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吉替尼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所收治的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90例,其中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而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吉替尼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46.67%,常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41.11%,实验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不良反应对比,实验组(5.56%)低于常规组(23.33%),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吉替尼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和运用。

  • 标签: 吉非替尼 治疗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常规检查中胆红素对参数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取本院收治的50例胆红素异常患者设为实验组,同期取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两者对象均实施血常规检查。结果实验组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显示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胆红素作用时间参数影响不明显,P>0.05。结论胆红素上升对血常规检查的参数有一定影响,可导致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小板计数出现假性变化,且胆红素作用时间不会对参数造成影响。

  • 标签: 血常规检查 胆红素 参数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男性不育者精子DNA损伤与精液常规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生殖科收治的105例男性不育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将纳入对象分为DFI<15%组与15%~30%组及>30%组,就精子DNA碎片指数与精液常规参数间所存在的关系作以探究。结果精子总数、正常形态精子比例、不动精子比例、活动精子比例、年龄、不同部位缺陷精子比例在三组存在明显差异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DFI随患者年龄、不动精子比例、头部/中段/尾部缺陷精子比例升高而升高(P<0.05);DFI在精子总数、活动精子比例、正常形态精子比例升高时呈明显下将趋势(P<0.05)。结论联合开展精子DNA碎片检查测定DFI与精液常规检查是客观评估男性生育力的有效手段,研究发现精子DNA损伤与精液常规参数间存在着低、中度相关性。

  • 标签: 男性不育 精子DNA损伤 精液常规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到2016年9月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抽取空腹静脉血5ml,在标本采集后1h、2h与24h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血糖(GLU)、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等。结果标本放置2h后,GLU、BUN结果变化较大;放置24h后,测试GLU、BUN、TP、ALT与AST都变化较大,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可导致检测误差,为此要积极缩短从采集到检测的时间

  • 标签: 标本放置时间 生化检验 血糖 尿素氮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咯血的时间性规律,并总结其针对性资料干预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结核咯血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观察所有肺结核患者咯血时间,研究其时间性规律,并总结治疗干预对策。结果时间规律调查结果显示,98例患者有59例于晚6点至晚9点期间发作,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结论肺结核咯血患者咯血时间存在一定的规律,一般以晚6点~9点为咯血高峰期,临床应结合患者病情,在易发时间段予以合理的预防与治疗方法,做好咯血抢救的准备工作,提升患者住院的安全性。

  • 标签: 肺结核 咯血 时间性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血液化验结果受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患者,共44例,将这些患者的血标本进行收集,再对其展开化验。结果通过研究发现,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持续延长,红细胞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的检测结果也以逐渐递减的趋势呈现出来,时间越长,而递减的速度也越快。而血小板计数、单个嗜碱细胞分类以及淋巴细胞分类的检验结果却以递增的趋势呈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增的速度也会越快。当标本放置的越久,清蛋白、总蛋白、丙氨酸基转移酶、K+、葡萄糖、总胆红素以及磷酸盐等各类生化指标也将出现显著的差异,标本放置得越久,差异也展现得越明显。结论血标本放置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血液化验的结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其结果差异也将更明显。

  • 标签: 血标本 放置时间 血液化验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安眠药中毒患者在进行急诊时出现滞留现象,分析其滞留时间影响因素。方法在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出现安眠药中毒并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中选取4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其安眠药中毒急诊滞留时间长短进行分组,急诊滞留时间小于3小时的患者列入A组,共有30例,急诊滞留时间大于3小时的患者列入B组,共有18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及疗效等进行观察对,急诊滞留时间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在年龄、药物服用量、就诊治疗时长等方面上,B组的均明显高于A组,并且B组需进行插管及具有严重内科病史的人数多过A组的,对两组患者进行早期预警风险(MEWS)、昏迷指数(GCS)进行评估,B组两项评估得分均明显高于A组,存在统计学差别。综合上述说明,患者的年龄、药物服用量、就诊治疗时长及MEWS、GCS等评分与患者急诊滞留时间相关。结论在对安眠药中毒的患者进行急诊时滞留的时间长短与患者治疗效果、年龄、MEWS等指标相关,滞留时间长还会与患者的昏迷程度有关。

  • 标签: 安眠药中毒 急诊 滞留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六推拿法治疗小儿感冒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诊的400例小儿感冒患者为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六推拿方式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方式。结果治疗组3天内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3天有效率为63.24%。结论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六推拿法更适合在小儿感冒患者中应用,这种方式简单、见效快、没有不良反应,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小儿感冒的方式。

  • 标签: 六步推拿法 小儿感冒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五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威海市中医院针灸科的患者6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推拿、穴位贴敷、威伐光治疗仪、火针五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将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17例,好转13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75%,平均起效天数1.9天,对照组临床治愈15例,好转14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0.62%,平均起效天数3.2天。结论腰背肌筋膜炎属于中医“痹症”“腰痛”范畴,中医多责之于外感风寒湿或外伤、劳损等所致经络痹阻不通、气血凝滞不畅,不通则痛,日久则肌筋挛缩,僵硬成结。五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较单一针刺疗法治疗效果好,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腰背肌筋膜炎 五步疗法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时间分布现状。方法研究者根据调查问卷进行访谈和观察,共收集50例急性心肌梗死且行PCI术救治的患者。结果本研究对象的求治延迟时间为39.14(32.00),转运延迟时间为59.62(19.45),院前延迟时间为98.11(37.30)。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延迟 时间 分布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诊心源性胸痛发生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可靠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内科门诊与2014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接诊的176例胸痛患者作为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胸膜疾病、肺部疾病、食管疾病、胸壁病变、脊髓胸段疾病、肋间神经均为心源性胸痛常见原因。结论明确非心源性胸痛主要发病原因对冠心病临床诊断、鉴别准确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门诊 非心源性胸痛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标本放置时间长短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来我院就医的70例门诊患者(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70例门诊患者均进行静脉采血,并对其分离血清,分析比较放置不同时间段的生化检验结果。结果以采血1h的检验结果为基准,血液标本放置4h后,GLU的测定结果与1h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血液标本放置8h后,ALT、AST、GLU、BUN、ALP、TP与1h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血液标本在放置24h后,ALT、AST、GLU、BUN、ALP、TP、GGT、Ca、P与1h的检验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长短对生化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及时送检。

  • 标签: 血液标本 放置时间 生化检验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采集后的存放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血液性疾病患者的血液标本617例,分离收集血浆后,部分血浆立即测定及室温(20~25℃)存放2、4、6、24h后,部分血浆分别于室温、-4℃、-20℃保存24h后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4项指标。比较各组凝血4项指标检测结果。结果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放置2h检测的凝血功能4项指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放置4h、8h及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室温(20~25℃)保存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20℃保存24h血液标本AP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保存24h血液标本各凝血指标及-20℃保存PT、T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检测凝血功能各指标时,应注意对于凝血功能采集血液标本后及时送检。常温状态下,血浆标本应在2h内完成检测,如需保存,应选择-4℃的低温环境,切勿在过低的温度中保存,尤其要避免反复冻融。

  • 标签: 存放时间 存放温度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时间护理干预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管理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开胸手术患者50例选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14年至2016年期间收治,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均为25例,分别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对照组)与时间护理(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心理状况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SAS评分及SDS评分较对照组优异,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时间护理干预在开胸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的效果可观。

  • 标签: 时间护理干预 开胸手术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傅立叶域OCT测量正常青年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正常值。方法用RTvue100-2OCT的MM6扫描模式对18~40岁的正常人55例受试者双眼黄斑区进行检测。结果黄斑各区视网膜厚度与左右眼无关(P>0.05),男女黄斑各区比较除内环上方及内环颗侧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各区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视力水平密切相关,建立正常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标准值利于为黄斑疾病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相干光学断层扫描 ?黄斑 ?视网膜
  • 简介:摘要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术后出现尿失禁,肛提肌训练时间介入的护理配合方法进行研究。方法仔细回顾我科2015-2016年10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病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这种微创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护理资料。分为三组检验,第一组病人在术前3天开始肛提肌训练,第二组病人在术后第二天即进入肌提肌训练,第三组病人未进行任何关于提肛训练的健康指导。三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在30~90min之间,平均为60min;病人的住院时间在5~12d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8.5d;术后病人在拔除尿管后排尿顺畅办理出院。术后出现尿失禁患者有三例,及时指导提肛训练后,均取得满意效果,对病人在出院后随访1~6个月,其中有7例病人(0.051%)发生一过性尿失禁,在经过肛提肌的训练后,尿失禁现象逐渐消失。总结对病人手术前要做好充足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术前戒烟禁酒、禁食辛辣刺激食物,预防感冒保持大便通畅,多吃果蔬类食物。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确保尿管引流畅通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病人成功的关键因素。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尿失禁 肛提肌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重症感染患者,讨论影响患者ICU治疗时间的危险因素,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重症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入选年份,均集中在2014年10月—2016年10月,重症感染患者总计84例。在分组研究中,按照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分组,分别为≤48h的对照组,以及>48h的观察组。在危险因素研究过程中,选择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来完成,针对两组患者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结果对于重症感染患者,影响ICU治疗时间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集中在慢性疾病史(例)、HR(次/min)、MAP(mmHg)、APACHE-II评分、乳酸水平(mmol/L)、DIC发病率(%)、MODS发病率(%)等方面。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感染患者在接受ICU治疗过程中,需要对各类危险因素进行重点关注,实时观察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了解到患者病情进展,实施合理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病痛,延长患者生命。建议在今后的重症感染患者治疗中,针对ICU治疗危险因素深入研究,健全医疗体系。

  • 标签: 重症感染 ICU 治疗 危险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对人体全血接受辐射之后,不同培养时间对其微核率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6月间曾在我所接受检查的56例职业病者,这些职业病者均接受辐射作业,采集这些职业病者血液样品,将其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分别对其进行不同时间培养,对照组新鲜血液样品培养时间为72h,观察组将其观察组新鲜血液样本放置2℃~8℃冰箱3天后培养,培养时间为72h,培养结束之后对其微核率变化进行检测比较。结果在培养结束之后,通过对两组血液样品微核率进行检测比较,结果显示在培养结束后两组血液样本微核率大致相同,两组之间无差异。结论在人体全血接受辐射之后,随着培养时间不断增长,其微核的检出率大致相同,因此对于延迟血液培养,时间超过三天在进行培养并不影响微核的检出率,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好依据。

  • 标签: 人体血液 辐射处理 培养时间 微核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RP配套试剂代替配套试剂测定血清CRP浓度的可行性。方法用CRP配套试剂和配套试剂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待测样本CRP浓度,通过评估配套试剂检测CRP的批内重复性、批间检测变异、验证准确度、线性范围的评价、配套试剂实验的抗干扰性和验证正常参考范围是否适用为分析性能验证的标准。结果配套CRP试剂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抗干扰性和正常参考范围均符合要求,与配套试剂的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套CRP试剂能代替配套试剂,适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检测。

  • 标签: 非配套试剂 精密度 准确度 线性范围 抗干扰性 参考范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空腹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接诊的进行常规生化检验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后,分别于未放置、及放置1h、3h、6h后进行常规生化检验,比较4个时刻的检验结果。结果与未放置标本检验结果相比较,放置1h后的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3h、6h后GLU有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3h、6h后ALT、AST、K+、Na+有所升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1h、3h后TBIL、DBIL、BUN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6h后TBIL、BUN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腹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标本采集后应在1h内进行检验,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空腹静脉血标本 放置时间 常规生化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