,将红细胞和血浆按中低比例(<21)输注,可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进行预防,降低对患者红细胞的输注量。

  • 标签: 成分血 不同输注比例 急诊患者 血液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在改善《出生医学证明》首次签发率、当年签发率和废证率中的价值。方法在我院《出生医学证明》管理过程中,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并连续监测我院2013年至2017年5年期间《出生医学证明》的首次签发率、当年签发率和废证率,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2013年至2017年首次签发率从98.53%上升至99.77%、当年签发率从96.35%上升至97.37%,而废证率从0.54%下降至0.24%,经统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出生医学证明》的首次签发率、当年签发率,并降低废证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出生医学证明 首次签发 当年签发 废证
  • 简介:摘要目的不同抗凝比例对PT、APTT、TT及FIB结果的影响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到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80例作为检测人员,抽取静脉血,抽血部位为肘前正中,配置不同抗凝比例血凝样本,进行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抗凝比例14、15、16,同标准管比较PT、APTT、FIB值有不同显著差异,除抗凝比例110与标准管的TT值无显著差异为,其余各比例均差异明显。结论不同抗凝比例对血凝四项检测值有明显影响,特别是TT值影响更为显著。

  • 标签: 抗凝剂 静脉血 PT APTT TT FIB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药代动力学方法,以黄芩苷为考察指标,研究柴胡黄芩药对配伍的体内代谢情况,为药效学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持。方法①黄芩苷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学研究色谱柱DiamonsilC18柱(4.6mm*250mm,5µm);流动相为水-甲醇-0.2%磷酸(5347);进样量为20µL;柱温35℃;流速1mL/min。进行含药血清黄芩苷方法学考察。②不同配伍柴胡黄芩含药血清主要考察指标黄芩苷的含量测定采集灌胃后10min,20min,1h,2h,3h,4h,5h,6h,7h,8h,9h,10h,11h,12h,14h,24h时间点的血样,按照建立的黄芩苷检测方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大鼠灌胃黄芩柴胡10提取物后,黄芩苷经0.67h可达最大吸收峰,峰浓度(Cmax)为53.96mg·m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h)为314.082mg·(L﹡h)-1,黄芩苷在体内的滞留时间(MRT0→24为8.671h);11提取物组,Tmax为0.33h,Cmax为26.07mg·m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h)为284.796mg·(L﹡h)-1,黄芩苷在体内的滞留时间(MRT0→24h为10.39h);12提取物黄芩苷经14h可达最大吸收峰,黄芩苷在滞留时间14h可达最大吸收峰,峰浓度(Cmax)为25.84mg·m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h)为344.121mg·(L﹡h)-1,黄芩苷在体内的滞留时间(MRT0→24h为11.879h)。结论11提取物黄芩苷吸收加快,吸收量无明显变化,但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增长;黄芩柴胡12提取物黄芩苷吸收滞后,吸收量增加,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更长,从而能使其在体内发挥药效时间增长,可见三个配伍比例中,柴胡黄芩12配伍组黄芩苷在体内滞留的时间更长。

  • 标签: 药对/柴胡黄芩 药代动力学 黄芩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患儿CD16﹢CD56﹢、CD16﹢NK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动态监测急性肺炎患儿126例治疗第2,5,10天及6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血CD16﹢CD56﹢、CD16﹢NK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肺炎患儿CD16﹢CD56﹢、CD16﹢NK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在急性期、恢复期和康复期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a<0.01),急性期、恢复期和康复期3组比较,杀伤活性强的NK细胞逐渐增高,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病毒性肺炎患儿免疫系统严重紊乱,动态监测肺炎患儿外周血CD16﹢CD56﹢、CD16﹢NK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对预测其病程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肺炎 自然杀伤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 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典明确规定了关于青皮药材中橙皮苷含量检测方法,但笔者按照2020版中国药典中提供的方法进行检测时橙皮苷出峰时间过长,没有达到理想的检测效果。本文将重点研究青皮含量检测过程中流动相比例的调整对橙皮苷出峰时间的影响。方法 使用HPLC检测青皮药材中橙皮苷含量,设备型号:Waters e2695;色谱柱Agilent XDB-C18柱(4.6mm×250mm,5µm),检测波长为:284nm;进样量:10 µl;流速:1.0ml/min;柱温:25℃(±5℃)。结果 橙皮苷对照品按2020版中国药典提供的流动相为甲醇-水(25:75)检测时,60min左右未见出峰,在110.933min时橙皮苷峰出现;按2020版药典方法检测未达到理想效果。经调整流动相后发现,用流动相比例为甲醇-水(32:68和35:65)的组分测定时橙皮苷出峰时间提前显著且峰形态标准,同时在此流动相比例的条件下,青皮供试品中橙皮苷的峰形标准且与干扰峰分离度较好。结论 关于2020版中国药典中提供的青皮药材橙皮苷含量检测方法,作者认为检测方法中流动相甲醇-水(25:75)的比例不太合适,建议改进。

  • 标签: 青皮 橙皮苷 HPLC 流动相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DR等比例摄影髋关节、膝关节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期间髋关节、膝关节各50例临床要求DR等比例摄影图像,所得图像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和一名主管技师共同审阅并分析测量。结果:采用DR等比例摄影技术拍摄髋关节、膝关节与实物大小尺寸一致。结论:DR等比例摄影技术方法简便、可行。在胶片上可以直接用于临床各径线、角度的测量。

  • 标签: DR等比例摄影 髋关节 膝关节 分析测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男,27岁,工作时不慎被6400V高压电击伤,当即意识丧失约10min.伤后即在当地医院进行清创、抗感染等治疗,5d后转入本院.入院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电击伤创面位于双膝、双手、右前臂、右腋窝等处,创面呈焦黑色、干燥,左右上肢明显肿胀,右前臂及右手苍白,各指、腕活动障碍,但尺桡动脉搏动尚在,烧伤面积达4%TBSA.入院当日即行右前臂切开减张术,次日行清创植皮术及腹部皮瓣转移术.

  • 标签: 超比例腹部带蒂皮瓣延迟修复 右腕部 电击伤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复苏(DCR)方案配合等比例成分输血治疗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ATC)疗效。方法:选取2014-03-2015-03我院急诊创伤抢救室收治的ATC患者48例,治疗均采用DCR方案,治疗过程中患者输注浓缩红细胞(C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剂量不同,把其中CRBC和FFP按照1∶1及2∶1输注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为2组,A组按照1∶1比例输注,B组按照2∶1输注。回顾分析患者入院后第1、2、3天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化标准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压、中心静脉压(CVP)水平。结果:2组患者在入院后的第1天的H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天与第2、3天Hb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天,2组患者的PT、INR、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之间在第1天与第2、3天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2、3天A组PT、INR、FIB、血压、CVP优于对照组(P〈0.05)。在救治多发伤并发ATC患者时,等比例成分输血可维持相同Hb及血凝目标值而节约红细胞(RBC)的输注,从经济学角度A组较B组人均治疗费少。结论:DCR方案配合等比例成分输血对多发伤并发ATC具有较好疗效。

  • 标签: 等比例成分输血 多发伤 创伤性凝血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等比例输血治疗方案在外科临床领域的应用方式以及其在多发伤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诊疗工作中所产生的干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2019年6月作为研究的起始阶段,2020年6月作为研究的结束阶段,通过随机方式完成我院多发伤并创伤性凝血病病患的收录工作,共收录病患46例,根据病患所接受的诊治方案对其进行分组,共分为两组,分别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对比组病患所接受的输血诊治方案为1:1输血诊治方案,研究组病患所接受的输血诊治方案为2:1输血诊治方案,收录两组病患的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等相关数据并对其展开分析对比。结果:接受输血诊治后,两组多发伤并创伤性凝血病病患的病情均得到有效改善,研究组病患的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水平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比组病患,两组病患各项凝血指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在数据学范畴内具有分析意义。结论:等比例输血诊治方案的应用能够对多发伤并创伤性凝血病病患产生显著的诊治效果,为病患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建议在多发伤并创伤性凝血病病患诊治过程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多发伤 创伤性凝血病 等比例成分输血 诊治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检查早孕囊芽比例失调在先兆流产不良结局中的预测价值。方法:以早孕先兆流产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为所有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提供保胎治疗。结果:共检出195 例囊芽比例失调先兆流产患者,占93%,15 例非囊芽比例失调先兆流产患者,占7%。囊芽比失调患者包括169 例轻度比例失调患者,保胎成功率65.7%,26例重度比例失调患者,保胎成功率11.5%。与重度组患者相比,轻度组患者保胎成功率高,早产率高,P

  • 标签: 超声 早孕 先兆流产 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