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QTd)及校正QT离散(QTcd)的影响。方法选择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且成功地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14例为治疗组,并根据血管病变支数分为三个亚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临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行PCI治疗40例为对照组。各组于术前及术后4h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分别计算QTd及QTcd。结果PCI术后4h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QTd及QTcd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术前与术后4h相比,QTd及QTcd均有明显减小(均P<0.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之间QTd及QT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及QTcd明显改善。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校正QTd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的影响。方法将8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较组(38例),治疗组加用倍他乐克,对较组常规治疗,并作治疗前后的QTd测量及比较。结果QTd与心功能受损的程度呈正相关;CHF伴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大于不伴室性心律失常者(P<0.05);给予倍他乐克治疗后CHF患者QTd明显缩短(P<0.05)。结论CHF患者QTd明显增大,倍他乐克可使QTd缩小,对防治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电图QT离散度倍他乐克室性心律失常 猝死
  • 简介:摘要讨论冠心病患者QT离散(QTd)改变情况,为预测冠心病病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猝死提供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活动平板试验前后的QT离散变化,研究运动引起的心肌缺血对QT离散的影响。方法分析40例冠心病患者与38例正常人平板运动试验前和运动高峰时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变化。结果运动前冠心病组QT离散为(46.84±10.19)ms,运动高峰为(60.16±10.45)ms(P<0.001);而正常人分别为(22.21±14.15)ms,(21.11±13.43)ms,(P>0.05),运动前、后两组相比P均<0.001。以运动中QT离散≥65ms判为异常,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86.6%,特异性87.9%,预测准确性87.3%。结论运动高峰时QT离散进一步增加有助于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程度,提示QT离散是平板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 标签: QT离散度 运动试验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藏汉民族、性别及不同海拔高度青年健康人群QT离散(QTd)变化及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移居不同时间后QT离散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藏汉族男女学生各300名,共1200名,分别在入校时、入校后1年及入校后2年对心电图进行QTd分析。结果世居平原的青年汉族学生(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下)与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QT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入学时与移居低海拔地区1年后QT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移居低海拔地区1年后与2年后QTd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移居低海拔地区1年及2年后与世居平原的青年汉族学生QT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同民族间男女性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健康藏汉青年学生QTd与不同海拔高度有明显关联,且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移居低海拔地区1年后QTd的改变趋于稳定。

  • 标签: 不同海拔 移居 健康青年藏汉学生 QT离散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归纳总结几种常见病因所致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及治疗,让临床工作者对心电图QT间期延长有更深的认识,从而较早的从心电图QT间期的异常中识别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及时治疗,从而减少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 标签: 心电图 QT间期延长 猝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Bisoprolol)对稳定型冠心病(SCAD)患者QT离散(QTd)的影响。方法53例SCAD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疗程为2周。比较治疗前后QTd及心率校正QT离散(QTcd)、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QTd及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变化(均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QTmax无显著变化(P>0.05),但RR间期及QTmin均显著延长(均P<0.01),QTd、QTcd均显著缩小(均P<0.01)。结论比索洛尔可显著降低SCAD患者QTd及QTcd。

  • 标签: 稳定型冠心病比索洛尔QT 离散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脉溶栓前后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和心率变异的比较。方法将2008年5月-2012年11月入住我院心内科的106名早期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冠脉溶栓的方法,根据溶栓治疗成功与否,可分为溶栓成功组和溶栓失败组;对照组采用非溶栓治疗的方法。两组患者在起病14d后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同时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周和2周的QTd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溶检成功组HRV时域分析指标及频域分析指标较溶栓失败组和非溶栓组均显著提高(P<0.01),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所有HRV分析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检成功组、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的QTd在治疗前均明显增大,在治疗后溶检成功组QTd显著减小(P<0.01),而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QTd恢复速度显著慢于溶栓成功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使用冠脉溶栓治疗,能减小QT离散,提高HRV,通改善心肌复极和传导的差异性,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及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冠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AMI) QT离散度 心率变异(HRV)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7例,测量QT离散并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律失常,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3例作为观察组1,未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4例作为观察组2,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与室性心律失常。结果观察组1、观察组2患者的QTd、QTc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患者的QTd、QTcd与观察组2比较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会导致QT离散的增加,QTd及QTcd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QT离散度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临床分析予以探讨。方法为我院所选的110例冠心病患者实施常规12导联心电图监测,每个导联连续测量5个Q-T间期,取其Q-Td值开展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冠心病组Q-Td明显增大,并且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Q-Td增大更为明显,并且随着患者Q-Td增大其死亡率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通过测量冠心病患者的Q-Td,能够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病变程度有一个间接的判断,这能够为临床上获取心室应激性恢复紊乱时的信息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Q&mdash T离散度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索洛尔治疗心力衰竭患者P波离散的改变及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心内科心力衰竭患者82例,均接受基础抗心力衰竭治疗,其中比索洛尔组42例,对照组40例,治疗前和治疗5月后检测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P波离散(PD)。结果Pmax比索洛尔组(105±21)ms,对照组(122±2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比索洛尔组(28±15)ms,对照组(38±1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比索洛尔使心力衰竭患者PD减少,表明比索洛尔可能减少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和房颤。

  • 标签: 心力衰竭 P波离散度 比索洛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Q-T离散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心功能II-IV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心衰死亡组、存活组,2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入院后12导联心电图,测定Q-T离散,比较3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与Q-T离散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长Q-T离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应高度重视。

  • 标签: Q-T离散度 充血性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方法以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0例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余50例高血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最大P波时限,最小P波时限,P波离散。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最大P波时限、P波离散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明显增大,因此P波离散可以作为该病的一项有效的检测指标。

  • 标签: 高血压 阵发性心房颤动 P波 离散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心房颤动合并二房室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DCG资料,结合长R-R间期发生时状态、频次,有无临床症状、最长RR间期,24h最小心率、最大心率、平均心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例活动状态和休息状态均反复出现长R-R间期,长R-R间期在几百到几千次不等,最小心率<30次/分,最大心率<100次/分,平均心率<50次/分。佩戴日志提示头晕、黑矇出现,这一类病例DCG诊断心房颤动伴二房室阻滞。3例活动状态和休息状态都反复出现长R-R间期,最小心率<30次/分,最大心率>100次/分,50次/分<平均心率<60次/分,佩戴日志提示偶有头晕、黑矇,这一类病例考虑二房室阻滞,需结合临床,诊断要慎重。3例活动状态和休息状态都出现长R-R间期,但以休息状态出现为主,佩戴日志未提示头晕、黑矇,最小心率、最大心率、平均心率在正常范围;10例只在休息状态出现长R-R间期,最小心率、最大心率、平均心率均在正常范围,佩戴日志未提示头晕、黑矇,这二种类型提示与迷走张力增高相关或隐匿性传导所致,属于生理性阻滞。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时,通过详细分析DCG中最小心率、最大心率、平均心率等数据,结合长R-R间期出现的状态、阵次、最长R-R间期,结合佩戴日志,对诊断心房颤动伴二房室阻滞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 长R-R间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临床诊断中实施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价值。方法对本院实施心电图检查的60例患者(2016年1月—2018年10月间收治)进行观察,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分析总结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动态心电图检测窦性停搏、房室肥大、期间收缩、阵发性房颤、缺血性ST-T段异常变化异常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中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可减少漏诊。

  • 标签: 临床诊断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列表式有效期的管理方式在救护车物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6月-2016年8月救护车物品管理情况作为对照组,2016年9月-2016年11月使用列表式效期管理情况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物品接班时间、物品完好备用达标率、医护人员使用满意。结果试验组每月物品完好备用达标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医护人员接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医护人员使用急救物品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救护车物品管理中实行列表式效期管理,能够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增加医护人员之间的合作效率,在管理中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列表式效期管理 救护车 物品管理 应用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妊娠高血压疾病对孕妇心电图和胎儿心电图影响。方法就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妊娠高血压孕妇152例研究,对孕妇心电图监测,对应152例孕妇收集到胎儿心电图主要有80例,根据患有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进行分析,了解到该疾病对孕妇心电图及胎儿心电图影响效果。结果152例孕妇患者,顺产孕妇30例,难产120例,而孕妇患者出现死亡的人数为2例。所产胎儿数为162例,其中双胞胎10例,胎儿存活数为157例,存活率为96.9%,死亡胎儿数为5例,死亡率为3.1%。根据对孕妇心电图统计结果了解到,患者在子痫前期重度情况下及在子痫状态下,心电图中ST-T、Q-T、T波均会出现改变。而根据胎儿心电图记录了解到,孕妇患者有妊娠高血压疾病,同时表现出子痫前期重度的孕妇,胎儿会出现异常心电图,ST段压会降低,而子痫前期重度胎儿心电图中QRS波振幅也会出现增幅的情况。结论妊娠高血压疾病对孕妇及胎儿健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孕妇心电图及胎儿心电图出现异常,所以,针对患有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一定要反复检查,尤其是患有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更应定期检查。

  • 标签: 妊娠高血压疾病 孕妇心电图 胎儿心电图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重视医院诊疗服务中药物致QT间期延长风险的评估。方法根据医院目前临床医生的管理现状,并结合实际病例及CNKI数据库收载QT间期的相关资料等,进行综合论述。结果引起患者获得性QT间期延长的因素众多,同时,直接或间接引起QT间期延长的临床常用药物也较多,因此,多因素叠加致QT间期延长的临床病例不是个案。文中病例显示病例猝死与QT间期延长多因素叠加有极其的相关性。由于临床治疗中QT间期延长风险评估专业性较强,在依赖会诊医生解决非专业问题临床的普遍现状下,对潜在QT间期延长患者风险TdP风险的评估尤为重要。结论重视非心内科潜在QT间期延长患者的QT间期延长风险评估,刻不容缓。

  • 标签: QT间期延长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