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文章首先以归因效果理论、习得无助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归因理论等当代有影响的三归因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因素上谈三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教师应当将学生的成败进行积极归因,并积极引导学生形成与保持自我正确的归因方式。

  • 标签: 归因理论 教育方法 归因方式 学习态度 教育心理学
  • 简介: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与酒中毒性精神病的临床特征。两种疾病的生活质量。方法应用PANSS量表、ADL量表,对精神分裂症和酒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各40例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组阴性症状评分显著高于酒中毒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组日常生活能力以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减迟为主,与酒中毒性精神病比较具有顾着性差异。结论两种疾病症状表现有一定趋向,日常生活能力丧失各有其特点,为两种疾病临床治疗菜物的选择,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竦、心理治疗和家庭护理指导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酒中毒性精神障碍 PANSS量表 ADL量表
  • 简介:本文对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的人性观以及治疗模式进行整合与比较,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更好的将三学派的咨询理念舆技术综合应用到具体的咨询中。

  • 标签: 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
  • 简介:文章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重新探讨了主体及其确定性问题,认为主体实际上并没有走向黄昏,主体始终在某处,只是被琐事、被生活,乃至被知识、被思考所包裹。主体的在场是相对的,需要我们不断去倾听、去言说、去触及。

  • 标签: 精神分析 认识论 心理状态 思维方式
  • 简介:“气功”.常被视为“东方神功”.“精神分析”则起源于西方。精神分析治疗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基础上的,以医生为主导,通过自由联想,对冲突和矛盾的处理,患者可以直接了解到行为的原本潜藏的内因,是对心理生活中的“潜意识”的发掘,从而在情感上获得进行修正的经验;气功则是病人自我调节的过程,通过调心入静,减低心理生活中的“潜意识”,自我领悟其理,达到自为的境界。

  • 标签: 气功 精神分析治疗 病人 患者 医生 处理
  • 简介:目的了解我省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及其服务能力的情况,为加强和改进我省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设置精神卫生等相关专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分析法,归纳我省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布与数量、人力资源分布、工作用房、医疗设备购置、门诊与住院量、社区服务等情况.结果精神卫生服务的机构和人才等方面十分不够,结论高等院校.尤其是医学院校应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结构.新增与精神卫生服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康复相关的新专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 标签: 精神卫生 服务机构 人才培养
  •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应对方式,以便进行临床治疗和健康教育。方法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273名来自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开滦精神衡生中心的精神障碍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不同性别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2)不同年龄组的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3)不同文化程度的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4)不同职业的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5)不同类型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比较,在“面对”和“屈服”策略中有显着性差异。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患者在“面对”策略有区别,心境障碍患者与神经症和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在屈服“策略”中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比较医学应对方式无差别;不同类型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应对方式有显着性差别.

  • 标签: 精神病学 精神障碍 应对方式
  • 简介:分析者和分析师是精神分析关系中的一个对子,由于他们各自欲望的不同而决定了池们各自在这个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使得精神分析的关系可以继续下去。从这两者的比较中也可以找出精神分析与心理咨询之间的区别,即理论出发点的不同和主持者的欲望与来访者的欲望的不同.这两种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服务于各自的目的,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心理咨询 不可替代 区别 主持者 心理问题 角度
  • 简介:目的探讨迷信巫术相关精神障碍与年龄、性别、文化、经济结构的关系及行为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0岁以上女性、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7例(81%),低经济收入18例(85.7%),行为治疗临床治愈16例(76.2%)。结论在本研究中迷信巫术相关精神障碍的发生与低文化、低经济收入的40岁以上女性有明显相关,行为治疗能收到好的效果。

  • 标签: 迷信 巫术 精神障碍 行为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音乐心理学、音乐杜会毕和精神病学在精神卫生服务中创造性地结合,通过对综合分析的理论和治疗应用的研究设计进行论证。方法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社会学是周用桓办院模式的理论基础.“说书”是药疗、教育、工疗、娱疗新四结合治疗的灵魂的学说,在药物维持治疗的同时,对4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辅以新四结合治疗(治疗组),24用为一疗程;釆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阴性症状量表(SANS)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定.并与单纯药物维持治疗的4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经新四结合治疗后.治疗组A有极显着的疗效(P〈0.01),对照组B也有相对的疗效(P〈0.05)。结论辅以新四结合治疗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缓解、社会功能的恢复治疗均较单纯药维持治疗更有积极的意义(治疗组的活动对整个病房的患者包括对照组起到了正向功能的引导作用)。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新四结合治疗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了解慢性养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方法按拟定式表格逐一填窝统计。结果36例患者中有出院意向者27例(75%).认为和家人住在一起,有人照料为23例(63.9%),出院后能独立生活仅4例(14.8%),生活费用来源靠自己劳动赚钱6例(22.2%),其他均靠供养.77.8%的患者认为只能做点小事,结论病人在院住的时间越长,越不愿接触社会,越疏远人群.始动性缺乏,依赖性增加,其社会功能明显下降。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心理状态 康复对策
  • 简介:目的音乐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在精神卫生服务中创造性的结合,通过对综合的行为分析的理论和治疗的应用研究设计进行论证。方法音乐心理学是周用桓辫院模式的理论基础。“说书”是莱疗、教育、工疗和娱疗的新四结合治疗的灵魂。结果音乐心理行为治疗促进了病房秩序,方便了医疗工作的开展并有益于精神康复。从而提高了患者的自信心,强化了正常行为。结论是公认的行之有效的行为康复治疗的方法之一。可帮助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正常社会生活和唤醒他们潜在的正常精神功能。

  • 标签: 音乐心理学 精神病医院 精神卫生服务 康复治疗 精神分裂症
  • 简介: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76例处于恢复期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封其中的38例追行心理谩理干预(干预组),并与对照组(未干预组)退行比较。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于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末造行量表抨定。枯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主要心理闪题为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偏执等。干预组在干预后4周末SLC-90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3个因子分与干预前相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强迫、敌对、偏执3个因子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各项因子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对照组各因子分干预前后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在SCL-90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偏执等6个因子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心理卫生状况,促进病人的康复。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恢复期 心理护理干预 康复
  • 简介:目的对综合的行为分析的理论和治疗的应用研究段计进行论证。方法音乐心理学是周用桓辩院模式的理论基础。“税书”是医疗、教育、工疗和娱疗的新四结合治疗的灵魂。结果音乐心理行为治疗促进了病房秩序,方便了譬疗工作的开展井有益于精神康复,提高了患者的自信心.强化了正常行为。结论音乐心理行为治疗是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的方法之一。可帮助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正常社会生活和唤醒他们潜在的正常精神功能。

  • 标签: 音乐心理学 精神病学 行为治疗 精神病医院
  • 简介:西方心理学关于创造性的研究观点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创造性个体观,创造性思维加工观与创造性环境观.几十年前研究家们就注意到了环境因素对创造性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但只是近期才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一问题上.创造性的环境观关注的是: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创造性潜力的发挥?认为只有通过影响个体活动的情境因素来提高创造性的水平是件比较客观现实的事情,并且这样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中产生可觉察的效果。

  • 标签: 音乐心理学 精神病医院 正向功能 心理治疗
  • 简介:1音乐心理学科内容体系,综观中外音乐心理学着作及文献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1“心理学式”的音乐心理学强调音乐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大系下的一个分支,属心理学的二级学科它包括:音乐心理学的本质特征与学科属性;研究对象与方法;音乐活动的心理过程,包括:音乐认识(认知)、音乐情感(情绪)和音乐意志等.音乐活动与心理状态,包括:音乐兴趣与偏好等;音乐与个性心理,包括:气质、性格与音乐能力等.

  • 标签: 音乐心理学 精神病医院 心理治疗 社会心理学
  • 简介: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作为近现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三经典理论流派,其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人性进行了论述,创造性在人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三种理论体系中人的创造性的论述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创造性的发挥程度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 标签: 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 创造性 心理学理论 中人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森田疗法与康复疗法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疗效比较。方法改良森田疗法和康复疗法,都以文娱、体育、工艺、书法绘画等作业内容为基本手段。改良森田疗法在相对卧床期、轻作业期、重作业期和康复期中.运用森田疗法的理论指导患者明确各期的目的和行为准则.通过实施达到预期的康复目标。康复疗法则以组织患者积极参与作业活动来达到训练提高社会功能的目的。结果改良森田疗法组与康复疗法组治疗前后IPROS分量表及总分值对照均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相互对照.改良森田疗法组康复效果更显著(P<0.01)。两组治疗前后BPRS量表总分及因子分自身对照均有显著意义;治疗后改良森田疗法组的焦虑忧郁和缺乏活力因子分的减分率更明显(P<0.01)。治疗前后两组自知力恢复自身对照均有显著意义(均P<0.01);治疗后两组对照,改良森田疗法组的自知力恢复比康复疗法组更显著(P<0.01)。结论改良森田疗法和康复疗法对协助临床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部分精神症状、自知力的恢复和社会功能的提高均有效,两者比较,改良森田疗法的疗效更显著。

  • 标签: 森田疗法 康复疗法 治疗 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
  • 简介: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阿立哌唑(A组)和利培酮(B组)治疗8周,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及不良反应症状量表抨定疗效与副反应。结果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副反应差异亦不显著,但在锥体外系反应、内分泌改变及体重增加方面,阿立哌唑优于利培酮。

  • 标签: 阿立哌唑 利培酮 精神分裂症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本文对精神疾病发生发展中心理与人格因素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强调了心理因素在精神疾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 标签: 精神疾病 心理与人格因素作用 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