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腹膜前间隙与疝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69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即参照组(n=34)、研究组(n=35)。参照组行疝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研究组行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评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切口麻木感及局部异物感发生率方面,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尿潴留、阴囊水肿、切口脂肪液化方面,2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疝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的安全性更高,手术时间及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更短,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 标签: 腹膜前间隙 疝环充填式 无张力疝修补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对比疝充填式及腹膜前间隙ModifedKugel补片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22例腹股沟疝患者,将其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疝充填式修补术,观察组实施腹膜前间隙ModifedKugel补片修补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明显要比观察组的差(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37.70%,明显要比观察组的6.56%高(P<0.05)。结论相对于实施疝充填式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患者实施腹膜前间隙ModifedKugel补片修补术具有更为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情况,缩短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且能明显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有利于患者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疝环充填式 腹膜前间隙 Modifed Kugel补片修补术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并对比分析善释补片腹膜前间隙修补术和疝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人民医院240例无张力腹股沟斜疝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所选取治疗手段的不同以及进行腹膜前间隙修补术所选取的补片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均分至A、B、C三组,每组患者80例。其中A组采用疝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北京天助畅运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善释禧D10腹膜前间隙修补术进行治疗,C组患者则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超普网塞腹膜前间隙修补术进行治疗。分别对A、B、C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三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与B、C二组患者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和疼痛持续时间均明显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二组对比可知,对于腹膜前间隙修补术而言,善释禧D10与超普网塞二者均可被患者部分吸收,效果良好,临床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之疝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善释网塞和超普网塞腹膜前间隙修补术不仅手术时间、患者疼痛时间短,而且不良并发症较少,尤其是局部异物感症状明显减少,同时,患者可对该补片部分吸收且复发率低,值得重视。对于腹膜前间隙修补术而言,善释网塞与强生公司生产的超普网塞二者差异较小,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 标签: 腹股沟斜 疝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腹膜前间隙与疝充填式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无张力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腹膜前间隙修补术)与B组(疝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各4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统计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者住院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腹膜前间隙修补术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临床疗效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估将疝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与腹膜前间隙修补术实施在腹股沟斜疝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此文计算数据来自本医院纳入手术治疗的7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选取时间2016年4月至2018年8月),分组法是随机数字表法,试验组(n=35)实行腹膜前间隙修补术,对照组实行疝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计算两组术后下床活动用时、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统计率、术后复发统计率。结果试验组术后下床活动用时、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指标数据更短,P<0.05,证明组间数值检验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并发症统计率(5.71%)较对照组指标数据(25.71%)更低,P<0.05,证明组间数值检验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复发统计率(2.86%)较对照组指标数据(17.14%)更低,P<0.05,证明组间数值检验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腹股沟斜疝患者予以腹膜前间隙修补术治疗的效果相比疝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更优。

  • 标签: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 腹膜前间隙修补术 腹股沟斜疝
  • 简介:自从2002年《中华烧伤杂志》在“专家论坛”栏目呼吁重视烧伤后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以来,短短几年国内已有6家单位报道ACS达40例,说明在烧伤救治过程中ACS有一定的发生率。由于它的发生和发展比较隐匿,临床表现常与血容量不足或早期脓毒症相混淆,但其后果可以是致死性的,所以曾被救治该类患者的医务工作者称为“披着羊皮的狼”。其现实意义提示,当前在液体复苏方面存在着一些倾向性错误。如何合理补液,值得同道认真研究。

  • 标签: 烧伤 补液疗法 腹腔间隙综合征
  • 简介: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的CT表现笔者未见国内报道。近期我们发现ACS1例,报告如下。

  • 标签: 腹腔间隙综合征 CT扫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发病人群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科5年来收治的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病因、发病人群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以牙源性为首位,其次为腺源性及其他感染。发病人群特主要有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孕妇,幼儿,及医疗条件较差或发病初期未重视的患者。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感染为主,常因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身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初期未重视,病情发展迅速;所以治疗不仅需要治疗局部病灶,还需要关注全身情况,并注意仔细询问病史。

  • 标签: 口腔颌面 间隙感染
  • 简介:目的比较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疝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Rutkow)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文理学院协作医院西安市第一医院2010年5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90例原发性单侧腹股沟斜疝成年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开放式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组和疝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Rutkow组),比较二组手术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复发率。结果二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3)分vs(3.9±0.8)分,P〈0.05];二组异物感比较,分别为2例和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阴囊水肿、切口感染、补片感染、尿潴留以及手术复发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是安全有效的修补方式,开放式腹膜前间隙修补术后疼痛程度轻,异物感少,修补更彻底,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股沟 疝修补术 腹膜前间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在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间隙感染早期积极抗炎支持治疗,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继续抗炎治疗。结果13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均治愈。结论采用综合治疗,能使颌面部间隙感染获得圆满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颌面部间隙感染 切开引流 全身治疗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正畸治疗法用于口腔修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牙列间隙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50例,以正畸治疗法进行口腔修复治疗;对照组患者50例,以可摘局部义齿法进行口腔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修复效果。结果相比之下,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更佳。其中,实验组患者的咬合程度、口齿发音、外观美化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正畸治疗法可对牙列间隙患者进行有效的修复,使得患者的咬合、发音功能均有所改善,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帮助更对患者受益。

  • 标签: 正畸治疗法? 口腔修复? 效果? 牙列间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我院于 2015年 11月 ~

  • 标签: 口腔颌面 感染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两种不同方式疝修补术的临床观察,了解针对2型腹股沟疝何种术式更具优越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4年4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术中诊断2型腹股沟疝患者157例,术中根据内环口直径大小判断为2型腹股沟疝后再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使用巴德补片行疝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B组使用强生超普疝装置(UHSL)补片行开放式腹膜前间隙疝修补.对比两组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后复发、术后切口感染及术后异物感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异物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复发及切口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2型腹股沟疝修补方式中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比疝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有优势.关键词疝,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膜前间隙ComparisonanalysisofHerniaringfillingandpreperitonealspaceherniarepairforinguinalhernia(Ⅱ)DengZhixin,WangGuanghua.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PanzhihuaIntegratedTradi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Hospital,Panzhihua617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theclinicaleffectswithinguinalherniasurgeryindifferentways,andfindoutwhichoneisthebesttreatmentforinguinalhernia(Ⅱ).MethodsAtotalof157caseswithinguinalhernia(Ⅱ)underwentherniarepairinmyhospitalfromMarch2010toApril2014wereretrospectivelyanaGlyzed.ThetwogroupsweredividedintoAandBaccordingtotherandomprinciple.Agroupusingbardfilltabletsofherniaringfillingtension-freeherniarepair,groupBusedJohnson&Johnson(theuhsl)fillpieceopenpreperitonealspacerepair.Comparedwiththetwogroupsofhospitalizationexpenses,operationtime,postoperativerecurrence,woundinfection,postoperativeforeignbodysensation.ResultsThediverseofhospitalcosts,operationtime,postoperationpain,foreignbodysensationhassignificance.Therewasno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inpostoperativerecurance,woundinfectionbetweenthesetwogroups.ConclusionPreperKiteoynewaolrsdpsaceherniarepairisbetterthanthatofHerniaringfillingtypeforinguinalhernia(Ⅱ).Hernia,inguinal;Herniorrhaphy;Peritonealclearancebefore.中图分类号R6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676-01

  • 标签:
  • 简介:[摘要 ] 目的:观察经口入路内镜下咽旁间隙的解剖恒定标志 ,了解颈内动、静脉及后组颅神经等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为提高经口入路内镜下咽旁间隙病变、肿瘤切除手术成功率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2015年 1月 ~2016年 3月,对 10具( 20侧)灌注新鲜尸头先行 CT扫描及三维重建,观察咽旁间隙等咽旁结构,然后应用内镜口内径路行咽旁间隙解剖。结果: CT 图像上,咽旁间隙位于咽隐窝的外侧,呈低密度三角形,翼内肌、翼外肌、咬肌、颞肌位于咽旁间隙的外侧,呈中密度阴影,茎突位于咽旁间隙的前部阴影,咽旁间隙后部颈内动脉呈中密度阴影。解剖发现,经口进路可以良好暴露翼内肌外侧至咽上缩肌的咽旁间隙区域。茎突及其附着的茎突舌肌及茎突咽肌在这一解剖路径中具有关键的解剖标识作用。在茎突舌肌及茎突咽肌的后方,咽上缩肌的外侧能清楚的暴露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 IX-XII对颅神经。 结论 内镜口内进路咽旁间隙解剖中咽上缩肌、茎突、茎突舌肌、茎突咽肌是重要的解剖标志,颈内动脉位于咽上缩肌的外侧,靠近咽上缩肌内侧能够保护颈内动脉。

  • 标签: [ ]咽旁间隙 经口入路 内镜辅助 解剖标志
  • 简介:目的分析开放式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疼痛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河北省赤城县妇幼保健院腹股沟疝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观察患者术后疼痛发生情况。结果本组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120min,平均(55±3)min;住院时间3~7d,平均(5.0±1.0)d。术后疼痛9例,其中切口疼痛7例,均发生于术后24h内,术后3d内疼痛均缓解。长期疼痛2例,分别于术后4、6个月缓解。随访3~12个月,无复发,无慢性疼痛。结论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腹股沟 疼痛 手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分析多间隙感染的起始部位、来源,易联合感染的间隙,细菌培养结果,治疗结果。结果本组48例痊愈,8例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均痊愈。结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早期针对病因积极治疗,一时发生多间隙感染,首选广谱抗生素,药敏实验后根据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主张联合,足量,加强支持治疗,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法。

  • 标签: 颌面间隙 感染 50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手术径路的选择。方法对23例咽旁间隙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常规颈部彩超及颈部增强CT、MRI扫描。手术采用经口内径路8例,经颈侧径路14例,经颈腮腺径路1例,其中2例患者切除部分下颌骨。结果良性肿瘤19例(82.6%),恶性肿瘤4例(17.3%),肿瘤主要为腮腺和神经来源。23例肿瘤完整切除,术后随访3年,恶性肿瘤中死亡2例,1例复发后再次手术,1例无瘤生存至今,现大部分病例仍在随访中。结论颈部彩超及颈部增强CT、MRI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良好手段。根据肿瘤的位置、侵犯范围及肿物的性质选择手术的径路,达到既能充分显露手术野,完整切除肿物,又能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 咽旁间隙 肿瘤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