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吸虫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为新疫区血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血吸虫患者现状调查问卷,对株洲市近郊血吸虫流行新疫区127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与中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症状自评量表测评,血吸虫患者抑郁、焦虑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且40a~50a年龄段的抑郁、焦虑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P〈0.01)。新疫区居民对血吸虫防治知晓率高,具有很强的防范意识。结论在进行血吸虫防治工作的同时,需加强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为提高患者的心身健康水平提供保障。

  • 标签: 新疫区 血吸虫病 心理调查
  • 简介:摘要血吸虫是一种慢性寄生虫病,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广泛传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全球大约有超过2亿人患有血吸虫。由于血吸虫对人体危害极大,因此各个国家对其防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我国为此修订了《血吸虫防治标准》,在推进我国消除吸血虫病规划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自该标准修订以来,血吸虫情在我国得到了明显的下降,血吸虫流行区,如成都市青白江区清泉镇、龙王镇、人和乡以及福洪乡等地已经达到了血吸虫的控制标准,也为继续完善该标准提供了更加规范、可靠的依据。

  • 标签: 血吸虫病 防治标准 传播控制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究晚期血吸虫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 择取 2018 年 5 月 -2020 年 5 月于武汉市黄陂区血吸虫防治所 接受治疗的晚期血吸虫患者共 80 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行多学科治疗的半数患者归入研究组,行单学科治疗的半数患者归入研究组。组间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就治疗总有效率、腹水消退时间以及腹水复发率等指标而言,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 P<0.05)。结论: 晚期血吸虫的治疗应根据其分型采取不同措施,腹水型接受病原学治疗,巨脾型以手术切除脾脏。

  • 标签: [ ]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血吸虫病 晚期 腹水型 巨脾型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血吸虫患者的心理特征和护理要点。方法: 选取武汉市黄陂区血吸虫防治所收治的 血吸虫患者 80 例 ,采取随机抽样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 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采取心理护理联合常规护理的模式。观察两组血吸虫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下降幅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 通过为血吸虫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

  • 标签: [ ] 血吸虫病 心理变化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新形势下血吸虫防制策略。 方法 坚持预防为主、抓标治本、指导分类、联防联控、综合治理为思想核心开展综合防制工作,重新定义血吸虫流行区域等级划分,精细制定不同地区工作目标,调整血吸虫和钉螺防治研究方向和范围,提升血吸虫和钉螺发现的设备或仪器,科学设置监测方法,加强监测,建全风险评估。提升实验室硬件条件及人员检测能力,科学设置监测网点,交流、汇总各地工作经验。结果 依据国家制定目标来推进,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江浙沪、两广等地消除复核工作以及传播阻断工作都得到有效控制,全国高达将近97%的血吸虫传播地区都达到血吸虫传播阻断标准。常州市老城区这类已达到消除多年地区依旧存在一定传播风险。讨论 新形势下血吸虫防制策略从制定完善技术规范、升级疫情信息报告系统、加强疫情监测和等级评估、加强诊断能力、提高血吸虫监测能力这五大方面开展,为精准消灭血吸虫危害打下基础。同时考虑城市化后无自然传播条件地区敏感监测与防控。

  • 标签: 血吸虫病 联防联控 传播阻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血吸虫患者护理需求进行分析,据需求采取护理对策,观察护理效果。方法将我县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18年5月纳入的慢性血吸虫患者作为实践对象,探求患者心理需求,分析患者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护理方式,观察患者护理后的焦虑及抑郁指标。结果采取针对性护理后,慢性血吸虫患者机体状态明显改善,焦虑及抑郁指标不断优化,表明患者需求得以满足。讨论慢性血吸虫患者施以针对性护理干预,患者基本需求得以满足,治疗依从性提升,有利于提升临床护理质量。

  • 标签: 慢性血吸虫病 护理需求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红曲对改善血吸虫肝纤维化的实验结果。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吡喹酮组、吡喹酮+红曲组,每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均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并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并在感染42d后分别对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进行生理盐水灌胃,而药物组则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灌胃。再持续治疗42d后,将所有小组的小鼠肝脏取出并观察形态和记录重量,同时光镜下对4组小鼠的肝脏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比较。结果吡喹酮+红曲组治疗较单纯吡喹酮组治疗肝脏形态学得到了明显改善。正常对照组小鼠的肝、脾指数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吡喹酮+红曲组的肝、脾指数与模型组和吡喹酮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吡喹酮组、吡喹酮+红曲组的肝纤维化评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吡喹酮组、吡喹酮+红曲组的肝纤维化评分虽然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曲能够显著改善血吸虫肝纤维化程度。

  • 标签: 红曲 血吸虫病 肝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环境改造灭螺对血吸虫的防控效果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采用环境改造以灭除螺的地区,并对改造前后螺的数量变化进行对比,并对周边8岁以上的人群进行血吸虫血清检查,以统计患有血吸虫的病例数,对灭螺效果以及血吸虫的防控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施数年的环境改造后感染性钉螺的数量明显减少,因此引发的血吸虫患者也明显减少,改造前后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境改造能有效的减少感染性钉螺的数量以及由此引发的血吸虫患者的数量,效果明显。

  • 标签: 环境改造 灭螺 血吸虫病 防控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与分析湖南长沙望城区血吸虫的防治与监测工作。方法2005-2013年每年4-5月望城区国家级血吸虫监测点采取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监测,10-11月对人群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筛查,阳性者以Kato—Katz法(一粪三片)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血吸虫的流行区分布是以洞庭湖为中心,向西部、南部、及东部丘陵地区呈辐射状分布。共计有流行市6个,流行县(市、区、场)38个,流行村(居委会)3698个钉螺分布类型属于湖沼型。这些地区钉螺面积分布辽阔,环境类型复杂,灭螺难度大,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严重,防治血吸虫任务重,难度大。结论监测点血吸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血吸虫防治措施、监测方法应与时俱进。

  • 标签: 血吸虫病 监测 防治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诊断血吸虫肝纤维化的效能。方法采用SurperSonicImagineAixPlorer型实时剪切波弹性超声诊断仪,检测128例血吸虫肝病患者肝实质弹性模量平均值,根据不同肝纤维化分期将其分为5组,比较5组间弹性模量平均值的差异,并与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血清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及肝穿刺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ROC曲线,评价弹性模量平均值诊断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血吸虫肝病肝纤维化S0期、S1期、S2期、S3期、S4期肝实质弹性模量平均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810,P=0.035);S0期弹性模量平均值与S2期、S3期、S4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实质弹性模量平均值与血清血清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及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均呈正相关(r=0.461、0.522、0.452、0.381、0.721,P均<0.05)。肝实质弹性模量平均值对肝纤维化≥S1期、≥S2期、≥S3期和S4期的诊断阈值分别为6.8、8.9、11.5和14.6kPa,AUC分别为0.941、0.931、0.925和0.912。结论实时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可较准确、无创地诊断血吸虫肝纤维化。

  • 标签: 纤维化 血吸虫病 剪切波弹性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血吸虫消除工作的进展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方法: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平台对血吸虫消除工作的相关研究进行查找与整理,探究我国血吸虫的流行趋势、消除工作的主要挑战以及血吸虫消除工作进程;结果:我国血吸虫消除工作主要面临家畜传染源防控难、残存钉螺滋生环境复杂、人畜流动大、缺乏健全的监测预警制度等问题,并且防治工作进程整体可分为三大阶段,其综合性防治策略从以灭螺为主到以化疗为主,再到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结论: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的防控工作已获得显著成果,需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持续性改进防控措施,充分把握重点传染源演变,开展针对性优化与调整一系列防控手段,以达到科学防控的目标。

  • 标签: 血吸虫病 流行特征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我县血吸虫流行区血防健康教育效果。方法:2019年6月-2020年6月洱源县血吸虫流行区随机抽取184例健康个体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将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92例:未开展血防健康教育而单纯开展血防知识宣传)与实验组(92例:开展血防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干预6个月后血吸虫发病率(1.09%)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血吸虫病 流行区 血防健康教育 心理情绪 自我护理能力
  • 简介:摘要:为了加强对血吸虫的有效预防,需要在地理空间等多种因素出发,在空间流行病学基础上,通过对地理和空间信息的整合,实现对相关数据的处理。同时,还要分析影响疾病的因素,通过对自然环境因素的有效应用,实现对血吸虫流行病学特征的深入研究。

  • 标签: 空间流行病学 血吸虫病 防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