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成人牙周炎患者在正畸过程中应用的牙周炎序列治疗。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成人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此100例患者依据随机分配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0例患者并均接受常规健康指导,实验组在常规健康指导的基础上另外给予牙周序列治疗。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各治疗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牙周序列治疗在成人牙周炎患者正畸过程中能够极大的提高治疗疗效,具有明显的科学性、有效性,临床意义重大,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成人牙周炎 正畸过程 牙周序列治疗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讨论了牙周序列治疗在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过程中的运用效果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68名接受正畸治疗的牙周炎患者,所有患者在进行正畸治疗前,先对牙周进行序列治疗,对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3个月后的牙龈出血、牙周指数,附着丧失以及牙周袋深度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前,采用牙周序列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牙周各项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牙周序列 牙周炎 正畸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就不同MRI序列检查对于膀胱癌基层浸润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了探究。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不同MRI序列来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并且就不同序列MRI的检查特异性、敏感性以及准确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发现通过多种MRI序列检查的特异性、敏感性以及准确性较之于产痛的MR+DWI检查模式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P<0.05)。结论通过常规MR平扫+DW-MRI+DCE-MRI扫描序列来对膀胱癌患者进行诊断时,其能够使得诊断准确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并能够给予患者的后续治疗跟预后提供足够多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 标签: MRI 不同序列 膀胱癌 肌层浸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对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6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64例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卧床24h指导患者下床运动,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卧床12h指导患者下床运动,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6%,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的发生率(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前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适当缩短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术后卧床时间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卧床时间 并发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牙周序列治疗在牙周炎患者正畸过程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医院就诊的牙周炎患者72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患者和常规组患者各36例,其中常规组牙周炎患者采用基本的正畸治疗方法,实验组牙周炎患者采取在正畸治疗的基础上加上牙周序列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治疗方式下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在采用正畸治疗的基础上加上牙周序列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优于常规组患者采用基本的正畸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效率为97.22%,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总效率为83.33%,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牙周炎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在基本的正畸治疗基础上加入牙周序列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医疗效率。

  • 标签: 牙周炎 正畸治疗 牙周序列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对比白内障手术前后的泪膜破裂时间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98例病患(共98只眼),同时基于手术时间进行分组,包含术前组、术后一周组与术后1个月组,各组均为98例病患不同时期的调查资料,以上调查资料主要不同手术时间98例病患的泪膜破裂周期情况,对比组间数据差异性。结果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泪膜破裂周期对比方面,其中术后1个月组的泪膜破裂周期要显著少于术后一周组与术前组,三组数据呈现出依次递减的关系,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泪膜破裂周期会因为白内障手术而受到影响,而且普遍病患在手术后泪膜破裂周期出现显著减少,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 标签: 白内障手术 泪膜破裂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塞时间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跨度为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历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临床用药治疗,实验组则在疾病急性发作期间(1周)实施康复技术干预,对照组则在疾病恢复期(>2周)实施康复技术干预,从而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不同时间康复治疗后,其实验组患者在FMA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发病早期1周内及时实施康复技术,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尽早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对明显降低致残率具有显著疗效,推广应用价值极高。

  • 标签: 早期康复 急性脑梗塞 时间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1月到2017年12月共170份血液标本,应用一次性真空采集管,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液5ml,将采血时间进行记录。结果标本放置4h、8h、12h、24h指标与标本放置1h相比较,各个指标存在一定差距,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越长,生化检验结果准确度越低,所以,提高检验人员的工作能力,增强人员和设备,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 标签: 放置时间 血液标本 生化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压迫首次解压时间及总时长压迫时间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391例,按照术后桡动脉压迫器首次减压时间及压迫总时长不同分为四组。首次减压时间分别设为1h和2h,压迫总时长定为4h和6h,每次减压时间定为1h进行对比。结果四组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比较,一组出血,血肿,水泡与二三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一二组肿胀发生率、疼痛程度均小于三、四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h开始减压,压迫时长4小时,患者肿胀疼痛程度较轻,是合适的首次减压时间和压迫时长。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桡动脉压迫器(Radid Arlery compressor) 血管并发症(Complication)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临床护理中时间护理理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我院专科门诊收治入院12O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护理组(60例)和时间护理组(60例)。传统护理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护理;时间护理组根据时间护理理论,在每天l6O0~17O0或l900~2000进行护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护理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时间护理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对护理工作的具体评价优于传统护理组。结论时间护理理论对提升抑郁症治疗效果、减少治疗时间、保证患者按时按量接受药物治疗、控制复发等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时间护理理论 抑郁症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下床活动对头晕/眩晕疾病谱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经我院诊断的68例头晕/眩晕疾病谱患者为代表(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经随机选择的方法划分为对照组(采取卧床休息)和研究组各34例(早期下床活动),对两组最终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6.7天,研究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5.2天,研究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讨论针对患头晕/眩晕疾病病员采取早期下床活动,可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显著减少住院天数,该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下床活动 头晕/眩晕疾病谱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集的90例血液化验的患者,分别1小时内、4小时与8小时分别进行生化检验,分析不同时间段血液标本中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小时内与4小时的血糖、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化验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指标没有统计学意义,而1小时内与8小时内各指标,除甘油三酯外,其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尿素氮、血清钾离子、甘油三酯外,4小时与8小时检查其他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酯在1小时内、4小时与8小时检验各点的检查结果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标本放置时间长短影响生化检验结果,因此,合理安排检测顺序,降低高温与微生物对于标本的影响,尽快进行处理,以防影响检查结果。

  • 标签: 血标本放置时间 生化检验 准确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产妇分娩过程中胎膜早破期待时间对产褥感染的影响情况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540例胎膜糟粕产妇结合其自然破膜至胎盘的娩出时间分为三组,其中甲组为时间不足12h,乙组为时间在12~24h,丙组为超过24h,对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产妇感染情况和分娩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对护理内容进行归纳。结果三组产妇其年龄、产次以及分娩孕周基础资料均无数据差异,而三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和产褥感染的发生情况对比中可见甲组阴道分娩率最高,同时其产妇感染的发生率最低(P<0.05)。结论在胎膜早破期待时间与产妇感染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时间越短,其自然分娩率越高,同时产妇感染的发生率越低,实施有效护理措施能够尽可能降低产褥感染发生率。

  • 标签: 胎膜早破期待时间 产褥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吸痰刺激时间对气管插管患者的吸痰效果。方法建立三个组别,4s组、6s组和8s组。将观察对象编号,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每天都对患者的组别进行分配。每组患者的每次吸痰刺激时间分别为4s、6s、8s。结果吸痰后三组患者的心率增加值、血压增加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血氧饱和度增加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的痰鸣音改善、每日吸痰次数以及两次吸痰间隔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鸣音改善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组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吸痰量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s组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吸痰总次数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组每日吸痰总次数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吸痰间隔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组两次吸痰间隔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痰刺激时间持续6s与8s的效果好,在相同效果下,推荐选用刺激时间为6s。

  • 标签: 吸痰 刺激时间 气管插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试剂放置时间对心肌酶谱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40例需进行心肌酶检查的患者,同期选择10例进行健康体检者,均进行心肌酶谱检查,均在0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测量心肌酶。结果随着检测时间的延长,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功酶、肌酸激酶在各时间点的检查结果与0小时的检查结果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剂放置时间不超24小时对于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功酶、肌酸激酶的检查未见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在临床检验中,可将试剂累积放置24小时。

  • 标签: 试剂放置时间 心肌酶谱 测定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月于我院检验科收集的正常人的血液标本,共60例,在5个时段完成了7个项目的测定。结果ALT、ALP、ALB和TG在48小时存放时间内,并没有随时间延长而发生变化,但是,TP和AST升高明显、TBIL有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存放时间会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不小的影响。

  • 标签: 血液标本 存放时间 生化检验结果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缩短门诊患者就诊等候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医院运用PDCA前,患者“等候时间”不满意居首位,选取门诊2015年病人多及慢性病种的科室(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儿科)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1月—2016年12月对上述科室运用PDCA循环方法,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的PDCA循环管理。结果运用PDCA后,通过医生开诊考勤考核、奖罚、提高患者预约率等办法,有效缩短了门诊患者就诊等候时间。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医生开诊准时率,有效缩短门诊患者就诊等候时间

  • 标签: PDCA 门诊患者 就诊等候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产后乳房按摩最佳时间及其对母乳喂养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共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参照组对产妇产后24小时内进行乳房按摩。研究组对产妇产后2小时内进行乳房按摩。结果研究组的首次泌乳时间和泌乳量均优于参照组,两组进行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有30例母乳喂养,概率为75%,参照组中有24例,概率为60%,研究组的母乳喂养率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有一定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产后2小时内进行乳房按摩,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婴幼儿的免疫能力,还可以促进产妇自身的身体恢复,同时有效的缩短首次泌乳时间并增加产妇的泌乳量,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率,值得大力应用推广。

  • 标签: 产后乳房按摩 最佳时间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手工法与仪器法对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比较。方法选取正常体检者和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肝炎患者和口服华法林患者,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样品各20份样品进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结果PT精密度结果比较,采用仪器法与手工法重复对同一混合血浆测定,结果表明精密度比较,仪器法高于手工法。对三组不同方法测定的PT结果进行比较,健康体检者与肝炎患者采用仪器法与手工法无显著差异P>0.05。口服华法林组两种方法对比仪器法与手工法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仪器法以纤维蛋白转变瞬间出现的浊变为测定终点信号,不损伤纤维蛋白的形成,灵敏度较高,测定凝血酶原时间使用仪器检测可以提高正确性和精确度。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手工法 仪器法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