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7 个结果
  • 简介:对深Ⅱ度烧伤创面进行保守痂自体刃厚皮移植术,能尽量保留真皮厚度,减轻瘢痕挛缩程度,改善创面外观及功能。2007年11月-2009年1月,笔者单位采用保守痂+自体皮移植术修复Ⅱ~Ⅲ度创面,收到较好的效果。

  • 标签: 深Ⅱ度烧伤 保守削痂自体刃厚皮移植术 临床治疗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结合药的补片在大鼠感染模型中的抗菌效果,对其抑制炎症反应的效果进行评价,进而探讨新型补片降低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发生率的可行性。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普通聚丙烯补片组(A组),新型药纳米颗粒补片组(B组),并制备大鼠腹壁感染模型,将两种补片置于皮下,对比观察2组大鼠术后3、7、14、28d的伤口感染及愈合情况,并于术后28d处死大鼠,同时切取补片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3d观察到2组均出现炎症反应,伤口红肿、愈合欠佳,A组于术后7、14、28d,均观察到伤口有脓液渗出,伤口愈合差;B组于术后7d观察到与A组对比明显伤口无脓液渗出,愈合情况较好,并于14d,达到完全愈合,无感染迹象。组织病理学观察,术后28d,光镜下聚丙烯补片组依然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可见毛细血管生长。结合药纳米颗粒补片组组织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IL-6分析,B组较A组炎症反应明显较轻。结论结合药纳米颗粒补片在大鼠腹壁下感染模型中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其远期效果及生物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价。

  • 标签: 腹壁 动物 实验 载银载药纳米颗粒 抗菌补片
  • 简介: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科云南昆明650101摘要目的探讨手背部深度烧伤通过早期痂植皮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来自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手背部深度烧伤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其中观察组进行24h内的早期痂植皮治疗方法,对照组运用常规痂植皮治疗,而后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后手部功能恢复优良率上、皮瓣成活率、植皮成功率、感染率上,观察组为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背部深度烧伤通过早期痂植皮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手部恢复效果,提升治疗成功率.关键词手背部深度烧伤;早期痂植皮;植皮成功率Earlytreatmentofhanddeepburnwoundscutbackexcisionobservation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treatmentofearlytangentialexcisionandskingraftinghandbackdeepburnwounds.Methods40casesinourhosGpitalinthebackofthehanddeepburnpatientsfromJune2013toJune2015periodweretreated,dividedintoa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20cases,inGcludingtheobservationgroupofearlytangentialexcisionandskingraftingtreatmentwithin24h,thecontrolgroupusingconventionaltangentialexcisionandskingraftingtreatment,andthenanalyzedintwogroupsofpatientsontreatmentdifferences.ResultsThetreatmentFLACportionexcellentfunction,flapsurvivalrate,skingraftsuccessrate,theinfectionrateintheobservationgroupthan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EarlytangentialexcisionandskingraftingfortreKateymewnotrdosfhandbackdeepburnscaneffectivelyimprovehandrecoveryeffect,enhancetreatmentsuccessrates.Handbackdeepburns;Earlytangentialexcisionandskingrafting;Skingraftsuccessrate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258-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中度烧伤患者联合使用痂植皮术(tangential excision of eschar,TEE)、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的效果。方法  从2022年5月-2023年5月的中度烧伤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双盲法分为A组(20例,TEE)和B组20例,TEE+VSD,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B组临床指标、治疗后炎性因子指标优于A组(P<0.05)。结论  中度烧伤患者联合使用TEE、VSD,能缩短创面恢复时间,改善炎症,降低换药次数和疼痛感。

  • 标签: 削痂植皮术 负压封闭引流 中度 烧伤 炎性因子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烧伤后24h内行痂手术对深Ⅱ度创面局部炎症反应以及组织损害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烧伤患者,伤后24h内对深Ⅱ度创面行痂手术,将患者同一创面分为3个标本采集区,即手术前、手术后和未手术区.手术前标本取自痂术前创面,手术后和未手术区创面标本于伤后5-7d获取.采用组织培养和比色法测定创面组织释放白细胞介素(IL)8、髓过氧化物酶(MPO)和丙二醛(MDA)的水平,通过HE和Masson染色对创面组织坏死程度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痂手术后,患者创面组织局部释放IL-8、MPO、MDA的水平分别为(6.83±1.85)μg/L、(4.07±0.87)U/g、(8.94±5.66)μmol/g,与未手术创面比较明显降低(P<0.01).形态学观察显示,手术前创面有凝固性坏死灶;未手术创面炎症反应明显,坏死组织范围扩大;痂手术后创面局部的炎症反应得到改善,未见坏死组织范围扩大.结论伤后24h内行痂手术,可以改善深Ⅱ度烧伤创面局部的炎症反应,防止创面进行性加深,有利于创面及早愈合.

  • 标签: 创面 削痂 手术后 局部炎症 手术前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痂保留部分变性真皮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40例深Ⅱ烧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A组采用痂保留部分间生态组织, B组采用传统彻底痂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A组愈合时间明显少于 B组 ( P< 0.05),两组术后创面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结论 早期痂保留间生态结合脱细胞真皮覆盖治疗四肢深 II度烧伤能明显缩短愈合时间,并不会增加术后感染风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深Ⅱ度烧伤 削痂 间生态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烧伤创面采用痂术配合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于2022年6月-2023年6月对我院收治的烧伤创面患者86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平均纳入参考组、观察组,每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痂植皮术治疗,参考组术后采用常规敷料加压包扎封闭创面处理,观察组术后采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对比治疗后组间患者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参考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  对烧伤创面患者采用痂术配合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可缩短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普及。

  • 标签:   烧伤创面 临床治疗 削痂术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抗生素硫酸钙治疗慢性股骨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到2016年11月收治的慢性股骨骨髓炎患者21例,其中女性6例,男性15例,年龄在24-60岁之间,平均年龄35岁,病程为6-36月,均为单侧慢性股骨骨髓炎,手术采用彻底清创,药抗生素硫酸钙填充骨髓腔,一期缝合的方法,术后常规应用敏感抗生素及口服中药治疗。术前与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观察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等实验室指标的改变情况,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否消失,并在随访期间行X线检查观察抗生素硫酸钙吸收情况。结果17例患者感染控制良好,感染未复发,4例患者术后有淡黄色渗出液渗出,经伤口换药及服用中药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随访6-24月,平均18个月。术前与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血沉、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等实验室检查指标较手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期间X线检查均显示抗生素硫酸钙吸收良好,无感染再复发。结论药抗生素硫酸钙治疗慢性股骨骨髓炎可以有效的控制感染,改善患者症状,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 标签: 慢性骨髓炎 万古霉素 硫酸钙
  • 简介:背景:金属材料和一般的高分子材料制备的管道支架生物相容性和药性能很差,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备的管道支架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双层复合结构有利于提高管道支架的径向支撑力和药性能。目的:总结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编织的双层复合管道支架的制作方法,探讨制作材料以及编织结构对管道支架的药性能的影响。方法:用聚对二氧环己酮编织内层管道支架,用聚乙交酯丙交酯编织外层管道支架。以紫杉醇与阿奇霉素为药剂,测试管道支架药后质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聚乙交酯丙交酯编织的单层管道支架的药率大于聚对二氧环己酮编织的单层管道的药率,聚乙交酯丙交酯与聚对二氧环己酮复合编织的双层管道支架的药性能优于单层管道支架。

  • 标签: 复合管道支架 可降解 编织 聚乙交酯丙交酯 载药性
  • 简介:目的建立新型药容器组件材料中添加剂(抗氧剂及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通过提取试验对可提取物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欧洲药典项下色谱条件,以甲苯为提取溶剂,利用HPLC法对药容器的抗氧剂含量进行测定;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提取,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药容器中的金属元素进行提取量测定,并对2种测量方法进行初步方法学验证。结果氟塑料药液桶和丁基橡胶瓶塞各3批样品均检出锌,3批丁基橡胶瓶塞均检出抗氧剂1076和某未知添加剂;确定该3种物质作为潜在浸出物进行迁移试验考察。结论本文建立的新型注射器药容器中添加剂的检测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该容器中添加剂的提取量检测和质量控制。

  • 标签: 载药容器 抗氧剂 金属元素 添加剂
  • 简介:目的制备卡介苗的磁性壳聚糖纳米凝胶,并对其表征、药率进行检测。方法选用可生物降解的壳聚糖作为骨架材料,与具有超顺磁性的Fe3O4纳米粒、β-甘油磷酸钠及卡介苗合成磁性纳米凝胶,并通过红外光谱仪、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考察卡介苗的磁性壳聚糖凝胶的理化性质及体外磁场响应性。结果成功制备卡介苗的磁性壳聚糖纳米凝胶,磁化曲线提示其超顺磁性,药率16%、包封率23%。结论卡介苗磁性壳聚糖凝胶药率和包封率高,体外具有良好的磁场响应性,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 标签: 壳聚糖 卡介苗 纳米材料
  • 简介:背景:研究发现甲壳素是一种比较好的生物材料,但关于甲壳素角膜上皮细胞混合膜修复兔角膜上皮损伤的研究不多。目的:观察角膜上皮细胞甲壳素曲率混合膜对兔角膜上皮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取18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左眼角膜上皮损伤模型,随机分2组,实验组于角膜上皮损伤处植入角膜上皮细胞甲壳素曲率混合膜,对照组植入甲壳素曲率混合膜。植入后1,3,7d,观察角膜上皮损伤面积、眼角膜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①角膜上皮损伤面积:实验组植入后1,3d的角膜损伤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植入后7d的角膜损伤均全完愈合;②眼角膜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植入后7d,实验组角膜上皮层和基质层连接紧密,有6层左右上皮细胞层,修复完整,结构整齐,最外层平整光滑;对照组角膜上皮层也和基质层连接紧密,有6层左右上皮细胞层,修复完整,但上皮层层次紊乱,最外层表面不平整;③眼角膜超微结构:植入后7d,实验组角膜上皮细胞细胞为六边形,排列较紧密,细胞表面平整;对照组角膜上皮细胞也为六边形,表面不平整,细胞之间有间隙;④结果表明:角膜上皮细胞甲壳素曲率混合膜可促进大白兔角膜上皮损伤的修复。

  • 标签: 上皮.角膜 多糖类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甲壳素
  • 简介:摘要 : 近年来, pH/酶、 pH/ATP、 pH/pH、氧化还原 /氧化还原、 pH/磁场、光 /氧化还原等双响应性药体系被广泛用于肿瘤靶向智能递送药物,该体系能使肿瘤药物靶向积累在肿瘤部位,且在肿瘤部位及癌细胞中缓慢释放,本文探讨了双响应性药体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未来研究可将多重响应性应用于肿瘤治疗中,以设计出能精确“按需”释放和治疗效果更强的药体系。

  • 标签: [ ]肿瘤治疗 双响应性 载药体系
  • 简介:目的探讨距突轴向X线投照技术,为判断跟骨骨折内固定置钉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5侧成人足踝标本(标本组)行足踝X线摄片、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3D重建,然后行解剖观测;收集2014年7月—2017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成人足踝侧位X线影像资料225例(X线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2例、女93例,年龄18~72(42.6±11.7)岁.借助形态解剖和MSCT3D图像观察标本距突形态,分析距突与内踝、距骨、舟骨解剖关系,研究内踝、距骨、舟骨对距突轴向X线投照影响.以足底平面为参照面,测量标本的距突长、宽、高和前倾角;在临床X线图像上测量距突前倾角,比较各组前倾角差异,分析距突与轴向投照角之间关系,确定距突轴向投照角.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标本组5例标本行实验置钉,2017年1—6月对我院10例跟骨骨折患者手术置钉,用距突轴向X线投照法分析置钉效果.结果标本解剖和MSCT图像观察表明,距突位于跟骨内侧,高出跟骨前部的上面并向内侧延展,呈后上-前下倾斜,与内踝、距骨、舟骨之间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但在轴线方向,仅有距骨后突与距突重叠,影响距突轴向X线投照效果.标本组距突平均长(24.36±2.25)mm、宽(14.91±1.58)mm和高(11.03±1.24)mm.标本组距突前倾角分别为解剖测量30.38°±1.21°、MSCT测量30.47°±1.54°和X线测量30.17°±1.44°,X线组男性与女性距突前倾角分别为30.09°±1.82°和30.52°±1.6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768,P〉0.05),表明不同研究方法获得结果一致,确定距突前倾角约为30°,此角度即为距突轴向X线投照角.应用轴向X线投照法判断实验和临床距突置钉情况,成像效果较为满意.结论距突轴位X线成像能显示距突长轴方向的前后位影像,及中距关节面,可用于跟骨骨折内�

  • 标签: 跟骨 骨折 解剖学 局部 载距突 轴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