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微骨折技术常用于修复膝关节软骨损伤。虽然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但有关临床疗效的前瞻研究尚不多,本研究旨在分析骨修复技术影响临床结果的因素。方法:48例关节稳定性正常、有症状的单发股骨髁全层软骨损伤患者采用微骨折技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至少24个月,采用公认的功能评分系统、主观评分及软骨敏感MRI扫描序列进行前瞻评价。结果:膝关节功能优良者32例(67%),可12例(25%),差4例(8%)。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国际膝关节论证委员会(Inter-nationalKneeDocumentationCommittee,IKDC)评分及SF-36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身高体重指数小可以获得日常生活能力和SF-36的高评分,身高体重指数〉30kg/m^2者得分最差。术前病程短于12个月者可以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p〈0.05)。24例接受MR检查的病例显示13例(54%)软骨修复、充填好,7例(29%)充填中等,4例(17%)充填差。充填程度与膝关节功能评分密切相关。所有充填好的病例功能均有所改善,而充填差的病例不仅功能改善有限,而且24个月后出现功能评分降低。结论:通过2年以上的随访证实,采用微骨折技术修复膝关节软骨损伤可以明显改善术后功能。软骨修复、充填好,身高体重指数小及术前病程短者可以获得最佳的短期疗效。身高体重指数大对短期疗效有负面影响,软骨修复、充填差的病例疗效维持时间短。可信水平:治疗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膝关节软骨损伤 治疗性研究 微骨折 分组研究 身高体重指数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严重烧伤患者伤后“休克心”的防治作用。方法严格按照临床科研方法设计前瞻试验方案,将笔者单位符合入选标准的20例严重烧伤患者按完全随机化方法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患者入院后均在常规复苏补液的基础上另建1条静脉通道,给药组将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50g/L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共用3d;对照组以同样方式静脉滴注未加生脉注射液的50g/L葡萄糖注射液290ml。于伤后12h和12、3、4、5d抽取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检测血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X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含量。并于滴注前及滴注后1、2、3、5、7d同法抽血检测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伤后12h给药组、对照组患者血清中cK—MB、LDH、cTnI含量均达峰值,分别为(52±20)U/L、(5.9±1.3)μmol·s^-1·L^-1、(0.274±0.231)μg/L和(91±31)U/L、(8.5±1.8)μmol·s^-1·L^-1、(0.584±0.192)μg/L,随治疗时间推移呈逐渐下降趋势。但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在伤后2d或3d内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患者严重烧伤后早期应用生脉注射液可有效地防治“休克心”损害,对心肌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烧伤 心肌 休克心 生脉注射液
  • 简介:背景:骨创伤后的深静脉血栓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两种不同方法对预防钝性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有效。方法:共有224例住院患者参与此项预防创伤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前瞻随机研究。200例患者最终完成研究,比较两种不同的预防方案。A组患者在钝性创伤后24-48h内使用依诺肝素(30mg,皮下,每天两次)。B组患者在人院后使用脉冲式足泵并延迟使用依诺肝素。所有患者在出院前均行静脉核磁共振和超声检查。结果:A组共97例患者,B组共103例患者。22例患者(A组13人,B组9人)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A组2例还发生了肺栓塞。本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1%,A组13.4%,B组8.7%;A组和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出现大的或闭塞血栓共11例(发生率11.3%),B组仅3例(发生率2.9%)(p=0.025)。A组肺栓塞的发生率为2.1%,B组为0。A组有21例患者出现伤口并发症,B组为20例。住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人均用血7.4单位,无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人均用血3.9单位(p〈0.05)。结论:结果显示严重的肌肉骨骼创伤后,早期使用机械预防(足泵)并延迟使用依诺肝素对预防深静脉血栓是相当有效的。比较两组患者,B组患者大的或闭塞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可信水平:治疗研究,Ⅰ级。详细的可信水平描述参见作者须知。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药物预防 创伤后 随机性 机械 依诺肝素
  • 简介:背景:目前尚不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限制活动能否减少早期脱位的发生率=我们的假设是脱位更容易发生在没有这些限制的患者中:方法:我们进行了随机、前瞻研究,对采用前外侧人路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限制其活动,评估限制活动对脱位发生率的作用。在630例患者中,265例(303个髋)同意随机分人两组(“限制”组或“非限制”组)中的一组。两组患者均在术后6周内限制髋关节的活动,即屈曲<90°,内、外旋<45°、避免内收。限制组的患者接受指导,在术后的6周内还需遵守额外的髋关节限制措施,即从手术室搬运至病床时放置外展枕、在病床上持续使用外展枕、在住院期间、康复病房和家里使用高马桶和高椅子、避免侧睡、开车和乘车:所有的患者术后最短随访6个月。结果:本组有1例限制组患者发生脱位(发生率为0.33%),发生于患者从手术室搬运至病床的过程中,患者使用外展枕。我们发现非限制组的患者较快恢复侧睡(p<0.001),常乘车(p<0.026),常开车(p<0.001),更快恢复工作(p<0.001),对恢复速度的满意程度更高(p<0.001):限制组的患者每人约额外支出655美元。结论:采用前外侧人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似乎有较低的脱位发生率:在我们医院里,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减少一些活动限制并不增加脱位的发生率,但它可降低费用,且患者在术后早期能更快恢复日常活动,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可信水平:治疗研究,Ⅰ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前瞻性研究 早期脱位 患者 随机 全髋关节置换术 发生率
  • 简介:目的比较采用经皮克氏针引导小切口与传统方法插入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研究,将2004年1月~2005年3月收治的5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均予以闭合复位,其中微创组在完成复位后经皮自大转子顶点打入1枚克氏针置于股骨近段髓腔中央,后做皮肤小切口,在克氏针引导下插入PFN;传统组患者按常规方法置入PFN固定。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影像增强仪曝光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分别为77.20min、104.20mL和5.12cm,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分别为108.84min、240.38mL和11.79cm),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微创组影像增强仪曝光时间高于传统组(P〈0.01);两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所有骨折均愈合,无延迟愈合与不愈合。结论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经皮克氏针引导小切口插入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更加微创的内固定手段,早期临床疗效更令人满意。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固定术 股骨近端髓内钉 微创技术
  • 简介:背景:对开放性骨折的伤口进行冲洗是一项常规操作,并可在冲洗液中添加其他成分以求减少感染的风险。在体外和动物实验中发现,使用清洁剂清洗伤口的效果优于抗生素溶液。本研究在于比较上述两种溶液用于人类开放性骨折伤口冲洗的有效。方法:下肢开放性骨折的成年患者前瞻随机使用杆菌肽溶液或者橄榄皂溶液进行伤口冲洗,然后临床评估其感染、软组织愈合以及骨连接的情况。结果:在1995至2002年间,共计400例患者、458例下肢开放性骨折参与了本次研究。其中杆菌肽组(B组)192例,橄榄皂组(C组)208例。研究结果包含了B组171例共199处骨折、C组180例共199处骨折。平均随访时间为500d。两组在性别、开放骨折的Gustilo—Anderson分级、损伤至冲洗时间、吸烟史及饮酒史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平均年龄(B组38、C组42岁,p=0.01)、随访时间(B组560d、C组444d,p=0.01)、一过低血压(B组23%、C组14%,p=0.04)、静脉抗生素治疗时间(B组11d、C组9d,p=0.02)方面存在显著差异。B组199例骨折中有35例(18%)发生了感染,C组中26例(13%)。这一结果并无明显差异(p=0.2)。B组中49例(25%)发生了骨折延迟愈合,而C组为46例(23%),p=0.72。B组中19例(9.5%)发生了伤口愈合问题,而C组为8例(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使用抗生素溶液冲洗伤口并不比使用皂液更具优势,且会增加发生伤口愈合问题的风险。可信水平:治疗研究,Ⅰ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下肢开放性骨折 抗生素溶液 伤口冲洗 随机研究 效果比较 ANDERSON
  • 简介:背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与其他手术相比,硬膜外激素注射的风险低。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采用硬膜外激素注射治疗有较大髓核突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的疗效:方法:对169例有较大髓核突出的患者(突出超过椎管横截面的25%)进行3年的随访。经非侵人性治疗至少6周后未见好转的100例患者参与这一前瞻非双盲研究并随机接受硬膜外激素注射或椎间盘切除的治疗.依据功能评分和神经系统的检查对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症状缓解最快,在随访过程中,有92%-98%的患者表示手术成功:只有42%~56%的患者表示硬膜外激素注射有满意的疗效。硬膜外激素注射不成功的患者均接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并且他们的疗效并没有因激素的使用而受到影响。结论:对于较大的椎间盘突出,硬膜外激素注射与椎间盘切除术相比,并不能有效地缓解症状。而硬膜外激素注射也并非一无是处,经过3年的随访,大约近一半经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好转的患者经硬膜外激素注射后均好转。可信水平:治疗研究,Ⅰ—1a级[随机对照试验(差异显著)]: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切除术 硬膜外 前瞻性研究 激素注射治疗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医院一切从业人员都应该对医疗质量要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追求质量应该达到严苛的程序。缺乏高度质量感的医疗活动是非常危险的。1994年,国际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提出:新世纪是质量的世纪。我们现在已经能够体会到质量在医院建设发展和医疗市场竞争中的重要

  • 标签: 医院 医疗质量管理
  • 简介: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尤其是介入技术的产生与完善,使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目前,心血管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许多还可有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等多种选择。每种治疗手段都有自身的特点,有其特定的适应证范围,但3种治疗模式的适应证常有交叉覆盖的情况,具体患者的治疗选择和就诊科别需根据自身情况来定。目前,我国多数医疗单位诊治心血管疾病的专业科室都是分别设置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心外科、心内科、导管室和超声心动图室等。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笔者曾先后在国内外4所医院的心脏中心或心血管研究所学习和工作,这些医院的共同点是将诊治心血管疾病的心内科、心外科、导管室、CCU、超声心动图室、无创室和实验室等相关科室整合为一体,共同组成心脏中心或研究所。与独立设置心脏病各专业科室相比,这种融多个相关专业为一体的中心(或研究所)的管理和运作模式具有较多的优势,表现为。

  • 标签: 心血管病患者 专业科室 模式比较 管理 心血管疾病 超声心动图
  • 简介:自1998年以来,国内血站质量管理在10年间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1993年3月卫生部发布《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办法》后,这方面工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概念逐步被广泛接受。TQM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用户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 标签: 血站 采供血机构 血液管理 卫生部 管理途径 受益
  • 简介:本文陈述了加强医院制剂质量管理,保证临床和科研用药,一方面应加大硬件投入,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软件建设,研制开发特色新品种,创造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制剂室质量控制工作更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 标签: 医院制剂 质量管理 对策
  • 简介:护理院校的毕业实习是护理教学的最后阶段,也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毕业实习,护理学员将在校所学系统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达到巩固知识、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素质的目的,为将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毕业实习过程中,能否达到实习大纲及培养目标的要求,这与临床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施和实习效果。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观念的确立,在我国,各医院普遍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指导的整体护理。如何加强带教管理,以提高临床整体护理实习质量,笔者认为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标签: 带教管理 整体护理 实习质量
  • 简介:损伤脾破裂是外科常见的急败症。发病突然,出血凶猛,病情变化快,若不及时抢救进行手术止血,易出现生命危险。现结合我院2003~2005年收治的10例通过及时抢救手术治疗、严密观察、细心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谈谈护理体会。

  • 标签: 术后护理 脾破裂 损伤性 病情变化 手术止血 生命危险
  • 简介: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享受到身心两方面的优质护理,我院干部病房老年科自2004年来对老年患者试行全程护理服务。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老年 全程护理 护理质量 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