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NEJM有关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15.5%。而糖尿病肾病(diabetickidneydisease,DKD)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最常见的病因,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占透析患者总人数的50%以上,在我国也仅次于慢性肾小球肾炎。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血管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 终末期肾脏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血压变异
  • 简介:目的提高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方法的准确率,为肿瘤早期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依据。方法随机选取3组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拍摄的正常样本、阳性样本、强阳性样本图像各10张;分别采用直接测量法与分割测量法对每组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对正常样本组、阳性样本组,2种测量方法测得的数据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强阳性样本组,其强阳性指标自身组、与强阳性值不相邻的指标组,两种测量方法测得的数据相比仍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与强阳性指标相邻的指标组,两种测量方法的数据相比却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2种图像分析测定方法对正常样本、阳性样本、以及强阳性样本中强阳性指标自身、与阳性指标不相邻的指标的检测结果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强阳性样本中与阳性指标相邻的指标的检测结果却影响很大。说明切割测量法比直接测量法具有较强的去除图像干扰作用。因此,在利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进行最终结果测定前,必须进行正确的图像分析、分割处理,才能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蛋白芯片 肿瘤标志物 图像分析
  • 简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流行的疾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及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我国是慢性HBV感染的重灾区,据文献报道[2]:我国现有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万人,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五项 定量检测 模式
  • 简介:针对SAR影像进行水上桥梁目标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纹理特征与关联特征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去噪及增强预处理改善图像质量,并采用阈值分割方法快速提取初始目标;然后使用灰度共生矩阵对目标及其周边背景纹理进行差异对比分析,从而去除虚警目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水上桥梁目标。

  • 标签: SAR图像 灰度共生矩阵 纹理特征 桥梁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APC基因截短型突变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关系和荧光标记数字化蛋白截短检测技术(P兀)在APC基因截短型突变检测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96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结肠癌44例、直肠癌52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应用荧光标记数字化PTT,以从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片段为体外翻译的模板,对50例结直肠癌患者APC基因突变聚集区进行筛查,根据有无截短蛋白的出现,判断基因突变是否发生。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46例结直肠癌患者APC基因突变聚集区进行突变检测。对两种方法的突变检出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50例采用荧光标记数字化PPT检测的结直肠癌标本中,13例发生截短型突变,突变检出率为26%(13/50),对其中4例阳性DNA样本进行测序,为无义突变,均导致截短蛋白的产生。46例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的结直肠癌标本中,11例发生截短型突变,突变检出率为24%(11/46),与荧光标记数字化PPT突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3,P〉0.05)。结论APC基因截短型突变是我国散发性结直肠癌较常见的基因改变事件。荧光标记数字化肿是快速、高效的基因突变筛查技术。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APC基因 蛋白截短检测技术 突变聚集区 体细胞突变
  • 简介:血小板是多功能细胞,血小板计数是临床反映患者出血与止血疾病的一个常用指标,其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正确诊断与治疗。血细胞分析仪的血小板计数准确性与血小板本身具有易黏附、凝集、破坏和变形等特点,与所用器材的准确性、清洁度,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直接相关联。本文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影响血小板计数准确性的因素及其对策报道如下。

  • 标签: 血小板计数 血液分析仪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比较白带涂片多功能染色技术(BTR)、多项检测快速染色技术(CTB)及生理盐水法在女性生殖道感染检查中的敏感性。方法选取本院妇科生殖道感染症状明显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同一份标本同时做BTR、CTB以及生理盐水法检查,比较3种方法滴虫、真菌以及线索细胞检出率。结果BTR滴虫、真菌及线索细胞检出率分别为48.7%、24.7%和17.3%;CTB分别为26.0%、19.3%和14.7%;生理盐水法分别为24.7%、21.3%和15.3%。BTR滴虫、真菌及线索细胞检出率均高于另外2组,3者滴虫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真菌及线索细胞检出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R滴虫、真菌及线索细胞检出率较高,比生理盐水涂片法和CTB更适用于妇科普查。

  • 标签: 白带 生殖道感染 多功能染色法 多项检测快速染色法 生理盐水法
  • 简介:目的了解铜仁市城区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及类型,为上级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捕获二代法对城区年龄在30~60岁的1855例已婚妇女进行宫颈刮片并对结果进行HPV的DNA检测以确定受检者HPV类型。结果1855例受检者中检测出HPV感染者650例,占总人数的35.04%,650例感染者中,高危型HPV415例,占HPV感染总人数的63.85%,其中41~50岁组高危型HPV感染率高于30~40岁组和51~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型HPV感染131例,占总感染人数的20.1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高危型HPV感染的阳性率较高,必须加强对广大已婚妇女HPV筛查力度,制订科学的干预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预防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 捕获二代法
  • 简介: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较高的感染性角膜性病变,随着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使用,发病率不断提高,临床治疗非常困难。早期的准确诊断、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其实验室诊断从传统的形态学、免疫学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并逐渐应用于角膜真菌感染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这为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提供更为快速、特异、敏感的途径,但在一些医院仍旧以常规方法来诊断。

  • 标签: 真菌性角膜炎 检验 细菌培养
  • 简介:目的探讨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检查在贫血诊断及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204例贫血患者与100例常规体检合格者的MCV与RDW指标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类型贫血MCV和RDW的变化各有特点,缺铁性贫血组:MCV下降、RDW上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组:MCV上升、RDW上升;感染性贫血组:MCV上升、RDW下降;再生障碍性贫血组:MCV正常、RDW上升。结论MCV和RDW指标的改变对贫血的临床诊断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特点,对贫血类别的临床鉴别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 标签: 贫血 红细胞平均体积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腹腔癌细胞脱落的影响。方法:收集50例胃癌患者的腹腔冲洗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前后腹腔冲洗液存活素(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采用薄层液基细胞制片术进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pleurallavagecytology,PLC)。结果:50例患者腹腔镜胃癌手术前腹腔冲洗液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58.0%(29/50),术后阳性率为66.0%(33/5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PLC阳性率分别为22.0%(11/50)和28.0%(14/50)(P〉0.05)。术前、术后PLC阳性患者survivin均为阳性。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未增加腹腔胃癌细胞的脱落。但由于实验样本数量较少,尚需进一步通过长期随访及多中心研究证实。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冲洗液 SURVIVIN 腹腔镜检查
  • 简介:目的通过对聚餐引起的霍乱暴发疫情的实验室检测分析,讨论采样对实验室结果的影响.方法霍乱弧菌的培养、血清学鉴定、生化反应按照《霍乱防治手册》第5版进行.结果7份肛拭子或粪便中1份分离出O139群霍乱弧菌,4份食品中1份分离出O139群霍乱弧菌,1份水标本未分离出O139群霍乱弧菌.结论由聚餐引起的霍乱暴发疫情,采样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参加,应早期、无菌、适量、安全采集,由专门人员送到实验室以确保检测结果准确,为现场提供有力的支撑.

  • 标签: 霍乱 暴发疫情 采样 实验室检测
  • 简介:目的基于近似熵与相对功率谱对微波辐射后猕猴脑电图进行分析,探讨应用近似熵衡量微波辐射对脑损伤程度的可行性。方法雄性猕猴15只,根据平均功率密度不同,随机分为假辐射组、2mW/cm2、5mW/cm2、7mW/cm2、11mW/cm2微波辐射组,采用BIOPAC公司生产的MP-150多导生理记录及分析系统,分别于辐射前及辐射后即刻、1d、3d、7d、14d和30d,对猕猴脑电图(EEG)近似熵和δ、β频段相对功率谱进行检测。结果(1)7mW/cm2组近似熵于辐射后即刻明显下降,11mW/cm2组近似熵于辐射后即刻、1d和3d明显下降。(2)7mW/cm2组于辐射后即刻,δ频段相对功率谱显著升高,β频段相对功率谱明显下降;11mW/cm2组于辐射后即刻、1d和3d,δ频段相对功率谱显著升高,而β频段相对功率谱则明显下降。(3)2mW/cm2和5mW/cm2组近似熵与相对功率谱于辐射后各时间点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1)7mW/cm2和11mW/cm2微波辐射可引起猕猴脑电生理功能损伤,且与辐射剂量相关;(2)近似熵可客观反映微波辐射对脑功能的损伤,对其进行监测和预测,可望成为一个新的评价微波对脑损伤的敏感指标。

  • 标签: 近似熵 微波 脑电图 相对功率谱 猕猴
  • 简介:由于糖尿病患体内呈现代谢障碍,也间接或直接影响到各种微量元素的体内含量变化,从而出现机体异常表现,甚至造成微量元素的缺乏或沉积,而造成不良后果[1]。本研究将多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检测,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特殊作用,便于多方位、多环节、多变化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糖尿病 微量元素 检测
  • 简介:目的检测糖尿病前期合并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检测指标。方法选取健康对照(NGT)组、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IGT)组、高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受损且糖耐量减低(IFG/IGT)组,每组各检测100例。测定各受试者尿液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D半乳糖苷酶(GAL)活性,测定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C)、尿微量清蛋白(mALB)浓度、血清尿素氮、肌酐浓度,并镜检尿红细胞数量。结果高血压合并IGT组、高血压合并IFG/IGT组的尿NAG、GAL活性、尿β2-MG浓度、尿CystatinC浓度均高于NGT组(P值均小于0.05)。并比较IGT组、IFG/IGT组的阳性(异常例数)检出率,发现尿NAG、GAL、β2-MG、尿CystatinC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大于尿微量清蛋白、尿红细胞、血清尿素氮、肌酐的阳性检出率(P值均小于0.05)。结论联合检测尿NAG、GAL、β2-MG、CystatinC是发现糖尿病前期合并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检测指标。

  • 标签: 糖尿病前期合并高血压 早期肾损伤 敏感检测指标
  • 简介:随着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MP)的变迁,MP已成为小儿肺炎的主要病原体,并且感染率呈上升趋势[1,2].MP感染可导致肺外并发症,引起一个或多个器官损伤,近年来已引起广泛关注[1~3].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点是症状不典型,并且非特异性,必须通过病原学检查,否则很难将其与一般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相区别.

  • 标签: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双份血清抗体 联合检测 PNEUMONIA 应用 肺外并发症
  • 简介:感染性腹泻病(infectiousdiarrhea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肠道传染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其主要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生物因素等,而细菌性感染又是腹泻最常见的原因。随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病原体的种类及耐药性会发生变迁,各地区情况不尽相同,

  • 标签: 感染性腹泻 细菌病原体 耐药性
  • 简介:目的通过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两项指标的联合检测为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对40例胸痛开始在0~6h、6~12h、12h3个时间段的ACS患者血清中的H-FABP、cTnI的值进行检测。结果cTn1在40例ACS患者发作0~6h测得阳性率为55%,H-FABP在40例ACS患者发作0~6h测得阳性率为85%,2项指标联合分析阳性率可达92.5%.而且在12h内的几个时段所测得的结果灵敏度在联合检测上都相应提高了很多。结论H-FABP与cTnI联合检测对ACS早期诊断具有高灵敏性。

  • 标签: 脂肪酸结合蛋白 肌钙蛋白I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简介:目的:评价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CT)配合阴道镜检查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细胞学及阴道镜与活组织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09年12月。2012年2月408例宫颈病变患者进行诊断,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08例TCT检查示:ASCUS29例,LSIL14例,HSIL13例,宫颈鳞癌1例。对细胞学检查阳性的45例行阴道镜检查并活检,病理检查示:慢性炎症22例,CINⅠ11例,CINⅡ9例,CINHI3例,SCC1例。结论:TCT联合阴道镜下活检组织学检查能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 标签: 液基细胞学 阴道镜检查 宫颈病变
  • 简介:目的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2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9例;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型后输注的1h和24h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 标签: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