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调查感染病原菌分布率,分析感染病原菌耐药性。方法:收集 2018-2021年全年送检的6959 份标本,采用 API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琼脂扩散法敏感试验( K2B 法),分析其耐药性。结果:共分离出 2299株病原菌,检出率 27. 95% ,医院感染患者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15. 43 %)、肺炎克雷伯菌(17. 55 %)、铜绿假单胞菌(15.69 %) 、金葡菌(8.39%)等,主要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均有较高的敏感性;主要革兰氏阳性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高度敏感。结论:感染患者中分离的病原菌耐药率较高且呈多重耐药性,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对常规抗菌药物耐药。因此,控制医院感染耐药菌产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医院感染 耐药菌分布 耐药性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科疾病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2.1-2022.12接收到的合适的患者90例,根据护理不同分组,对照组进行普通护理,观察组构建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模式护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为(94.68±2.37)分,比对照组高,引发护理风险事件的比例为0.00%比对照组的11.11%低(P

  • 标签: 血液科 护理 敏感质量指标 构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图章微针治疗敏感肌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笔者医院接诊的100例面部敏感肌肤患者,采用图章微针进行治疗,结合患者临床症状、VISIA检测和治疗前后照片对比治疗效果。结果:100例敏感肌肤患者,99例采用图章微针治疗4次后,敏感肌肤明显改善;1例放弃治疗。结论:图章微针治疗面部敏感肌肤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为治疗敏感肌肤提供了一个新手段。

  • 标签: 图章微针 微针疗法 敏感肌肤 VISIA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护理敏感指数对骨科护理的影响。方法:从2022年开始,我院在骨科护理管理中应用了护理敏感指数,选择85名在2018年接受过骨科手术的病人作为研究组,对85例未实施护理敏感指数的患者,纳入了2022年骨科护理管理工作。结果:与控制组相比,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操作能力、工作态度、护理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敏感指标 骨科 应用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套适合于临床应用的外周静脉留置针术中护士对护理品质的敏感性指数。方法:采用文献检索法、专家组讨论法和德尔菲法,按照“结构—流程—成果”的思路,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外周静脉穿刺的敏感性评价体系。结果:通过两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对问卷调查的正向因子为100.00%,对问卷调查对象的权威性因子为0.908。第1 轮专家函询对于一、二、三级指标的肯德尔 和谐系数分别为 0.214、0.284、0.296,第 2 轮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为 0.238、0.324、0.259。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结论:所建立的PVT质量敏感性指数是一种结构合理、科学、实用的方法,可以作为PVT患者PVT质量评估及改善PVT质量的基础。

  • 标签: 外周静脉留置针 护理质量 敏感指标 德尔菲法 肯德尔和谐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科护理敏感指标在优质护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产妇20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产科护理敏感指标。统计两组的护理敏感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产科护理敏感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质量等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产科护理 敏感指标 优质护理 持续改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敏感指标在危重症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意义。方法:时间周期选择为2022年7月-2023年7月,调查样本为本院重症科所收治的58名患者,并以随机法划分为对照组(n=29)、实验组(n=29),前者行常规护理,后者则增加护理敏感指标管理;指标评价为:不良事件率、满意度数据。结果:总结数据可见,实验组病例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且满意评分数据对比,前者的数据更高,后者资料较差,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基于对危重症的护理管理中应重视对护理敏感指标管理的应用,其可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且患者对此的认可较高,可有效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 标签: 敏感指标 危重症 护理质量改进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甄选本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72例精神疾病患者,应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实施抗精神疾病药物展开治疗,对照组36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6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比分析得知,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94.44%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69.44%,且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同时还获得了患者较高的满意,为打造和谐健康的护患关系提供有利保障,再加上其护理安全性较高,因此值得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广泛运用。

  • 标签: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 精神科 护理质量 持续改进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血透室护理敏感指标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参考组和研究组,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敏感指标、患者满意率数据。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穿刺失败率为0.36%,内瘘针渗血率为0.07%,内瘘针滑脱率为0.00,压迫性损伤率为1.07%,患者满意率为95.12%。且经数据软件分析P<0.05,研究结果有意义。结论:在应用集束化护理之后,血液透析患者的各项敏感指标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护理成效显著,对集束化护理方式比较满意。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血液透析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肠镜诊疗中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应用。方法纳入2022年2月~2023年2月进行结肠镜诊疗的患者8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40例,同时选取此期间在职的护理人员,每组护理人员1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管理,比较两组护理管理质量、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科室整体消毒合格率、结肠镜清洗、消毒合格率、病原菌检出率、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结果研究组质量控制、环境监测、制度执行、操作规范及综合素质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环境、物品表面及手卫生合格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人员结肠镜清洗合格率、消毒合格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检出率及感染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操作的满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专科护理敏感性指标可以提高门诊结肠镜检查患者的准备率,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在提高门诊结肠镜检查室整体护理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加以推广。

  • 标签: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 结肠镜 肠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带管出院病人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的构建及其应用,以提高病人护理质量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00名PICC带管出院病人的护理记录,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构建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指标包括感染率、管道堵塞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初步构建的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显示,经过专业护理团队的管理,PICC带管出院病人的感染率降至2%,管道堵塞率降至1%,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结论:针对PICC带管出院病人构建的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是有效的,可以作为评估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全的重要工具。

  • 标签: PICC带管出院,护理敏感性结局指标,导管相关并发症,患者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根据美国药典章节溶出方法的开发和验证,结合FDA、ICH指南和中国药典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对溶出方法验证需要研究的项目、操作要求和认可标准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溶出度 方法验证
  • 简介:摘要:根据美国药典章节溶出方法的开发和验证,结合FDA、ICH指南和中国药典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对溶出方法验证需要研究的项目、操作要求和认可标准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溶出度 方法验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ICU护理敏感质量过程指标中应用质量管理系统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本院的ICU患者62例,分为31例的参照组、31例的研究组。其中参照组使用传统方法检测ICU护理敏感质量过程指标,研究组运用质量管理系统检测ICU护理敏感质量过程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敏感质量过程指标录入耗时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ICU护理敏感质量过程指标中应用质量管理系统,减少了指标检测耗时,提升了工作效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质量管理系统 ICU护理 护理敏感质量过程指标
  • 简介:【摘要】临床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lility-weightedimaging,SWI)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中逐渐普及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主要是通过组织之间的不同磁敏感性,以此形成图像。而人体中较为常见的磁敏感物质是血红蛋白代谢产物,在急性脑梗死的动脉血栓中,脱氧血红蛋白含量较高,通过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影像学检查,能够有利于临床医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动脉血栓情况、疾病严重度进行诊断评估,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病情预测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