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结核预防控制策略及效果。方法选择50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防治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防治效果。结果采取防治措施后检测两组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的痰菌转阴情况,观察组的痰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结核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采取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此外该方法感染率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肺结核 预防 控制 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住院老年病人院内感染的相关原因,并针对性提出护理控制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老年科长期住院治疗并发生院感的84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原因、发生部位以及相应的病原菌检查结果等。结果87例病人中,呼吸系统发生院感的比率最高,达到了59.5%,其次为泌尿系统,占比为23.8%;病原菌学检查阳性率达到67.9%,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比率最高,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高龄、行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是老年病人院内感染的危险性因素(P<0.05)。结论对住院治疗的老年病人尤其是高齡病人,需加强基础护理,行侵入性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严格控制相关抗生素的使用,以减少老年病人住院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率。

  • 标签: 老年病人 院内感染 护理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结核病防治现状以及预防控制策略。方法采用经验总结及文献资料查询方式了解现阶段我国结核病的防治状况、在预防方面存在的挑战因素以及有效的防控策略。结果我国目前结核病防治效果基本满意,患病比例呈下滑状态;在防治影响因素上会受到人口流动以及疾病耐药性、疫苗研发的影响,影响到结核病的宣传以及治疗效果;在防控策略上,应建立合理的体系,强调医疗机构作用并加强针对性宣传。结论结核病的防治任重而道远,需要疾控中心不断完善宣传与控制模式,提升防控有效性。

  • 标签: 结核病 影响因素 防控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细菌抗生素耐药机制及其控制策略。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多重耐药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采用BD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仪器进行鉴定,分析医院细菌抗生素耐药机制及其控制策略。结果送检标本中分离出2106株病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占16%;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占11%,其他占18%;以大肠杆菌为例病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强,占90.5%,药物属于细菌耐药率>75%的抗菌药物。结论随着抗菌素的广泛使用,细菌抗生素耐药性较强,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患者采用抗菌素前应该加强病原菌检测,选择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必要时联合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

  • 标签: 多重耐药病原菌 抗生素耐药机制 控制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的有效策略。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1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士,共300例,将病患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体检人员给予乙型肝炎预防的常规健康教育,而观察组体检人员给予乙型肝炎预防的系统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对比两组病患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病例数。结果观察两组体检人员在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乙型肝炎病患例数,观察组体检人员在一年内以及四年内的乙型肝炎病患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一年内乙型肝炎病患有0例,对照组有6例,观察组四年内乙型肝炎病患例数有12例,对照组仅有2例,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结论乙型肝炎预防控制的过程中选择系统的综合性健康教育,对于乙型肝炎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预防措施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护理管理策略在高龄肠梗阻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5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肠梗阻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在围术期中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观察察分析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肠梗阻手术病患围术期进行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帮助病患缩短治疗时间,避免以及降低并发症的出现,有利于病患的身体恢复。

  • 标签: 肠梗阻 优质护理 围术期
  • 简介:摘要尿常规为临床常用检验手段,其检验结果对诸多疾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帮助,尿液检验已成为多种疾病诊断过程中一项必要的检查内容,可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临床在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诊断时,常用到的两种方法分别是尿沉渣镜检法以及尿干化学法。前者操作较为复杂,但诊断准确度比较高;后者操作更为简便一些,但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诊断准确率相对偏低。本文中对尿常规干化学检验的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 标签: 尿液 干化学法检验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结核病发病原因,针对具体病因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疾控中心418例结核病者基本资料。结果81.1%(339/418)属浸润型,13.4%(56/418)属血行散播型,5.5%(23/418)属慢性纤维空洞型。结论深入分析研究结核病疾病特点、注意事项,结合患者具体发病原因,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降低结核病发病率的关键举措,政府部门加大经济投入,促进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结核病社区防治体系,控制结核病发生与传播。

  • 标签: 结核病 预防 控制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方法选择本地区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未落实和落实流行性传染病预防及控制措施期间的各100例居民,分别分析和研究了具体预防措施、传染病发病率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结果实施流行性传染病防控措施后各种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流行性传染病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能够明显减少传染病的发病率,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流行性传染病 预防 控制 具体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及健康教育策略。方法通过经验的总结以及文献资料查询方式,归纳艾滋病的预防方法、控制方法以及健康教育策略。结果艾滋病的预防可从注射器的使用、性行为、个人用品、输血以及切断传播途径五个方面来完成。在控制上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及常规治疗两种方法达到疾病控制作用。健康教育需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广泛性以及质量。结论艾滋病需强调预防宣传,提升全民防控有效性。

  • 标签: 艾滋病 预防策略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结核病预防与控制策略在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用单纯随机抽样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单位督导管理的60例肺结核患者,按时间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督导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结核病防治管理方法,观察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在患者PPD强阳性检查结果和肺结核感染率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在肺结核防治管理工作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其可有效控制结核病减少感染,值得在肺结核临床治疗中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肺结核 预防 控制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对微生物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并总结出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从我中心2014年6月~2015年6月出具的微生物检查报告中随机抽取1000份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经统计分析,患者自身的疾病种类、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检验仪器和试剂的操作方法以及检验标本保存的方法和时间等都是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2.97%、33.52%、20.33%和13.19%。结论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的素质,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检验,正确保存检验标本等是提高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率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微生物 检验结果影响因素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二级预防进行分析,探讨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8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住院期间实施规范化管理,采取措施加强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对比分析患者住院前、出院后病危险因素知晓情况、二级预防依从性情况。结果出院后,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明显提高,二级预防依从性也有明显提高,与住院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住院接受治疗期间,加强规范化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对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实际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策略。方法回顾性抽取我院检验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内的微生物检验标本100例展开研究,统计其中不合格标本所占的比重,并对其不合格根本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策略。结果100例标本中不合格标本共90例,其中痰液标本最多,占33.3%(30/90),其次为尿液标本,占27.7%(25/90)分泌物标本占22.2%(20/90)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采集时间不准确、送检不及时以及标本受污染所致。结论样本采集时间不准确、送检不及时以及标本受污染等因素均会导致微生物标本检验合格率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强化检验人员和医生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提高标本采集规范性,确保及时送检,从而整体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微生物 检验标本 不合格原因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门诊流程的优化方法及实践意义。方法对门诊的就诊流程采取综合的措施,方便门诊病人就诊,并完善门诊导向系统,真正树立起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科学设置门诊就诊流程。结果通过就诊流程的优化节省了病人的排队时间,增加门诊就诊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结论门诊是医院的服务窗口,其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反映着医院的整体水平。因此,对门诊就诊服务工作进行优化是必要的,通过合理的优化与实施大大缩短了病人的等候时间,提高了病人满意度,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标签: 门诊就诊 流程 优化 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化急诊休克病人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20例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依据组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休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休克患者采用优化护理方式。护理后以患者及家人满意度来评价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优化急诊休克病人护理后,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高,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休克 急诊 护理
  • 简介:摘要针对门诊抽血室护患纠纷的原因,从服务态度,护士综合素质,患者自身因素,抽血室管理秩序进行分析,并从看患者的角度合理优化流程,搞好护患关系,完善门诊抽血室的工作质量。

  • 标签: 优化 抽血流程 纠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化护理服务对门诊输液病人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门诊2018年1月—2018年7月期间的150例输液病人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记录资料。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配150例病人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75例,参照组采用优化护理服务前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优化优质护理服务,对两组优化护理服务前后的病人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病人护理满意度(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6.00%),两组组间数据差别较大,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门诊输液病人实施优化护理服务后的优质护理效果显著,能够保障护理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优化护理服务 门诊输液 影响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高场磁共振成像参数优化的体会。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的和减少成像参数对图像的干扰,本研究在进行实验时,每次只改变一项参数,固定其他参数,设备为GESignaTwinSpeelHD1.5T磁共振。结果高场磁共振成像是相互影响的,故在参数优化时必须进行综合性分析,掌握其原理,才能更有利于参数的优化。结论高场磁共振成像参数优化有必要,毕竟对提升临床诊断率有利,但必须对其成像原理与相关的制约因素进行准确分析,才能达到优化参数的目的。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参数优化 成像技术 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