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是严重烧伤、创伤、手术、休克等多种条件下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之一.缺血、缺氧不仅增加了感染、内毒素血症、炎症介质等因素对机体作用的敏感性,且在启动以致决定在随后发生的各种继发性损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亚重创伤、烧伤后机体组织、器官血流重新分布及不同组织、细胞对缺血缺氧反应敏感性的不同,导致临床治疗顾此失彼.为此,人们对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敏感性的发生机理不断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缺血缺氧性损害防治开辟新的途径.

  • 标签: 烧伤 细胞缺血缺氧性损伤 病理学 抗损伤因素 氧敏感性离子通道 线粒体
  • 简介:目的根据大白鼠皮肤碱烧伤创面早期病理组织学观察复制Ⅱ、Ⅲ碱烧伤模型,研究碱烧伤的临床治疗。方法Wistar纯种健康大白鼠20只,以不同浓度2mol/l、2.5mol/l、5mol/lNaOH,作用时间分别为30秒、45秒、60秒、75秒,涂抹于脱毛后的表皮。结果2mol/L(60s)、2.5mol/L(45s),5mol/L(30s)即可直接造成Ⅱ-深Ⅱ烧伤;2mol/L(75s)、2.5mol/L(60s)、5mol/L(45s)即可造成Ⅲ烧伤,其烧伤深度与NaOH溶液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比。结论Ⅱ、Ⅲ碱烧伤均为渐进性烧伤,与文献中介绍的潜拙样损伤似乎不同。另外,不同浓度NaOH溶液在相同时间对皮肤组织的损伤及同一浓度NaOH溶液在不同时间对大白鼠皮肤的损伤病理学变化均有差异。

  • 标签: 碱烧伤 模型复制 组织病理学
  • 简介:目的比较重度脱垂性痔环形切除术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治疗Ⅲ、Ⅳ环形内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Ⅲ、Ⅳ环形内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8例,A组采用重度脱垂性痔环形切除术,B组采用PPH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症状的改善、手术时间、疼痛指数、注射止痛药次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并进行比较.结果近期总的症状改善满意率:A组为94.9%,B组为96.6%;疼痛指数、注射止痛药次数B组优于A组;两组住院时间相近,B组住院费用平均为A组的2.4倍.结论PPH手术治疗Ⅲ、Ⅳ内痔的近期治疗效果优于重度脱垂性痔环形切除术.这两种手术均适合治疗Ⅲ、Ⅳ内痔.

  • 标签: 重度脱垂性痔环形切除术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 治疗 Ⅲ度痔 Ⅳ度痔
  • 简介:目的调查笔者单位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CU)6年来细菌感染及其药物敏感性动态变化.方法对1998-2003年笔者单位烧伤ICU209例患者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9例患者标本检出感染菌株845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486株占57.51%,革兰阳性(G+)菌339株占40.12%.G-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66.26%,位居第一;G+菌中粪肠球菌占34.51%、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1.2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分离率为72.64%.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各检出菌具有多重耐药性.结论笔者单位烧伤ICU细菌感染以G-菌为主,G+菌次之;这些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具有多重耐药性.临床应重视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合理使用抗生素.

  • 标签: 烧伤 重症监护病房 细菌学 药物敏感性 ICU 抗药性
  • 简介: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白色念珠菌对注射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特性,为临床有效控制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进的白色念珠菌芽管法药敏实验新方法,测定从呼吸道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的42株白色念珠菌对三种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氟康唑注射液、大蒜素注射液、黄柏提取物,在一定浓度下对呼吸道感染白色念珠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MIC分别为12.5~200、0.625~20、62.5~500μg·ml-1.结论白色念珠菌芽管法药敏实验新方法,可为临床快速筛选敏感药物.

  • 标签: 血清芽管法 检测 白色念珠菌 药物敏感性 实验 抗真菌药
  • 简介:目的:综述核苷酸、磺脲类药物、钾通道开放剂调节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活性的特点和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作者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述。结果:核苷酸、磺脲类药物和钾通道开放剂不仅通过通道门控机制调节心血管KATP,而且以复杂的相互作用协同调节通道。结论:心血管KATP分子结构中存在着多个功能位点,不同位点之间有相互调节作用。

  • 标签: 心血管 ATP敏感性 钾通道 核苷酸 磺脲类 药物
  • 简介:目的通过了解阑尾炎患者阑尾腔内菌群分类及药物敏感性(药敏)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集71例阑尾炎患者阑尾腔内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测定7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1)检出9种共63株细菌,细菌检出率为88.7%,其中大肠杆菌49株。(2)各型阑尾炎细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体重指数(BMI)与培养结果有关,性别、体温、中性粒细胞、粪石与培养结果无关。(3)第3、4代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高,第1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性低。结论(1)大肠杆菌为阑尾炎的主要致病菌。各型阑尾炎菌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作为一线药物,第4代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作为二线药物。喹诺酮类抗生素不适合首选应用。

  • 标签: 阑尾炎 细菌培养 检出率 药物敏感性
  • 简介:阴茎再造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手术,完整的阴茎再造术包括阴茎体、龟头、尿道和支撑体,同时还包括修复再造阴茎体内的感觉神经。阴茎再造术的发展从皮管法、带蒂皮瓣法到显微外科游离皮瓣法已有70年的历史。正确选择阴茎再造方法对整形外科医师来说是相当困难的,除了需对泌尿外科有相当经验外,还要有精湛的整形外科技术和熟练的显

  • 标签: 阴茎再造术 阴茎缺损 支撑体 带蒂皮瓣 病人 感觉功能
  • 简介:我院自1994年6月~2000年3月用MMC、DDP、5—Fu组成的FMP方案与单纯5—Fu腹腔化疗,治疗晚期消化系肿瘤47例,观察疗效,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8例既往进行过手术、有腹腔、盆腔复发和/或转移的晚期消化系肿瘤,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FMP方案(联合化疗组)和5—Fu(对照组)腹腔化疗。两组病例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其中联合化疗组47例,男34例,女13例,年龄33~66岁,中位年龄48岁,胃癌30例,大肠癌14例,肝癌3例;对照组31例,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龄30

  • 标签: 消化系肿瘤晚期 化疗 治疗 手术 毒副反应
  • 简介:CT扫描检查对眶内异物定位的准确性和显示并发症方面都显著高于普通X线平片检查.还可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估计提供参考.现对1999年6月~2002年12月,28例眶内异物定位的影像对比分析如下.

  • 标签: 眶内异物定位 影像学 临床资料 CT扫描 X线
  • 简介:背景:目前,对于治疗疑似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抗生素使用原则还没有共识。本研究旨在建立这样一个用药原则。方法:对14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在这些患者进行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翻修术时,共194个标本得到了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患者的一般信息、并存疾病情况、细菌种类、抗生素敏感性资料以及翻修术后细菌培养出现阳性结果所需要的天数均被记录。结果:共110髋、84膝得到的标本培养结果为阳性。其中70%为慢性感染,17%为急性术后局部感染,13%为急性血源性感染。翻修术后出现阳性培养结果的平均时间为3天。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占绝大多数。在这些细菌中,88%对庆大霉素敏感,96%对万古霉素敏感,61%对头孢唑林敏感。多数的耐药菌来自于先前有过抗生素治疗失败史的患者。术后急性感染的菌株比慢性感染或血源性感染的菌株更易发生耐药。血源性感染患者分离得到的菌株对庆大霉素和头孢唑林都有高度的敏感性。结论:对疑似假体周围感染的经验性抗生素用药应该在对感染进行分类和确定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指导下进行。我们认为,在得到培养结果之前,急性血源性感染应该一开始就使用头孢唑林和庆大霉素的联合治疗。所有术后慢性或急性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或不能明确革兰氏染色结果的细菌感染都应该用万古霉素。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应该用第三代或第四代头孢霉素。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混合感染应该联合使用万古霉素和第三代或第四代头孢霉素。另外,我们认为如果在术后第4天还没有得到细菌培养或是其他确诊的阳性结果就应该结束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可信水平:诊断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抗生素敏感性 全膝关节置换 感染细菌 术后 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手术部位
  • 简介:深Ⅱ烧伤伤及皮肤真皮网状层.由于身体各部位真皮的厚度不同,同等热力造成的烧伤程度深浅不一,深Ⅱ创面可能部分接近浅Ⅱ、部分临界Ⅲ.偏浅的深Ⅱ创面大多可自行愈合,而临界Ⅲ的创面则需手术植皮才能愈合.目前临床上对烧伤深度的判断多较主观,加之烧伤部位、年龄、致伤原因、早期创面不断变化以及医生自身的经验等因素,在烧伤深度的判断方面容易出现混乱,处理上亦存在较大差异.

  • 标签: 创面 深Ⅱ度烧伤 真皮 愈合 处理 部位
  • 简介:目的探讨肝素对深Ⅱ烧伤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造成20%TBSA深Ⅱ烧伤后,分别接受肝素(100U@kg/-1@d-1)及等渗盐水皮下注射,1次/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进行免疫学检测.结果实验组创面愈合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明显增强(P<0.05).结论肝素皮下注射能加速创面愈合,并可增强机体细胞免疫水平及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但对体液免疫无影响.

  • 标签: 肝素 烧伤 免疫 Ⅱ度烧伤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对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其MIC50分别为0.03125、0.25mg/L和0.25、0.50mg/L。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对两种支原体的MIC50均分别为1.0、2.0mg/L。诺氟沙星对两种支原体的活性较差,MICl卯分别为16.0、32.0mg/L。环丙沙星对人型支原体的MIC50为2.0mg/L,而对解脲脲原体的MIC50则为8.0mg/L。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新品种司帕沙星、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抗Mh和抗Uu活性强于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等老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本结果可为选择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人型支原体 解脲脲原体 氟喹诺酮类药物 MIC 敏感性 司帕沙星
  • 简介:综述ATP敏感性钾通道(ATP-sensitivepotassiumchannel,KATP)的结构功能相关性和调控机制、KATP与家族性高胰岛素血症的相关性及其在脑缺血中的调节作用。KATP是由调节亚基磺酰脲类受体(sulfonylureas,SUR)和通道形成亚基内向整流钾通道(inwardlyrectifiedpotassiumchannel,Kir)按1∶1比例组成的异源性八聚体(SUR/Kir6.X)4。细胞内[ATP]i和[ADP]i变化调节KATP活性,KATP将心肌、血管平滑肌、骨骼肌、神经元和内分泌细胞的代谢和电活动偶联起来,并在这些组织发挥重要的生理学和病理学调节作用。Kir6.X亚基决定K+选择性内向整流作用和单位导电系数,但核苷敏感性和药理学特性取决于SUR。SUR和Kir6.X的多种亚型导致了KATP亚型的多样性和功能调节的复杂性。SUR1或Kir6.2突变使胰腺β细胞KATP丧失,导致家族性高胰岛素血症。KATP的开放可能是脑缺血缺氧的重要自身保护机制。

  • 标签: ATP敏感性钾通道 脑缺血 分子生物学 药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调控气腹所致应激反应的程度,为临床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方法将90例腹腔镜气腹病人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组(A组),全麻组(B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C组)。观察记录麻醉前、气腹前、气腹后20min、放气后20min血液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肝脏分泌的急性反应蛋白(CRP)浓度,同时常规监测MAP、HR、SPO2。结果三组患者中气腹时A组和B组的应激反应显著增强(P<0.05),且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现为E、NE、CRP在气腹后20min明显升高(P<0.05),而C组病人在气腹前后则无明显变化。结论气腹对机体呼吸、循环和内环境干扰导致应激反应显著增强,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明显降低气腹所致的应激反应,是气腹下腹腔镜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 标签: 应激反应 麻醉方法 对比研究 调控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 去甲肾上腺素
  • 简介: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STD).梅毒螺旋体侵入机体后可产生两种抗体,即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密螺旋体抗体.由于潜伏期梅毒和晚期梅毒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常不出现皮肤黏膜病损,得不到直接检查梅毒螺旋体的标本,故梅毒的血清学试验非常重要.目前临床实验室常用的过筛试验主要有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属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梅毒特异性试验主要以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为主.本实验室选用TRUST和TPPA两种方法,对112例早期梅毒血清进行检测,现分析如下.……

  • 标签: 梅毒 甲苯胺红试验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