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研究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INVM)患者的左室心肌周向应变(CS)。方法收集52例INVM患者为实验组,其中27例EF≥50%,25例EF<50%。采集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水平二维动态图像,应用STI获取各室壁节段收缩期CS,并以2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INVM患者EF≥50%组不同水平CS峰值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EF<50%组左室不同水平CS曲线紊乱,峰值明显减低(P<0.05)。结论STI可作为一种新的诊断INVM的方法;而不同室壁节段CS的变化可反映出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斑点追踪显像 心肌致密化不全 周向应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结核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快速诊断结核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确诊或疑诊结核患者进行T-SPOT.TB检测,检测其诊断结核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在结核性疾病T-SPOTTB检测灵敏度为90%(36/40),特异度为91.2%(31/34)。肺结核组T-SPOT.TB检测灵敏度为92.8%(26/28),结核性胸膜炎组,检测灵敏度为83%(10/12)。结论T-Spot.TB试验是检测诊断结核的快速敏感方法,在结核性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结核病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在涂阴结核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结核科自2014年1月-2016年3月期间因疑似涂阴结核病而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T-SPOT.TB)检查的患者,分析T-SPOT.TB在诊断结核病中的临床价值。结果最终临床诊断结核病的共69例,排除活动性结核病的患者40例。T-SPOT.TB有反应性64例,T-SPOT.TB无反应性33例。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T-SPOT.TB)诊断涂阴结核病患者的阳性预测值90.1%,阴性预测值86.8%,灵敏度92.8%,特异度82.5%,准确度89%。结论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T-SPOT.TB)在诊断涂阴结核病患者时有较高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

  • 标签: 涂阴结核病 结核感染 T细胞斑点 实验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宫颈疾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患者中HPV亚型分布情况及高危型HPV的年龄分布。方法采用专利Invader酶切信号放大法,利用CervistaHPVHRCervisat核酸杂交基因分型试剂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的14个亚型DNA。结果280例宫颈疾病患者,核酸分子杂交检测结果显示,104例感染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高危型HPV,感染率37.14%,其一种HPV亚型感染率30.00%,混合感染的感染率则为7.14%;宫颈疾病HPV感染者中以高危型HPV16、43、58、33和6型感染位列前五位;在不同年龄组中以20-50岁组HPV感染率最高。结论本地区宫颈疾病中高危型HPV感染以16、43、58、33和6型单一亚型感染最为常见,且以青壮年为主。

  • 标签: 核酸杂交 人乳头状瘤病毒 宫颈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应用二维斑点追踪自动功能成像技术(AFI)评价心肌梗死患者的存在及其范围。方法23个做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造影前2天内采用二维斑点成像生成的牛眼图评估心肌梗死情况,同时采用17节段目测法给予打分,最后三者给予比较。结论牛眼图法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范围和程度,并定量分析,与冠状动脉造影较接近,准确性及检查时间均优于目测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应用于疑似结核患者诊断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接收病诊断的疑似结核病患者100例并根据其检查结果及抗结核试验治疗的随访分为非结核组组与结核组。对所有患者均进行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及结核菌素试验。比较不同检测方式得出结果对结合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后结核组结果特异度、敏感度均显著高于TST实验(P<0.05)。结论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用于诊断结核病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其灵敏度与特异度更高且不受先前卡介苗接种的影响。该实验具有操作简便的优势,检测结果得出快,能够帮助患者尽早获得诊断结果并制定治疗方案,对促进疾病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结核感染T细胞 结核菌素试验 疑似结核患者 价值与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位杂交变性温度的改变对EBER阳性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变性温度对多例EBER阳性表达的标本进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A组50℃整体几乎阴性,几张微弱阳性,B组55℃阳性较A组多,强度不稳,整体不均一,C组60℃基本阳性,强度较强,有几例强度偏弱,D组70℃全部阳性,强度强,稳定,均一。E组75℃全部阳性,强度强,背景增强,假阳性率高,特异性降低。结论原位杂交检测EBER阳性表达在一定范围里随变性温度升高信号稳定性增强,70℃为最佳变性温度。

  • 标签: 原位杂交 EBER 温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从我院近三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观察组,另取6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图像分析结果。结果两组心率、LVESV、LVEDV、CO、SV等方面的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RS、GCS、GLS、GAS等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于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变化情况能够做出更敏感的反应,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高血压 左心室 收缩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乙肝感染者不同免疫阶段的IFN-γ斑点水平和其免疫发病机制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研究与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院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86例,将其分成不典型状态组、免疫耐受组、免疫清除组,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对其采取HBsAg对PBMC进行刺激后,检测各组研究对象IFN-γ斑点水平,并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慢性肝炎各组患者IFN-γ斑点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不典型状态组与免疫耐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免疫清除组与免疫耐受组、不典型状态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不同免疫阶段的IFN-γ斑点水平存在差异,这对于免疫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免疫 IFN-&gamma 斑点水平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小儿房间隔缺损(ASD)杂交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集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经胸超声(TTE)引导下行杂交封堵术治疗小儿ASD的术前病例选择、术中引导杂交封堵、术后随访。结果按入选标准的ASD患儿行杂交封堵术无一例失败。结论TTE引导下小儿ASD杂交封堵术值得推广。

  • 标签: 经胸超声心动图 杂交封堵术 评价 推广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染色体核型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染色体核型及重排情况。方法选取301例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为本次实验对象,均进行细胞形态学分析和染色体核型分析,部分进行FISH检测。结果301例患者中,≥61岁患者复杂核型和单体核型均显著高于40~60岁,分别为复杂核型(17.92%vs5.47%),差异显著(P<0.01),单体型核型(14.45%vs3.91%),差异显著(P<0.01)。10例染色体核型正常而FISH检测到异常信号。结论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不同年龄组复杂核型和单体核型的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分布特点与日后诊疗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急性髓性白血病 染色体核型 荧光原位杂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以及结核抗体在肺外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结核病诊断58例,作为观察组;最终确诊为非结核病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和观察组患者进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以及结核抗体两种检测,观察两种结果分别的阳性率和联合检测的阳性率。结果观察组的T-SPOT.TB、结核抗体试验以及联合检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联合检验的阳性率高于T-SPOT.TB以及结核抗体试验的分别检验,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以及结核抗体的联合检测对于非外结核病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 结核抗体 肺外结核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判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中的应用效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有效判断提供相应的借鉴以及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的76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脐血移植、骨髓移植、多种干细胞联合移植标本。收集标准为融合基因(BCR/ABL、AML1/ETO)阳性表达,受体的性别需要不一致,或者是满足上述两项条件的,将这些移植标本分为同性别间干细胞移植、不同性别间干细胞移植两个组。同性别间干细胞移植者使用相应的基因探针进行检查。不同性别间干细胞移植者检测需要使用基因探针或者是联合使用XY染色体探针。结果在53例异性allo-HSCT的受者中有,31例供、受者骨髓嵌合率≥99.00%,16例早期嵌合率偏低在81.32%到97.68%,经过随访,嵌合率有了明显的上升,上升到≥99.00%,微量残留病灶(MRD)呈阴性,在接受移植之后,之前的病不再复发。6例早期嵌合率偏低分为为99.00%至100.00%,但是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MRD比例呈上升趋势。23例供、受者性别相同allo-HSCT受者中有16例在进行移植之后没有检测到之前的基因异常情况。3例被检出有少量的残留病灶,在接受免疫抑制剂进行减量治疗或者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之后明显下降,现在还在缓解治疗中。4例在进行移植之后3个月左右出现原来的基因异常情况,在进行复查的时候发现为原病复发骨髓。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操作简单、快捷、准确性高并且还存在很强的特异性,在判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后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无左心室肥厚高血压病左室纵向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0例正常人,应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采集左室心尖长轴三个切面图像。应用EchoPAC工作站的二维应变分析软件,测量左室长轴各切面室壁节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Ls)。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TI技术测量的高血压病组左室心尖三个长轴切面的SLs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能准确地测量无左心室肥厚高血压病患者舒缩期左室壁纵向收缩功能,为无创检测早期诊断高血压病患者左室长轴舒张功能减退提供了新方法。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高血压 斑点追踪成像 左室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脏局部及整体纵向收缩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35例,30例健康对照者,所有对象行二维超声检查,应用二维应变软件分析左室心尖长轴面、心尖两腔及心尖四腔面的图像,获取左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SLs)、各切面收缩期峰值整体应变(GSL)及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平均值(GSL-Avg)。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左室18节段平均应变值和整体应变值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低(P<0.01)。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定量、客观的评价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变化,为早期评价糖尿病心脏功能的改变提供了更敏感更直观的手段。

  • 标签: 二维斑点追踪 糖尿病 应变 心室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D-STI技术在评价妊高征患者(PIH)左室长轴纵向应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与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价妊高征孕妇左心功能提供相关佐证。方法选取妊高征患者30例(PIH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对照组)。获取标准心尖两腔、三腔、四腔切面二维动态图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PIH组及对照组左心室心肌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及整体纵向应变。结果(1)PIH组左室纵向应变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PIH组及对照组,左室长轴方向应变绝对值呈现自基底段到心尖段增加趋势,即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2)左心室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75,P<0.05)。结论左室长轴纵向应变联合左室射血分数可在检测妊高症孕妇左心室早期功能异常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斑点追踪 纵向应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宫颈癌早期筛查中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液基细胞学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宫颈癌患者一共(100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1月5日至2017年2月10日,将宫颈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者-实施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液基细胞学联合检测,对照组50例患者-实施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检测,将两组宫颈癌患者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宫颈癌患者的检出率90.00%高于对照组宫颈癌患者的检出率78.00%(P<0.05),观察组宫颈癌患者的敏感度86.00%以及特异性84.00%与对照组敏感度76.00%以及特异性70.00%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宫颈癌早期筛查中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液基细胞学联合检测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能提高患者检出率,利于宫颈癌患者后期治疗,能挽救患者生命,值得在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 标签: 宫颈癌 二代杂交捕获技术 液基细胞学联合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采用原位杂交以及免疫组化方法探究不同类型霍奇金淋巴瘤中EBV的表达,对比两种方式在表达中的意义。方法对比分析法是应用EBER原位杂交对EBV编码的mRNA在不同类型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与应用免疫组化两步法对EBV中潜伏蛋白在不同类型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进行对比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集的200例不同类型霍奇金淋巴瘤标本进行检测,观察两种检测方法的不同表达结果。结果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检测的结果阳性率低于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的总阳性率。结论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不同类型霍奇金淋巴瘤的检出率明显要高于免疫组化检测法,且具有明确的定位,具有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霍奇金淋巴瘤 EBV检测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比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和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在口咽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中的检测性能。方法采用HC2和多重荧光PCR检测31例口咽癌患者中高危型HPV感染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在检测结果中的一致性。结果HC2和多重荧光PCR两种方法检测高危型HPV一致性较好,总符合率为90.32%,总一致性指数(Kappa指数)为0.7364。结论在口咽癌患者中应用HC2技术进行高危型HPV检测有可行性。

  • 标签: 杂交捕获 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口咽癌 人乳头状瘤病毒 高危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