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廖聪聪 李万荣

广元市朝天区人民医院 四川 广元 628012

摘要:目的:分析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某中心接诊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5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心肺复苏情况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均为现场没有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治疗组均为现场有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对比各组复苏总有效率差异性,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入院时血压、乳酸浓度,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结果:治疗组复苏总有效率73.08%明显高于对照组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48,P<0.05)。结论: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救治分秒必争,应向民众普及心肺复苏技术,为后续抢救治疗争取更多时间。

关键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

引言

心肺复苏是院前急救模式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急救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对挽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患者预后效果等均有重要意义。而心肺复苏的具体效果必然受到多种临床因素的影响。

1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某中心接诊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5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心肺复苏情况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共计26例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最低年龄14岁,最高年龄78岁,平均年龄(45.2±3.1)岁,心跳、呼吸骤停原因:触电4例,中毒2例,呼吸系统疾病7例,心脑血管疾病13例。治疗组共计26例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13例,最低年龄15岁,最高年龄77岁,平均年龄(45.4±3.2)岁,心跳、呼吸骤停原因:触电3例,中毒3例,呼吸系统疾病6例,心脑血管疾病14例。对比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为现场没有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情况,该院120接诊后立刻赶往事故现场,医务人员判断患者情况后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组患者均为现场有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情况,医务人员抵达现场后继续根据患者状态实施院前急救,具体过程为: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打开患者气道后采用仰头巨颏法,并给予每次持续1s的人工呼吸缓慢吹起,可见患者胸廓抬高;随后给予患者连续不间断的胸外心脏按压,手部应放于患者胸骨下半部分区域,使用一只手掌根按压、另一只手叠于前一只手上方按压,按压幅度在4~5cm之间,按压频率应为100次/min,且按压与通气的比例应为30:2,每次按压间隔不超过10s,直至能触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按压5个周期后检查心电或脉搏一次。依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面罩吸氧与气管插管,如果患者存在心室颤动则先行电击除颤,随后给予患者肾上腺素、阿托品及胺碘酮等药物治疗,急救期间持续对患者脉搏、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监测。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肺复苏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患者心肺复苏总有效率为73.0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心肺复苏有效率比较[n(%)]

5dd4cc18cd01e_html_64eff14fa814b8b9.png

2.2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开始时间、血压、乳酸浓度比较

治疗组患者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舒张压指标高于对照组,乳酸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开始时间、血压、乳酸浓度比较(x±s)

5dd4cc18cd01e_html_7ae829f58224455e.png

2.3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比较

对治疗组26例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情况进行分析,年龄<50岁共10例,心肺复苏成功10例,成功率为100.00%,年龄≥50岁共9例,心肺复苏成功6例,成功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83,P=0.0466<0.05)。心脑血管疾病14例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7例,成功率为50.00%,非血脑血管疾病12例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12例,成功率为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105,P=0.0042<0.05)。心跳、呼吸骤停时间<3min患者共14例,心肺复苏成功14例,成功率为100%,心跳、呼吸骤停时间≥3min,12例,心肺复苏成功5例,成功率为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754,P=0.0008<0.05)。

3讨论

心肺复苏是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必须现场采取的一项抢救措施,患者一旦出现白搏骤停现象且时间≥4-6min,就会激发患者全身器官、血液、神经等组织结构出现高灵敏性的代谢性反应而导致患者大脑、IIR脏、呼吸道其相关组织结构出现不可逆转的严重伤害,即使后续复苏成功后也会残留有多项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而在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心肺复苏能够为患者重建呼吸以及正常的呼吸循环,开放患者已经闭锁的气道,确保患者心脏能够在外界刺激下重新恢复正常心率。

综上所述,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救治分秒必争,应向民众普及心肺复苏技术,为后续抢救治疗争取更多时间。

参考文献

[1]陈红.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7.

[2]曾瑞峰.急诊科心肺复苏模式选择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