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定义及抢救意义心脏的有效收缩停止,引起全身组织缺血、缺氧,继之呼吸停止及意识丧失。心肺复苏(CPR)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脑的复苏,因此,CPR不如CPCR更为确切。

  • 标签: 心肺脑复苏 组织缺血 缺氧 病因 紧急处理
  • 简介:摘要:心脏骤停极易引起心泵功能、心血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出现代谢障碍,对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当前,心脏骤停患者在抢救时,心肺复苏为有效措施,由医护人员采用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开放气道等措施,促使患者生命状态恢复。心脏骤停患者在实施心肺复苏时,其质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本文重点分析心肺复苏质量影响因素,制定规范化管理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心肺复苏 质量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 2016年 1月— 2018年 10月期间 某 中心接诊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 5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心肺复苏情况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均为现场没有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治疗组均为现场有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对比各组复苏总有效率差异性,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入院时血压、乳酸浓度,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结果:治疗组复苏总有效率 73.08%明显高于对照组 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148, P<0.05)。结论: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救治分秒必争,应向民众普及心肺复苏技术,为后续抢救治疗争取更多时间。

  • 标签: 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 影响因素 心脏骤停 复苏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 2017年 1月 -2019年 12月)收治的 52例心肺复苏后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应用急诊护理干预方法)和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每组均为 26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效果、不良反应(胸部不适、反应迟钝以及抽搐等)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胸部不适、反应迟钝以及抽搐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

  • 标签: 急诊护理干预 心肺复苏后患者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旨在提高院前急救中心跳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到呼救电话后,即行出车进行现场急救任务的532例心搏骤停患者,心搏停止时间均小于25min计算之列,分为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组与失败组,并现场实施了CPR,对比分析成功与失败病例的原因作对比较。结果:患者发生心跳骤停共421例,发生在户外或者小区,其抢救成功率占72%,在家里占25%,其余3%;成功组与失败组分别为,急救中心响应时间(5.2±2.3min、12.6±4.6 min),心肺复苏开始时间13.4±1.2min、以及目击者的参与度(52%、3.8%),除颤实施时间(6.5±3.2min、15.9±6.8min)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短反应时间,合理布局120急救中心在各城市和乡村的位置,缩短急救半径,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急救复苏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增强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即时抢救等成为影响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 心跳骤停 复苏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随机在我院选取 2017年 3月 -2019年 1月期间诊治的 150例心肺复苏抢救患者,随机将他们分为 75例对照组与 75例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式,而观察组则采取急诊护理模式,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远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针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能够使临床护理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使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大大降低,适合大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心肺复苏 康复效果 急诊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后患者 84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为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间,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其中 42例接受常规护理,其余 42例接受急诊护理干预,前者纳入对照组,后者纳入观察组,分析这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结果差异明显( p<0.05);从对护理的满意度上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 p<005),差异显著。结论 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护理干预 心肺复苏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桂枝汤辨证加减对慢性心衰患者运动耐力及心功能的影响评价。方法 :选出我院 2016年 5月到 2018年 6月的 80例慢性心衰的患者,将患者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 40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慢性心衰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实验组慢性心衰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桂枝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心功能。结果 :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的运动耐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采用桂枝汤对慢性心衰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治疗慢性心衰患者,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 ]慢性心衰 桂枝汤 运动耐力 心功能
  • 简介:【摘要】 近几年,我国的灾害事故频发,对于社会、环境、人身安全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灾害事故的救援水平又直接影响到伤员的生死存亡,而心脏复苏术是最基本的急救技术,其称为 CPR ,主要是在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进行的最直接、最快速的抢救方式,并且心脏骤停是伤员死亡的最直接、最常见的原因,并且大部分伤员伴随着胸部创伤,从而导致心脏复苏术的进展难度加大,所以临床上对于心脏复苏术进行不断的改善是必要的,本文的腹部提压心脏复苏术能够有效的进行循环和呼吸,成为心脏复苏术的新途径,广泛的应用于灾害事故中,以下为本文的心脏复苏术概述和分析。

  • 标签: 腹部提压 心脏复苏 灾害救援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效果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5-2020.9月接受心肺复苏急救的患者66例研究,采用随机分的方式将其分为参照和实验组,每组33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应用急诊护理。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康复情况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实施急诊护理的效果较好,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情况。

  • 标签: 急诊护理 心脏骤停患者 心肺复苏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究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的方法及康复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了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我院收治的 160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而实验组给予了系统性的急诊护理干预,然后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动脉压( 9.64±0.56) kPa、心率( 104.59±2.15)次 /min、 GCS( 11.26±1.10)分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7.15±0.51) kPa、( 85.61±1.89)次 /min、( 7.52±0.89)分,而 NIHSS( 1.06±0.12)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5.0%) 均低于对照组(2.87±0.86)分、( 17.5%) ,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对心肺复苏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系统性的急诊护理干预,既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指标,而且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 标签: 心肺复苏 急诊护理干预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观察。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后收缩压为( 101.55±4.26) mmHg、舒张压为( 87.41±5.10) mmHg、心率为( 99.21±3.57)次 /min,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为 55%、有效率为 45%、无效率为 0%,总有效为 100%,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对心肺复苏患者使用急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并且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安全可靠性较强,适合全面推广使用。

  • 标签: 急诊护理干预 对心肺复苏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老年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应用心肺康复护理的作用。方法:从2019年12月-2021年3月时段内抽取80例老年COPD患者进行研究,以是否开展心肺康复护理作为分组依据,分为2组,即对照组、实验组,各组40例。常规护理用在前者患者中,基于此,心肺康复护理用在后者患者中,就两组肺功能与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肺功能与生活质量相比,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COPD患者护理中,心肺康复护理的开展,既能改善肺功能,又能增强生活质量,值得推荐。

  • 标签: 老年COPD 心肺康复护理 肺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在临近医院急诊科和我科室2020年2月~2021年2月实施院前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70例,根据使用的不同心肺复苏程序进行分组,将其分为A组(n=35)和B组(n=35),A组采取气管插管法,B组采取气囊面罩通气法,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进行心肺复苏后复苏情况、复苏时间。结果:B组35人成功抢救12人,抢救成功率为34.29%(12/35)高于A组14.26%(5/35),差异较大P<0.05。B组患者通气建立时间、心跳恢复时间比A组更短,差异较大P<0.05。结论:对我科室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中,气囊面罩通气方法能够大幅度的缩短患者建立通气的时间,患者的心跳恢复时间缩短,将抢救的成功率大幅度提升,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肺复苏 院前急救 心脏骤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军事飞行人员在不同高度的急性缺氧耐力,观察其血常规参数指标,为选取合适的训练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将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我中心进行缺氧耐力检查的军事飞行人员60名纳入研究对象,均为男性,以5000m、75000m和7500m的高度作为分组条件,分为3个小组,对军事飞行人员的血常规参数检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针对不同缺氧耐力的军事飞行人员而言,血常规参数检验的结果当中,RBC、HGB、HGB指标参数存有一定的差异(P<0.05)。其他指标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BC、HGB、HGB指标参数的差异可以为军事飞行人员的急性缺氧耐力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急性缺氧耐力 军事飞行人员 血常规参数 差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军事飞行人员在不同高度的急性缺氧耐力,观察其血常规参数指标,为选取合适的训练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将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我中心进行缺氧耐力检查的军事飞行人员60名纳入研究对象,均为男性,以5000m、75000m和7500m的高度作为分组条件,分为3个小组,对军事飞行人员的血常规参数检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针对不同缺氧耐力的军事飞行人员而言,血常规参数检验的结果当中,RBC、HGB、HGB指标参数存有一定的差异(P<0.05)。其他指标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BC、HGB、HGB指标参数的差异可以为军事飞行人员的急性缺氧耐力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急性缺氧耐力 军事飞行人员 血常规参数 差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6年 1月 -2018年 6月 84例心脏骤停院前急救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救治组选择常规方式,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组选择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分析 SPO2达到 90%的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治疗前后患者 SPO2监测水平、平均 MAP;死亡率。结果:治疗前两组 SPO2监测水平、平均 MAP相似, P> 0.05;治疗后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组 SPO2监测水平、平均 MAP优于常规救治组, P< 0.05。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组 SPO2达到 90%的时间、心肺复苏时间优于常规救治组, P< 0.05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组死亡率 2( 4.76)低于常规救治组 11( 26.19), P< 0.05。结论:心脏骤停院前急救患者实施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可获得较好效果。

  • 标签: 心脏骤停患者 院前急救规范 心肺复苏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6年 1月 -2018年 6月 84例心脏骤停院前急救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救治组选择常规方式,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组选择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分析 SPO2达到 90%的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治疗前后患者 SPO2监测水平、平均 MAP;死亡率。结果:治疗前两组 SPO2监测水平、平均 MAP相似, P> 0.05;治疗后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组 SPO2监测水平、平均 MAP优于常规救治组, P< 0.05。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组 SPO2达到 90%的时间、心肺复苏时间优于常规救治组, P< 0.05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组死亡率 2( 4.76)低于常规救治组 11( 26.19), P< 0.05。结论:心脏骤停院前急救患者实施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可获得较好效果。

  • 标签: 心脏骤停患者 院前急救规范 心肺复苏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方法: 在我院于 2016 年 3 月 -2018 年 3 月收治的心肺复苏后患者中选取 124 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应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干预组患者急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 干预组患者护理效果及安全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在心肺复苏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其急诊护理干预对提升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及安全性具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心肺复苏 急诊护理干预 康复效果 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