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导管原位癌(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的概念首先在1960年被提出,随后的一些研究证实了DCIS多起源于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duct/lobularunit,TDLU),并且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浸润性癌。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其治疗策略与浸润性癌基本一致。随着乳腺钼靶X线摄片技术问世,DCIS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其生物学特性及治疗手段的探索也成为乳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虽然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07版)对其诊断与治疗已有相关规定,

  • 标签: 乳腺导管原位癌 浸润性癌 治疗 诊断 carcinoma X线摄片技术
  • 简介:内源性再生技术是指将患者自体的生物学活性蛋白、生长因子及生物材料支架用于治疗,该技术为刺激、加速组织修复及骨再生提供了新途径。将纤维蛋白支架作为患者自体的、生物相容的可生物降解的给药体系,其多样性及生物相容性为个性化医疗提供了新视角。个性化医疗已经被用于众多的医疗及科研领域,包括牙科学、口腔种植学、整形外科学、溃疡治疗、

  • 标签: 再生技术 内源性 再生医学 个性化医疗 生物相容性 蛋白支架
  • 简介:摘要在我国,膀胱癌是最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据统计男性发病率为40%,女性发病率为15%,且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膀胱癌中约75%为浅表性移行细胞癌,其中10%左右为膀胱原位癌,患者多为50-70岁的男性,吸烟者较多1。膀胱原位癌具有浸润倾向和转移的可能,且生物学多变特性和器官特性影响疾病的诊治2。膀胱原位癌的临床表现与慢性前列腺和膀胱炎类似,给确诊增加了困难,误诊率高。因此要结合临床资料和诊断结果,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有效诊治疾病,减小浸润率、复发率、死亡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膀胱原位癌 诊断 治疗 进展
  • 简介: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社合作举办的"原位肝脏移植新技术及进展学习班"于2007年8月29日至9月2日在广州举行,届时将邀请海内外肝脏移植知名专家授课,就目前我国肝脏移植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近几年来肝移植技术的新进展进行学术讲座。参加者授予I类学分(14分)。授课内容主要涉及肝脏移植手术技巧,高危受者的麻醉管理,重症感染患者的无肝素化持续血液净化治疗,个体化免疫抑制

  • 标签: 肝脏移植 新技术 学习班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难点问题 手术技巧
  • 简介:本研究对传统的骨髓细胞制片方法进行改良,探讨其对荧光原位杂交(FISH)信号的影响,为骨髓标本FISH检测提供最佳的制片方法。采用缺口平移的方法,制作出SpectrumGreen-C-myc,PromoFluor-555-MDM2,PromoFluor-415-STK6三色荧光杂交探针。将采集到的5例骨髓标本进行2种方法制片,传统方法:用低渗的方法去除红细胞,甲醇/冰醋酸(3∶1)固定细胞后进行细胞甩片;改进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去除红细胞,细胞甩片后用甲醇固定细胞,再用2%甲醛固定细胞,将固定好的细胞进行FISH检测并比较两种方法获得的平均荧光信号强度,背景信号强度以及荧光信号的分裂率。结果表明:在SpectrumGreen,PromoFluor-555和PromoFluor-4153个通道中,传统方法制片FISH平均荧光信号强度与背景强度的比值为4.3±0.19,3.52±0.04,3.07±0.08,改进方法为9.89±0.41,7.55±0.5,5.67±0.18,(P〈0.01);改进方法在3个通道中获得的荧光信号强度分别为传统方法的2.32,2.14和1.85倍;同时该方法减少了荧光信号的分裂率,传统方法荧光信号的分裂率分别为(15.8±1.74)%,(20.42±2.88)%,(23.2±3.02)%,改进方法分别为(8.6±1.2)%,(12.28±1.33)%,(12.6±2.56)%(P〈0.05)。结论:采用改进后的骨髓制片方法有效地提高了FISH检测的荧光信号强度,明显降低了荧光信号的分裂现象,而且该方法易于掌握,程序简单。本研究为FISH检测骨髓标本提供了一种更佳的制片方法。

  • 标签: 荧光原位杂交 信号强度 骨髓细胞制片方法
  • 简介:自王成琪(1997)对手指部分组织块离断施行了再植获得成功以来,不断有类似报道。但因手指离断组织块小,往往缺乏知名血管或可吻合的血管细小,再植难度较大,成功的报道不多。2004年8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对收治的18例20指复合小组织块离断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再植,术后完全成活18指,大部分成活2指,获得较好的外形和功能,报道如下。

  • 标签: 复合组织块 原位再植 离断手指 显微外科技术 手指离断 离断伤
  • 简介: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的手术配合以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对10例患者实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分析总结心脏移植术中手术护理配合经验,逐步完善手术护理配合,以达到最快捷准确的手术配合效果,保证移植手术顺利完成。结果所有心脏移植手术术中完成顺利。术后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死亡,其中1例患者术中吻合口渗血不止经填塞纱条止血,24小时后拔出引流物。9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4~30天,ICU监护时间为7~12天。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有效的保暖措施,娴熟的护理配合,人员的调配,良好的心肌保护是心脏移植术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

  • 标签: 同种异体 心脏移植 护理
  • 简介:为便于对间期细胞染色体结构异常的识别,作者开展了对早熟凝缩染色体技术(PCC)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二者相互结合起来的研究。作为模型,人外周血细胞在与诱导细胞——分裂期中国仓鼠孵巢细胞(CHO)融合后,形成了早熟凝缩的染色体。当使用人类全基因组DNA为探针做原位杂交时,仅见由人外周血细胞形成的PCC上被染上阳性荧光信号,CHO细胞染色体阴性。在使用人Y染色体特异性DNA探针作原位杂交时,结果不仅在男性外周上细胞核上,而且在一条由胞核演变的早熟凝缩染色体上,获得了特异性阳性荧光杂交信号。这一方法拓展了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深度。

  • 标签: 早熟凝缩染色体(PCC) 荧光原位杂交(FISH) 间期细胞遗传学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应用“原位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血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截止2018年8月前发表的关于应用“原位开窗“技术腔内修复主动脉弓部病变(夹层/动脉瘤),同时保留弓上血管血供的文献,回顾性分析技术成功率、内漏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近中期临床结果。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的262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4%,平均随访时间为16.85个月,共13例患者出现术后支架内漏(Ⅰ型内漏10例,Ⅱ型内漏3例),术后内漏总发生率为8%,30天病死率和随访期手术相关病死率分别为3.44%和0。结论应用“原位开窗”技术重建弓上分支血管技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低。

  • 标签: 动脉瘤 夹层 支架 主动脉弓 腔内修复术 原位开窗
  • 简介:目的对国内已发表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试验进行综合评价,对FISH技术与传统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进行比较,评价其对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利用Meta-DiSc软件分别计算FISH检测组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组敏感性、特异性、似然比和诊断性比数比,绘制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并比较。结果有8篇文献被纳入,FISH检测尿路上皮癌的总敏感性为0.83(95%CI0.79~0.86),特异性为0.90(95%CI0.85~0.93),S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8。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总敏感性为0.51(95%CI0.47~0.56),特异性为0.93(95%CI0.90~0.96),SROC曲线下面积为0.8501。FISH检查在总体诊断效能上较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更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就本次Meta分析的结果而言,可以认为FISH检测较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价值。

  • 标签: 荧光原位杂交 尿路上皮癌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胆囊原位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术后对行腹腔镜手术的胆囊原位癌3例定期随访复查.结果:3例随访分别3年、2年、3个月,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用于切除胆囊原位癌.由于胆囊原位癌术前诊断困难,故对高危人群要予以重视.

  • 标签: 胆囊肿瘤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病例报告
  • 简介:我院自2004年4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20例接受肝移植的肝病患者,其中8例为慢性重症肝炎,12例为终末期肝硬化。行原位肝移植术后,3例死亡,17例存活。随访3—23个月,乙肝病毒变异6例,其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肝炎复发,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肝移植术后 乙肝复发 治疗 诊断 慢性重症肝炎 肝病患者
  • 简介:患者男,17岁,因右食指被机器压断后3h入院。专科所见:右食指甲根部以远指体完全离断,创面呈斜形。创缘不齐,皮肤挫伤较重,创面内可见神经、血管抽出约0.3cm。离断指体完整。入院诊断:右食指末节完全离断。急诊在指根麻醉下拟行右食指原位缝合术,术中将创面内组织修剪整齐,咬骨钳将骨折端碎骨咬除并挫平,克氏针将近端骨折端钻3个小孔。

  • 标签: 原位缝合 断指 创缘不齐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治疗原位新膀胱术后输尿管末端粘连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改良的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治疗157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男性144例,女性13例。术后发现11例患者因输尿管末端互相粘连或与新膀胱壁粘连而导致上尿路积水,遂行经尿道内镜下切断粘连带。结果内镜治疗术中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随访9~36个月(中位14个月),10例肾功能和积水程度明显改善,1例稳定。1例在积水缓解后7个月再次复发,发现输尿管肠吻合口狭窄,行开放手术作输尿管新膀胱再植,随访18个月,积水改善。结论原位新膀胱术后输尿管末端粘连是上尿路积水的原因之一,常规膀胱镜检有利于诊断,经尿道内镜下切断粘连带是较为简单有效地治疗方法。

  • 标签: 原位新膀胱术 输尿管粘连 直接种植法 膀胱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相关护理内容和效果,为相关病症的治疗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共计26例。将上述患者均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13例,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对比各自临床情况。结果护理组术中出血量为213.6ml,术后排气时间为1.9d,住院时间为17.0d;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280.5ml,术后排气时间为3.0d,住院时间为23.5d。比较发现护理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护理组中有2例患者发生尿失禁,发生率为15.4%;对照组中3例患者发生肠梗阻,3例患者发生尿失禁,发生率为46.2%;对比发现护理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针对性的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和恢复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 标签: 全膀胱切除术 优质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2-0063-02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在散光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取医院收治的散光患者 60 例,患眼 75 只,均给予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对治疗前、术后 3 个月、 6 个月与 1 年裸眼视力、散光度进行比较,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 3 个月、 6 个月、 1 年裸眼视力、散光度改善都极为明显,差异显著( P < 0.05 ),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 2.67% ( 2/75 ),经过纠正治疗,均康复。结论:散光患者治疗中,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的应用对于改善裸眼视力以及散光度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 标签: 散光 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控讨膀胱全切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后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8例因膀胱全切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的病人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恢复顺利,无重大并发症发征。结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肠道准备和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各种引流管道通畅及预防肠道并发症,加强新膀胱排尿机能的训练等,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全切术 乙状结肠膀胱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皮肤原位汗腺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大庆油田龙南医院病理科1997~2014年存档和诊断的4例皮肤原位汗腺乳头状腺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对切除的标本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0岁,临床表现为单发的直径1.2~1.8cm大小的半球形、孤立的、界限清楚的皮下结节;组织病理可见肿瘤由大小不一的腺泡、腺管和复杂折叠的乳头状结构组成,。

  • 标签: 乳头状腺瘤 原位腺癌 腺泡 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