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背景:植入体内后,血管支架处于复杂的应力及腐蚀环境,可引发支架应力腐蚀开裂及腐蚀疲劳断裂,导致支架早期失效。目的:综述不同生理应力环境下可降解金属支架的降解情况及其降解机制。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至2018年发表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biodegradable,degradation,stress”,中文检索词为“镁合金,应力腐蚀”。结果与结论:镁、铁和锌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3种可降解金属材料,在血管支架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降解支架植入体内后,支撑血管直至其完成血管重建,在此过程中支架受到复杂的应力作用,包括拉应力、压应力、剪切应力及循环荷载等。应力对支架降解的影响不可忽视,其可加快支架力学性能的衰减,甚至导致支架断裂。探明应力对可降解金属降解行为的影响及其降解机制,对血管支架材料的改性、支架构型设计与优化至关重要。

  • 标签: 血管支架 可降解金属 应力腐蚀 腐蚀疲劳 生物材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简介:摘要感冒属于临床上一种极为常见的病症,是诸多病毒病菌交叉感染最强的病症,具有发病率高、可自愈、药物疗效不显著等特点。感冒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应及时进行有效治疗。自然生物降解素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抗菌作用,能改善人体免疫系统,可用于辅助治疗各种疾病。本研究就自然生物降解素对感冒的医治作用进行探讨与分析,见如下综述。

  • 标签: 自然生物降解素 感冒 医治作用
  • 简介:摘要: 食用菌中的多糖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然而,由于其分子量大、溶解性差等缺点,影响了其在药物、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因此,对食用菌多糖进行降解以改善其生物活性、药理作用和安全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食用菌多糖降解技术研究进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酶解法和联合法等。分析表明,不同降解方法对食用菌多糖的结构和生物活性有不同影响,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降解方法。

  • 标签:    食用菌多糖 分子量 降解 生物活性 
  • 简介:目的探索60Co-γ辐照条件下影响左氧氟沙星降解的因素(辐照剂量、初始浓度、N2/O2饱和及自由基清除剂等)。方法分别配制不同初始浓度的左氧氟沙星溶液(10、50、100mg·L-1、100mg·L-1+N2饱和、100mg·L-1+O2饱和、100mg·L-1+10%叔丁醇、左氧氟沙星粉末),经不同辐照剂量(0.3、0.6、1、2.5、5、10kGy)的60Co-γ辐照后,利用HPLC法测定溶液中剩余左氧氟沙星的含量。结果左氧氟沙星的降解受到初始浓度及辐照剂量的影响,初始浓度越低,辐照剂量越大,降解越彻底。而粉末状态几乎不降解。与N2或空气饱和相比,O2饱和显著降低了左氧氟沙星的降解率。添加自由基清除剂叔丁醇后,左氧氟沙星的降解明显受到了抑制。结论60Co-γ辐照处理可以成为有效降解水体中有害物质的新方法。对左氧氟沙星而言,浓度越低,辐照剂量越大,降解越彻底。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辐照 降解 自由基清除剂
  • 简介:摘要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史中,抗生素的发现与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青霉素的发现到一系列抗生素的产生与应用,开始时人类因为医学的进步而喜悦,但是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抗生素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抗生素过敏、滥用及不良反应。抗生素经过漫长的使用,耐药菌逐渐增多,再加上现在癌症、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高发,人类不得不再次开发新药。自然生物降解素是我公司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药品的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抗菌效果,可以调节人类免疫系统,对各种疾病都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为了广大医学界能够更详细的了解该药的用途及效果。

  • 标签: 抗生素 自然生物降解素 干扰素
  • 简介:背景:壳聚糖水凝胶修复软骨缺损生物相容性好,但目前尚不明确壳聚糖水凝胶在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降解性能变化。目的:探讨壳聚糖水凝胶在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降解性能变化。方法:采用羟乙基脱乙酰壳多糖(glycolchitosan,GC)与二醛基聚乙二醇(OHC-PEG-CHO)通过席夫碱反应交联,形成可注射水凝胶。考察不同浓度的水凝胶(GC/OHC-PEG-CHO:2wt%/2wt%和2wt%/1wt%)在体外降解中的pH值、质量和体积变化。结果:水凝胶在降解过程中,pH值基本维持在7左右;水凝胶(GC/OHC-PEG-CHO:2wt%/1wt%)在6周时全部降解,而水凝胶(GC/OHC-PEG-CHO:2wt%/2wt%)在8周时质量为初始质量的44.30%±5.51%,体积为初始体积的50.64%±9.81%,该降解速度与软骨修复速率一致。选取水凝胶(GC/OHC-PEG-CHO:2wt%/2wt%)植入新西兰大白兔皮下,组织学切片分析结果表明,3周时水凝胶明显变小,但无明显的炎症反应。结论:初步降解实验表明GC/OHC-PEG-CHO水凝胶可用于软骨缺损修复。

  • 标签: 水凝胶 体内外降解 软骨组织工程
  • 简介:背景:传统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造过程相对复杂,制造条件要求高,无法适应创伤、烧/烫伤等组织缺损的应急事件中快速组织修复的需求。目的:观察手持式静电纺丝聚乳酸/明胶可降解纳米纤维膜对小鼠皮肤缺损原位修复的效果。方法:①采用自制3D打印的手持式静电纺丝设备制备聚乳酸/明胶可降解纳米纤维膜,检测其接触角、水蒸气透过率;②以浓度100%,50%,20%的聚乳酸/明胶可降解纳米纤维膜浸提液培养胎鼠成纤维细胞,采用CCK-8细胞毒实验评估材料残留溶剂毒性;将胎鼠成纤维细胞与聚乳酸/明胶可降解纳米纤维膜共培养(实验组),设置单独细胞培养为对照,Alamarblue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死染色观察细胞存活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③在18只Balb/c小鼠背部制作直径2cm皮肤全层缺损,实验组进行手持静电纺丝原位聚乳酸/明胶可降解纳米纤维膜修复后纱布包扎,对照组进行纱布包扎,术后8周进行缺损部位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观察缺损皮肤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①聚乳酸/明胶可降解纳米纤维膜的接触角为(32.68±5.68)°,属亲水材料,适宜细胞黏附;24h水蒸气透过率为(4.21±0.11)×103g/m2,可满足皮肤外敷料的要求;不同浓度的聚乳酸/明胶可降解纳米纤维膜浸提液无明显的细胞毒性;②实验组胎鼠成纤维细胞具有与对照组细胞等同的细胞活性,但具有更快的增殖速度与更长的增殖时间;③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显示,实验组小鼠皮肤伤口全层愈合,材料降解完全,毛囊再生;对照组小鼠皮肤未全层愈合;④结果表明,手持式静电纺丝聚乳酸/明胶可降解纳米纤维实现小鼠皮肤全层缺损的原位修复。

  • 标签: 可降解纳米纤维 原位修复 手持静电纺丝 聚乳酸/明胶 生物材料 纳米纤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妇产科的应用价值。方法:收纳时间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入组资料74例妇产科患者,采取抽签分组,研究组:可吸收缝合线,对照组:一般缝合线,指标评估包括并发症、感染、愈合及总住院时长数据。结果:数据汇总可知,研究组病例的住院时长较短,且伤口的愈合效果好于参照组病例,P<0.05;研究组病例无并发症以及其他感染的发生,比较于对照组病例的发生数据,P<0.05。结论:可吸收缝合线的使用,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解效果,在妇产科的手术中取得广泛的应用,有效降低临床患者的并发症,预防感染事件的发生,加快患者的身体恢复,临床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 标签: 可吸收缝合线 体外降解 妇产科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塑料制品使用量的不断增长,微塑料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微塑料在大气、水体中均有分布,其吸附性较强,对人体健康也会带来一些潜在的危害。为了防治微塑料污染,降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本文主要围绕微塑料相关研究,探讨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并提出微塑料污染防治的对策。

  • 标签: 微塑料 人体健康 影响
  • 简介:目的:考察pH值对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降解产物的影响,指导制剂的开发和生产。方法:制备不同pH值注射液样品,采用重氮化偶合比色法测定NO2^-的浓度,HPLC面积归一法测定有机降解物峰面积百分比。结果:随pH值的升高,NO2^-的浓度和有机降解物峰面积百分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有机降解物增加较明显。结论:注射剂pH值应控制在3.5-5.0之间。

  • 标签: 替硝唑 降解产物 比色法 HPLC 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
  • 简介:目的研究缓降解聚酰胺可吸收髓内针治疗成人四肢长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48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国产缓降解聚酰胺可吸收髓内针治疗,将同期50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金属交锁髓内针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骨折愈合率及肢体功能评价结果。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5.466,P=0.000;t=4.199,P=0.001;t=2.214,P=0.034);两组肢体功能评价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87,P〉0.05);观察组未出现术中神经、血管副损伤、骨折不愈合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国产缓降解聚酰胺可吸收髓内针治疗成人四肢长骨骨折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免除二次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缓降解 可吸收 髓内针 骨折 内固定
  • 简介:目的观察胰岛素对体外培养兔骨骼肌肌管蛋白降解的调节作用。方法无菌分离幼兔下肢骨骼肌肌肉,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成肌细胞,待其融合形成肌管,采用L-[3,5-^3H].酪氨酸标记肌管内蛋白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胰岛素组(用含100nmoL/L胰岛素+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地塞米松组(用含100nmoL/L地塞米松+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和胰岛素+地塞米松组(用含100nmol/L胰岛素+100nmol/L地塞米松+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每组含24孔肌管。培养24h后,应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培养液和肌管内L-[3,5-^3H].酪氨酸的含量,计算肌管内蛋白的降解率。RNA印迹法测定肌管内泛素-蛋白酶体C2亚基mRNA的表达水平,以其与内参照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灰度值之比表示。结果肌管内蛋白的降解比:地塞米松组为0.50±0.03,明显高于对照组(0.38±0.04,P〈0.01);胰岛素组为0.35±0.0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地塞米松组为0.41±0.03,明显低于地塞米松组(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肌管内泛素-蛋白酶体C2亚基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泛素2.4kb条带为0.82±0.15、1.2kb条带为0.60±0.10,C2亚基为0.75±0.16)比较,地塞米松组(泛素2.4kb条带为2.15±0.23、1.2kb条带为1.50±0.14,C2亚基为1.50±0.13)明显升高(P〈0.01);胰岛素+地塞米松组(泛素2.4kb条带为1.25±0.17、1.2kb条带为0.85±0.09,C2亚基为0.90±0.15)明显低于地塞米松组(P〈0.01);胰岛素组(泛素2.4kb条带为0.85±0.07、1.2kb条带为0.65±0.12,C2亚基为0.76±0.09)与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胰岛素对兔骨骼肌肌管内�

  • 标签: 肌纤维 骨骼 胰岛素 地塞米松 泛素 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目的深层分析探索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情况以及在妇产科临床应用的具体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所有对象选自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妇产科接诊的120例产妇,将产妇入院顺序作为依据进行试验组和基础组的拆分,各有60例产妇组成。基础组产妇采用普通缝合线对切口进行缝合,可吸收缝合线切口缝合应用于所有试验组产妇,详细分析比对产妇手术时长以及切口愈合状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现象。结果通过对俩组产妇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得出试验组产妇手术延续时长以及切口愈合情况和不良反应等较基础组产妇均具有明显优势,P<0.05以上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可吸收缝合线应用于妇产科产妇切口缝合有较好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不同种类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降解措施,为生活中安—全选择泡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黄瓜、甘蓝、大白菜三种蔬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发酵时间、食盐添加量等因素进行控制变量分析,比较不同泡菜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处理措施。结果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各种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发酵进行到第十天,黄瓜和甘蓝类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明显低于大白菜类(P均<0.05);在发酵第五天,同一蔬菜随着食盐添加量的增加,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蔬菜之间随着食盐添加量的增加,其亚硝酸盐含量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降低,同时,适当增加食盐添加量可以有效降解其含量,特别是大白菜类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降解更明显。

  • 标签: 泡菜 亚硝酸盐 影响因素 降解措施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在不同种类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降解措施,为生活中安—全选择泡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黄瓜、甘蓝、大白菜三种蔬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发酵时间、食盐添加量等因素进行控制变量分析,比较不同泡菜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处理措施。结果 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各种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在发酵进行到第十天,黄瓜和甘蓝类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明显低于大白菜类( P均< 0.05);在发酵第五天,同一蔬菜随着食盐添加量的增加,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不同蔬菜之间随着食盐添加量的增加,其亚硝酸盐含量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结论 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降低,同时,适当增加食盐添加量可以有效降解其含量,特别是大白菜类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降解更明显。

  • 标签: 泡菜 亚硝酸盐 影响因素 降解措施
  • 简介:目的总结生物可降解吻合环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全胃或胃部分切除后,用吻合环完成消化道重建32例,包括胃空肠吻合和空肠端侧吻合.结果本组均一次性获得成功,平均完成一个吻合所需时间为10min,无吻合口瘘、出血及感染.术后1个月内吻合环自行溶解,经肠道排出体外.随访3~12个月,复查胃镜或钡餐无一例出现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中,与传统手工吻合相比,吻合环具有方便、快捷、可靠等优点,大大提高了操作效率,缩短了手术时间,并且有利于防止吻合口瘘或狭窄等并发症.只要病人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使用.

  • 标签: 吻合环 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生物可降解材料 吻合口瘘 吻合口狭窄
  • 简介:背景:临床上治疗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主要方法是静脉瓣膜修复及带瓣静脉段移植,但这些方法创伤较大,且带瓣静脉来源有限。组织工程学和再生医学在修复病变血管方面取得的进步,而以自体来源的内皮细胞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带瓣静脉也见于了报道,但存在排出反应。目的:构建一个有可自我更新、修复、类似天然瓣膜结构并具有功能的带瓣静脉。方法:麻醉取Beagle犬的骨髓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细胞的传代、冻存复苏、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定向诱导分化。采用热致相分离技术,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为基材,利用自制带瓣静脉模具制备三维组织工程带瓣静脉支架,制备组织工程带瓣静脉支架,并研究其形态结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在支架上构建可降解的带瓣静脉,在体外培养2周。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支架孔隙率高。培养的细胞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培养的细胞大部分表达CD29和CD44,不表达CD34和CD45。细胞毒性实验显示支架无毒性,有利于细胞增殖和迁移。将细胞种植在支架表面上培养后可形成单层细胞层。体外实验验证细胞支架复合物的瓣膜有一定的开闭功能。利用三维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支架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成功构建组织工程带瓣静脉,组织工程带瓣静脉将有可能作为静脉瓣膜的的替代物治疗静脉瓣膜疾病。

  • 标签: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可降解吸收材料 静脉瓣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中对于手术治愈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妇产科手术中,大部分患者要求手术后不留瘢痕或者缩小其面积。作为生物材料的可吸收缝合线现已被广泛应用在临床阴侧切手术中,具有无毒、无刺激特点,并且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以在机体内吸收与代谢,无需进行拆除缝合线,减少拆线给患者的疼痛,手术后瘢痕面积较小,起到一定的美容效果。本文分析了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

  • 标签: 可吸收缝合线 体外降解 妇产科临床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