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在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领域中,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数字医学应运而生。然而,当前数字医学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以临床需求为研发主导,发展中遵循转化医学理念可能会为解决数字医学发展进程中的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数字医学 转化医学
  • 简介:<正>本刊严格执行GB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人和动物体内压力值的单位使用mmHg、cmH2O,但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与kPa的换算系数。一般情况下,统一使用L(升)作为表示人体检验组分浓度单位的分母,而不使用mL、d、mm2等作分母。

  • 标签: 量和单位 严格执行 书写规则 换算系数 组分浓度 数字和
  • 简介:目的探讨低剂量数字化X线摄影在尘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由本市专业诊断组诊断的尘肺患者分别进行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曝光胸部X线检查,并对比分析影像资料。结果常规剂量组与绝大多数低剂量组的区域密度值大都落在正常范围之内,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2例尘肺患者由于严重肺气肿,区域密度值落在正常范围之外。结论低剂量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既减少了患者的受检辐射剂量,同时获得了接近常规胸部摄影的图像质量,满足了尘肺诊断的要求,又提高了社会效益。

  • 标签: 胸部低剂量数字化X线摄影 尘肺 辐射防护最优化
  • 简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以质量为核心,通过转变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和持续改进病案管理手段三个方面,从而实现对医疗质量全方位、全过程的数字化的管理。

  • 标签: 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化术前计划在提高全髋关节翻修中髋臼旋转中心精确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人工髋关节翻修髋臼旋转中心重建病例进行数字化术前计划。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平均72.1岁(56~83岁)。以非手术正常侧髋臼旋转中心为标准,以双侧骨盆泪滴下缘连线及骨盆中垂线为参照基准线设定翻修侧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及垂直位置距离,制定重建方案。比较计划与手术实际间髋臼中心的吻合程度。结果术前做计划与术后真实情况的差值间无明显差异(t水平=0.416,P水平=0.692;t垂直=0.399,P垂直=0.704)。结论数字化术前计划可为术中内植物及骨重建的组合选择提供更多有用信息,使因骨缺损所致移位的髋臼旋转中心恢复解剖位置,有利于患肢的长度及偏心距的恢复。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翻修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化骨库建立的可行性,评价异体骨数字化对于导航下骨肿瘤切除异体骨重建的影响。方法采用CT扫描的方法,对骨库深低温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骨段进行扫描,通过三维重建建立数字化分析系统(数字化骨库)。利用数字化骨库,选择最佳匹配的骨关节重建材料,数据导人计算机导航系统,标定骨肿瘤切除和异体骨段的截骨范围,依据术前设计在导航下实施、监测。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采用数字化骨库和导航辅助切除重建技术对6例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进行治疗,患者平均年龄(27.2±9.1)岁,其中骨肉瘤3例,软骨肉瘤2例,尤文氏肉瘤1例;Enneking分期:ⅡA期2例,1IB期4例,术后评价肿瘤学结果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常规异体植骨材料术前准备操作相比,数字化骨库建立后,大大缩短了异体骨关节材料的选配时间,同时明显地提高了选配的精确性。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进行肿瘤切除、异体骨关节切割以及关节力线监控,术中解剖注册点与CT三维虚拟影像匹配满意,注册误差(0.42±0.17)mm。术后影像显示肿瘤整块切除范围和异体骨关节截骨区域与术前计划完全一致,关节重建稳定,无肢体不等长和关节畸形。随访(19.3±0.7.1)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和远隔转移,无明显免疫排异反应,异体骨与宿主骨平均愈合时间(5.2±0.8)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和关节塌陷。MSTS93平均功能评分(26.2±4.1)分。结论数字化骨库的建立为术前选配同种异体骨材料提供了精细可靠的信息,结合计算机辅助导航,可以实现骨肿瘤切除异体骨关节重建的个性化设计要求,进一步提高保肢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 标签: 骨库 骨肿瘤 同种 骨移植 计算机辅助
  • 简介:目的探讨APC基因截短型突变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关系和荧光标记数字化蛋白截短检测技术(P兀)在APC基因截短型突变检测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96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结肠癌44例、直肠癌52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应用荧光标记数字化PTT,以从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片段为体外翻译的模板,对50例结直肠癌患者APC基因突变聚集区进行筛查,根据有无截短蛋白的出现,判断基因突变是否发生。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46例结直肠癌患者APC基因突变聚集区进行突变检测。对两种方法的突变检出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50例采用荧光标记数字化PPT检测的结直肠癌标本中,13例发生截短型突变,突变检出率为26%(13/50),对其中4例阳性DNA样本进行测序,为无义突变,均导致截短蛋白的产生。46例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的结直肠癌标本中,11例发生截短型突变,突变检出率为24%(11/46),与荧光标记数字化PPT突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3,P〉0.05)。结论APC基因截短型突变是我国散发性结直肠癌较常见的基因改变事件。荧光标记数字化肿是快速、高效的基因突变筛查技术。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APC基因 蛋白截短检测技术 突变聚集区 体细胞突变
  • 简介:目的探讨全脑血管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颅内动脉瘤病例的CTA与DSA资料,其中14例接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结果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无明显差异;就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及其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方面DSA检查优于CTA检查。14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无1例死亡,术后行DSA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使用药物后缓解。结论CTA可以作为筛选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DSA在观察动脉瘤附近重要的穿支动脉血管方面明显优于CTA;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明显减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改善预后。

  • 标签: 成像 三维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放射摄影术 介入术
  • 简介:背景:血管内皮细胞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转变,为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提供营养支持。目的:观察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在联合培养体系中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生长、细胞分化及其侏儒相关转录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在联合培养装置中,取第3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第3代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联合培养(实验组),设立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组(对照组),于培养第4,6,10天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变化,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侏儒相关转录因子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细胞形态呈多样化,后期部分细胞之间出现了连接及融合,成骨分化明显。对照组各个时间点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各时间点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第6,8天细胞侏儒相关转录因子基因表达量为对照组4倍左右(P〈0.01)。表明在联合培养体系中,静脉内皮细胞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侏儒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表达,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 标签: 血管内皮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侏儒相关转录因子(Runx-2) 联合培养 实时定量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