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细菌培养、PCR检验应用在阴道细菌检验中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在本院确诊的10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细菌培养和PCR检验完成阴道细菌检验。对比检出率。结果PCR检验检出率(85.00%)高于细菌培养(66.00%)(P值<0.05)。结论PCR检验应用在阴道细菌检验中效果更好。

  • 标签: 细菌培养法 PCR检验法 阴道细菌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近6年来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9年6年来414例尿液细菌培养。结果414例尿液标本分离的病原菌149株,阳性率36%,其中以G-细菌为主。大肠埃希菌是G-细菌中分离最高的病原菌,占38%,大肠埃希菌对头胞哌酮、头胞唑啉、头胞曲松、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23%;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头胞曲松、头胞唑啉的耐药率均<25%,均呈现良好的敏感性。结论临床医生应根据尿液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化,合理应用抗生素,遏制耐药菌的生长。

  • 标签: 泌尿系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盂肾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60例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普通培养、L型培养。结果60例标本,培养检出细菌阳性率为78.33%,其中L型占43.33%,伴L型18.33%,细菌型占17.9%。结论慢性肾盂肾炎感染中主要为细菌L型,加作L型培养,可以对临床诊断阳性的检出率得以提高。

  • 标签: 慢性病 肾盂肾炎 微生物学 细菌学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培养与尿沉渣细菌定量分析对尿路感染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疑尿路感染者50例研究对象,以中段尿作为尿样标本,采用全自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与尿液培养以对尿液样本进行检测,以细菌培养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结果。结果50例患者进行尿沉渣细菌定量分析的标本中,标本为阳性31例,标本为阴性19例,阳性率为62.0%,阴性率为38.0%;细菌培养结果,标本中阳性30例,标本阴性20例,阳性率为60%,阴性率为40.0%。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沉渣定量分析技术测定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尿沉渣定量分析技术准确性极高,在尿路感染的诊断中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尿路感染的筛查方法。

  • 标签: 尿路感染 细菌培养 尿沉渣定量分析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院普外科脓液细菌感染率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方法采集脓液标本;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Dade公司生产的MicroscanAutoscan4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2015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普外科送检的631例脓液标本中408例培养细菌,感染率为64.66%。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227株)、肺炎克雷伯菌(41株)、无丙二酸柠檬酸杆菌(31株)为主要致病菌,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肠球菌属(13株)为主要致病菌。结论外科脓液标本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多见,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外科脓液标本病原菌种类较多,耐药率较高,临床治疗应及时送检标本确定病原菌,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 标签: 脓液培养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胆外科腹膜感染的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70例腹膜感染的患者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参考。结果细菌阳性率为72.4%,51株微生物包括12种细菌和1种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占13.5%,革兰氏阴性菌占84.6%,白色链珠菌占1.9%。革兰氏阴性菌主要菌群为大肠埃希菌占30.7%,肺炎克雷伯菌占25.2%,铜绿假单胞菌占11.5%,阴沟肠杆菌占5.7%;革兰氏阳性菌中,葡萄球菌占9.7%,肠球菌占3.8%。革兰氏阴性菌对二、三代头孢类药物的耐药性较高,对青霉素类赖耐药率较低;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最低,耐药性最高的是喹诺酮类药物。结论肝胆外科腹腔感染中革兰氏阴性菌占主要地位,并对常用抗生素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合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腹腔感染 引流液 细菌培养 药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创伤性骨科手术中手套的污染问题,评估影响手套污染和穿孔的因素,从而减少医患之间的交叉感染。方法我院骨科30例开放复位内固定术的病例,整个骨科手术团队使用双手套,每组手套更换之后进行挤压漏水观察手套穿孔情况以及细菌培养鉴定检测手套的污染情况。结果骨科主刀医生的手套污染和穿孔率最高,检出的污染菌为表皮葡萄球菌(64.29%),藤黄微球菌(20.78%)等。结论在骨科内固定术中更频繁的更换外层手套可以降低术中手套的污染和穿孔率。

  • 标签: 感染 创伤 穿孔和污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学检测中痰培养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呼吸感染患者36例痰直接涂片和常规培养方法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呼吸感染患者36例痰标本检出菌株数31株,病原菌分离阳性率86.11%。结论按照正确、标准的操作方式采集标本可提高痰标本中病原菌的阳性检出率,临床检验痰标本主要是采用病原菌进行检查,而使用其方法进行检查结果有较高的效果,但检查结果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以实现诊断治疗的效果。

  • 标签: 细菌学检验 痰培养 检测方法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撞击与沉降法检测洁净手术室空气细菌总数的结果。方法两种方法均参考GB50333-2002《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对照组为自然沉降法,将采样皿于洁净手术室空气中暴露半小时;观察组为撞击,将气流量设置为每分钟200L,对Ⅰ级手术室采样两分钟;Ⅱ、Ⅲ级手术室则设置为每分钟100L并采样一分钟。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对照组细菌总数合格率为97.55%,观察组细菌总数合格率为93.75%。结论自然沉降法细菌总数合格率略高于撞击,这主要是由于撞击可动态反映手术室空气变化情况,其灵敏度较高所致。

  • 标签: 撞击法 自然沉降法 洁净手术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此类血培养结果对血流感染的诊断治疗及其合理用药,有效治疗的意义。方法对一例复杂血流感染病人进行回顾性个案分析。结果血培养阳性后及时鉴定完菌种和药敏报告后采用多种方法,查阅文献,调阅病例,和临床主管医生讨论病情,客观全面对个案进行分析讨论。结论血培养是临床诊断败血症的重要方法,阳性结果对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为了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客观地反映出败血症患者血内存在病原菌的实际状况,临床医生精确选用血培养,检验科微生物专业组精心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可以为及时准确治疗打好基础。

  • 标签: 血培养 血流感染 诊断治疗 分析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透析液B液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中四个阶段,形成环环相扣,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对透析液B液的监测管理,每次制定整改措施,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结果加强透析液细节管理后,规范了透析液的配制。结论通过规范化的PDCA循环管理,不仅能够规范透析液配置的质量,保证血液透析液的质量;而且还能够有效完善科室常规质检的标准,提升护理质量管理的水平。

  • 标签: PDCA循环 透析 B液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用水细菌菌落检测中运用不同培养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的155份透析用水样本为研究对象,在胰蛋白胨葡萄糖浸膏琼脂(TGEA)、Reasoner’2A琼脂(R2A)和血培养基中分别接种,在20℃和35℃中分别进行48~168h的培养,并且结束培养时,计算培养皿的细菌菌落数。结果R2A和TGEA的细菌检出率和细菌菌落计数均高于血培养基组(P<0.05);与血培养35℃培养48h相比,R2A在20℃环境下培养168h的细菌检出率明显增加(P<0.05);同时,经Bland-Altman分析,TGEA培养基30℃培养120h和R2A培养基20℃培养168h细菌检出率的一致性较好。结论TGEA或R2A培养基能够使透析用水的细菌检出率和细菌菌落计数提高。

  • 标签: 透析用水 培养基 血液透析 细菌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痰培养标本采集处理方法的改进对细菌学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12月,在儿科共对小儿进行痰标本采集7102次,改进前,常规痰液采集。2018年1月—10月,在儿科共对小儿进行痰标本采集5871次,改进后,改进痰培养标本采集处理方法。进行预调查,在2017年12月,对20名小儿的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在2018年4月对20名小儿的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改进后,采样不合格率、样本污染、样本量不足率,误漏诊率低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调查家属对痰液采集的满意度评价高于预调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培养标本采集处理方法的改进可以明显提升样本质量,细菌学检验质量。

  • 标签: 细菌学检验 痰培养 标本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唾液酸酶检测对细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的920例疑似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接受白带涂片、唾液酸酶和Amsel标准等检测方法,并以Amsel为金标准诊断细菌性阴道病,分析唾液酸酶和白带涂片细菌性阴道炎疾病的临床检出率。结果唾液酸酶与Amsel金标准的检出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白带涂片检出率明显低于Amsel金标准和唾液酸酶的检出率(P<0.05)。结论相较于白带涂片检测,唾液酸酶具有更高的细菌性阴道炎疾病检出率,可将它作为诊断、筛查细菌性阴道炎的有效检测方法。

  • 标签: 唾液酸酶法 白带涂片镜检法 细菌性阴道炎
  • 简介:摘要透析用水的细菌控制是水处理设备维护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水处理设备的作用以及血液透析用水的要求,并分析了水处理设备中细菌的情况,讨论了如何控制水处理设备中细菌等有害物质的控制方法。

  • 标签: 水处理设备 细菌 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vaginosis,BV)为育龄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以往因对其病原的认识不同而曾有许多命名,如嗜血杆菌阴道炎、棒状杆菌阴道炎、加德纳尔菌阴道炎、非特异性阴道炎和厌氧性阴道炎,实际上BV是一种以加德纳尔菌、各种厌氧菌、动弯杆菌及支原体引起的混合感染。本病与一般淋菌、滴虫、霉菌引起的阴道炎不同,局部炎症不明显,有10%~50%的患者无任何症状与体征。命名为炎症不妥当,在1984年瑞典召开了专题国际会议,一致同意使用“细菌性阴道病”这个名称。

  • 标签: 细菌性阴道病 治疗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分析不同时间采集痰并培养的检验结果,为临床肺炎的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分析我院自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确诊的460例肺炎患者,分别于不同的时间对痰液标本进行采集并检验,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结果经过不同时机的痰液采集后,经检验,晨起空腹采集痰液的试验组阳性准确率(217/230,94.3%)显著高于无固定时间采集痰液的对照组(179/230,77.8%),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正确的时间采集患者的痰液标本并予以培养有助于检验准确率的提升,为临床肺炎的诊断奠定基础,应广泛推广。

  • 标签: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到2015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细菌性痢疾患者84例,通过对这84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对其采用的护理方法主要是首先进行对症下药,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的疏导和饮食方面的指导,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护理治疗之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之下,患者的状态恢复到了正常的水平,并且对治疗的效果非常的满意,没有出现任何的并发症。结论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采用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使患者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不良的反应,治疗环境安全、可靠,操作方法简单方便,值得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推广。

  • 标签: 细菌性痢疾 并发症 心理疏导
  • 简介:摘要细菌性阴道病(BV)是阴道中高浓度的特征性需氧和厌氧菌群替代了正常的乳酸杆菌而引起的一种混合性细菌感染。早在1894年,就有关于这一疾病的描述,因为对致病微生物认识上的不足,当时称之为“非特异性”阴道炎。随后又有嗜血杆菌阴道炎、棒状杆菌阴道炎、厌氧菌性阴道炎等命名。1984年正式提出了BV这一术语并被普遍接受。BV是引起阴道分泌物或异味的最常见原因。发病率为10%~41%。妊娠合并BV将增加母亲和胎儿的围生期发病率,自然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羊水感染,产后子宫内膜炎和剖腹产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均有增加,适当的进行筛查以及抗微生物治疗能够大大减少以上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妊娠 细菌性阴道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控制食品细菌检验箱的使用误差。方法回顾性分析食品细菌检验箱检验结果常常出现的误差,进行总结验证。结果正确对待检验样品稀释倍数、准确控制加样时琼脂温度并掌握培养基煮沸时间等有利于减少食品细菌检验箱的使用误差。结论食品细菌检验箱是一项对卫生防疫工作极为重要的卫生装备,减少误差可以有效提高食品检验和食品卫生监督的质量。

  • 标签: 食品细菌检验箱 使用误差 琼脂温度 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