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胃镜治疗上消化异物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6年11月该院106例上消化异物患者,按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为53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方案,并分析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及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66%、37.74%,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急诊胃镜治疗上消化异物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方案,可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治疗效果、减轻机体损伤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具备临床意义与价值。

  • 标签: 急诊 胃镜 治疗 上消化道异物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早癌诊断治疗价值。方法选自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早癌患者40例,这40例患者均采用病理诊断确诊,同时利用消化内镜技术进行诊断,评定消化内镜技术的诊断价值。将4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每组20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消化内镜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结果消化内镜诊断消化早癌准确率为97.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切口小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精神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早癌诊断治疗中疗效显著,可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消化内镜技术 消化道早癌 治疗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呼吸内科下呼吸感染患者,对其病原菌谱以及耐药性实施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02月-2015年02月下呼吸感染患者200例。针对所有患者的痰液进行收集,针对痰液有效实施病原菌株分离,针对菌株分布以及表现出的耐药性进行准确研究。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属于革兰阴性菌共包括104株,属于革兰阳性菌共包括96株。针对革兰阳性菌种类主要包括肺炎链球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针对所有菌株完成耐药性试验后发现,亚胺培南针对革兰阴性菌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万古霉素针对革兰阳性菌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结论对于下呼吸感染细菌,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针对此类患者在实施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表现出的耐药性选择合理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最终获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呼吸内科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谱 耐药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并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280例呼吸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针对比较常见的细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分析,得出呼吸细菌的耐药机制。结果呼吸疾病感染的病原主要与细菌有关,其中最多的是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较高,约66%,其后3年在不断增加。结论在临床上,呼吸感染疾病治疗时,呼吸细菌对常见的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针对这一现象,应该采取科学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需要对抗生素进行合理的分类,并根据药理学以及药动力学来指导用药。

  • 标签: 呼吸道细菌 抗生素 耐药性 合理使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治疗急性脑梗患者采取依达拉奉结合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其中60例患者采取依达拉奉作为对照组,另60例患者采取依达拉奉结合氯吡格雷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看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小板水平比对照组高,但血小板分布宽度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均比对照组低(P<0.05);且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改善,研究组在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急性脑梗患者采取依达拉奉结合氯吡格雷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提高神经功能情况,具有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凝血功能 氯吡格雷 急性脑梗 依达拉奉
  • 简介:摘要目前我国医患关系呈现紧张状况,这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处于转型阶段、医疗机构存在缺陷以及人们医疗观念的变化等诸多因素有关。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冲突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政府、医院、医务工作者以及患者等应齐心协力,以完善和构建医患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 标签: 医患关系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在体外循环或非体外循环下实施的心脏手术,对心肺功能都有较大影响。术后早期呼吸与循环功能尚不稳定,需用机械通气辅助以减轻呼吸做功,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全身氧的需求,防止二氧化碳的蓄积,顺利渡过术后早期危险期,因此,呼吸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了心脏直视术后人工气患者的呼吸管理方法,拔管后的护理以及怎样预防肺部并发症。方法对21例心脏直视术后人工气病人的呼吸管理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21例患者中20例无并发症顺利拔管,1例并发肺部感染。结论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机体提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该系统任何环节的功能障碍均会影响气体交换,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储留。心外科治疗的临床业已证实,呼吸系统功能对手术是否能获得最终的成功有绝对的重要作用。心脏术后病人早期呼吸功能极不稳定,做好呼吸机管道的管理和人工气护理以及拔管后护理是十分重要的。肺不张和肺部感染是心脏术后较常见的主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之一,积极有效的预防和科学的护理可杜绝此并发症,以达到预防肺部感染、窒息、呼吸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从而增强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心外科护士应熟练掌握呼吸系统术后护理。

  • 标签: 心脏直视术 人工气道 呼吸道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明确气狭窄程度、范围及气瘘的部位、大小,为支架或球囊扩张成形术前提供准确的数据,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所有65病例术前均行胸部16排SIMENS螺旋CT或东芝320排CT薄层平扫+气多平面重建,清晰显示气狭窄及气瘘位置、大小、形态,为支架的制作和球囊的选择提供准确的数据。结果根据CT平扫和多平面重建提供的数据所订做的气管支架术后无一例发生移位情况。结论气多平面重建在气狭窄及气胸膜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CT气道多平面重建 气道狭窄 气道胸膜瘘 介入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耳局部换药联合光波治疗外耳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从我科收治的慢性外耳炎患者中120例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行外耳局部换药治疗,观察组行外耳局部换药联合光波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72例患者治愈46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治愈率63.89%,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患者48例,治愈20例,有效20例,无效8例,治愈率41.67%,总有效率83.33%。两组患者疗效对比,观察组从治愈率到总有效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耳炎应用局部换药联合光波治疗疗效明显提高,因此临床对外耳炎治疗可考虑用此种联合治疗方法。

  • 标签: 光波治疗,外耳道炎,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小儿上呼吸感染引起急性外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上呼吸感染引起急性外耳炎的小儿按照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标记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组患者采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有效率为56.67%,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体温差异无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体温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3天退烧率为86.67%,对照组为53.33%,(P<0.05)。结论治疗上呼吸感染引起小儿急性外耳炎,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炎琥宁注射液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急性外耳道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用呼吸病毒谱检测上呼吸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1月住院病人537例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嗜肺,肺支,肺衣,等9种呼吸病原体IgM抗体。结果537例呼吸感染的病人,病原体检测阳性93例,阳性率17.3%,嗜肺军团菌阳性率最高,多发生于春季,腺病毒感染率其次。

  • 标签: IgM抗体 上呼吸道感染 间接免疫荧光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气堵塞的原因,寻求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本科12例人工气堵塞进行分析。结果气干燥,咳嗽能力强不能做到有效吸痰,肺挫伤呼吸黏膜损伤是造成人工气堵塞的主要原因。结论严格有效的气湿化以及正确评估人工气拔除时机可减少人工气堵塞的发生。

  • 标签: 人工气道堵塞 脱机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对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儿一科上呼吸感染患者九项呼吸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儿一科1288名上呼感染患者空腹血清,九项呼吸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在这1288名患者中,乙型流感病毒型IgM抗体和肺炎支原体(MP)IgM抗体阳性率较高,分别为47.7%和42%,其次是嗜肺军团菌IgM抗体和腺病毒IgM抗体,分别为7.4%和7.3%。结论乙型流感病毒型IgM抗体和肺炎支原体(MP)IgM抗体阳性率较高,九项呼吸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在上呼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意义,需要引起重视。

  • 标签: 九项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 抗体检测 上呼吸道感染 肺炎支原体(MP)IgM 乙型流感病毒型IgM 肺炎 全身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人工气的建立是治疗危重症病人的重要措施。湿化则是人工气管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分析各种人工气湿化护理方式,并进行优点和缺点的总结。方法《人工气湿化护理》通过自身在护理工作的具体实践,得出每一种人工气湿化护理的优劣,以及如何选择湿化液、如何保持温度、如何控制量及速度等。结果合理的呼吸湿化,如何根据病人选择合适的湿化装置、温度及湿度,如何评估湿化效果,这些都是人工气湿化中应解决的问题。结论建立人工气,及时准确地应用机械通气,能迅速改善病人的缺氧状况,防止重要脏器的组织损害和功能障碍,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人工气的护理对于机械通气的病人是十分重要的,维护呼吸正常的功能,从而使病人早日恢复康复。

  • 标签: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
  • 简介:摘要建立人工气的首要目的是维持呼吸通畅,保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并对呼吸进行保护,防止误吸,引流气分泌物。尤其自主呼吸微弱或呼吸停止患者可通过人工气进行机械通气。

  • 标签: ICU 人工气道 护理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