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90年,Day等首先提出QT离散(QTd)的概念,他们将心电图12导联中最长与最短QT问期之差定义为QTd,并认为这是反映心肌区域性复极差异的定量指标,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危险性的意义。

  • 标签: QT离散度 恶性心律失常 12导联 定量指标 QTD 心电图
  • 简介:QT间期代表心室肌除极与复极过程的心电位变化,是心肌电生理、心脏几何学、躯体学、组织阻抗和生物信息各方面相互联系的综合反应。该值在各个导联上存有差异。1985年Campbell等发现这些差异的规律性,并提出了QT离散(QTdispersion,QTd)这个概念。1990年Day等进一步证实了QTd这个概念,认为它代表了心室肌区域性复极化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且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随着QTd在临床各领域的广泛研究,其临床价值备受人们的关注。通常正常人生理性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所造成的QTd很小,而在病理状态下,QTd就会明显增大。本文现就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 标签: 其临床应用 QT离散度 心室肌除极 临床价值 心肌电生理 心脏几何学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成人QT间期离散正常值。方法246例健康成人按年龄分为21岁~40岁、41岁~60岁和≥61岁3个组,记录体表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R—R间期,QTmax、QTmin、QTd、QTc、QTcd,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及性别的数据测量结果。结果(1)246例健康成人QTd为(34.07±12.41)ms,范围10ms~68ms:(2)21岁~40岁、41岁~60岁和≥61岁组QTd分别为(31.55±10.56)ms、(34.06±11.54)ms和(37.45±12.68)ms,随年龄增加QTd逐渐增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3)同一年龄组女性QTd小于男性(p<0.05)。结论健康成人QTd范围10ms~68ms:注重心电图描记质量、统一测量方法,可保障QTd测量良好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 标签: 健康成人 QT间期离散度 同步12导联心电图 健康体检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QTd)及校正QT离散(QTcd)的影响。方法选择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且成功地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14例为治疗组,并根据血管病变支数分为三个亚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临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行PCI治疗40例为对照组。各组于术前及术后4h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分别计算QTd及QTcd。结果PCI术后4h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QTd及QTcd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术前与术后4h相比,QTd及QTcd均有明显减小(均P<0.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之间QTd及QT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及QTcd明显改善。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校正QTd
  • 简介:左室肥厚(LVH)是一项独立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伴LVH的高血压(EH)患者,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现对68例EH伴LVH者的QTd变化特点、彩色二维超声心动图多普勒心脏的检查及舒张功能损伤程度进行同步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高血压 左室肥厚 心电图 QT离散度 超声心动图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法舒地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电图QT离散(QTd)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我院心内科接受常规治疗联合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择同期仅接受常规治疗的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QTd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QTd为(69.5±9.7),QTdc为(64.1±8.4),治疗后QTd为(31.8±6.3),QTdc为(30.3±3.8),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QTd为(69.2±9.4),QTdc为(63.1±7.4),治疗后QTd为(52.2±8.1),QTdc为(48.5±7.1),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舒地尔可明显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电图QT离散,降低冠心病的危险性。

  • 标签: 冠心病 法舒地尔 心电图QT离散度
  • 简介:缺血性心脏病是成年人发生心性猝死、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左心衰竭等的主要病因,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对加强高急病人的监护和防治,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本文对58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QT离散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心电图QT离散度 心脏事件 心脏病患者 动态观察 缺血性心脏病 急性心肌梗塞
  • 简介:QT离散(QT_d)作为预测心脏突发事件及预后的指标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本文旨在探讨缺血总负荷与QT_d之间的内在联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心肌缺血组102例,男49例,女53例,均为1994~1998年住院及门诊病例。诊断符合1978年WHO缺血性心

  • 标签: 缺血总负荷 QT离散度 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 急性心肌梗塞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QTd)变化,并就体表心电图QTd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对100例诊断明确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10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测定体表同步12导联心电图QTd。结果冠心病组QTd、QTcd(校正的QT间期离散)较对照组明显增大,QTd、QTcd冠心病组分别为(65.47±15.67)ms、(71.89±14.07)ms;对照组分别为(36.82±15.41)ms、(40.78±17.69)ms,组间对比,P<0.0l。冠心病组QTd、QTcd≥65ms和<65ms者分别为56%、69%和44%、31%,对照组QTd、QTcd≥65ms和<65ms者分别为3%、4%和97%、96%,组间对比,P<0.0l。结论体表同步12导联心电图可以反映QTd变化,其测定方法简便、实用,正常人亦存在QTd,冠脉病变导致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QTd明显增大的原因之一,受电学和投影角度共同影响,QTd正常或异常多位于ECG胸前导联。

  • 标签: 冠心病 QT间期离散度 同步12导联心电图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的影响。方法将8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较组(38例),治疗组加用倍他乐克,对较组常规治疗,并作治疗前后的QTd测量及比较。结果QTd与心功能受损的程度呈正相关;CHF伴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大于不伴室性心律失常者(P<0.05);给予倍他乐克治疗后CHF患者QTd明显缩短(P<0.05)。结论CHF患者QTd明显增大,倍他乐克可使QTd缩小,对防治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电图QT离散度倍他乐克室性心律失常 猝死
  • 简介:本研究采用12导联同步体表ECG,比较口服氯氮平(是一种常用的强效抗精神病药)前后的QTd。1资料与方法选择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及电解质紊乱,无异常ECG证据,X线胸透及血脂、血糖检查正常。种族相同、年龄25~55(38±5)岁的病人171例,其中男106例,女65例。受检查者在检查床上静卧10min,统一使用HPM1772AECG机描记12导联同步体表ECG。病人单用氯氮平开始剂量25mg~50mg/d,逐渐递增,2W内加至治疗量(150mg~400mg/d),服药

  • 标签: 氯氮平 QT间期 离散度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QTd)明显增加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1].近年来研究表明,成功的溶栓治疗可降低AMI患者的QTd.我们对40例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QTd、JT离散(JTd)进行了观察,以探讨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d、JTd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 标签: 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JT离散度
  • 简介:目的测定健康儿童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离散(QTd)平均值.方法对585例≤14岁健康儿童,用日本光电ECG-9320心电图机采集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数据,以25mm/s的速度、10mm/my的灵敏和50mm/s的速度、20mm/rmv的灵敏记录两种不同的平均波形,由专人测量QTmax、QTmin,用Bazett公式校正QTcmax、QTcmin,计算QTd(QTmax减QTmin)及QTcd(QTcmax减QTcmin),进行微机数理统计.结果14岁以下儿童QTmax平均值为319.67±21.99ms,QTmin平均值为284.27±21.40ms,QTcmax平均值为416.86±22.48ms,QTcmin平均值为369.98±23.55ms,QTd为35.16±11.98ms,QTcd为46.91±15.82ms.在年龄组间与男女问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儿童QTd<50ms,QTcd<60ms,与年龄、心率及性别相关均不密切.

  • 标签: 儿童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QT离散度测定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讨论冠心病患者QT离散(QTd)改变情况,为预测冠心病病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猝死提供依据。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QT离散(QTd)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QTd大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大于无心律失常组.结论QT离散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心律失常 预测 临床应用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室性心动过速(VT)与QT离散(QTd)之间的关系.方法测量32例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VT者的QTd.结果32例VT组(A组)QTd(70.3±38.4)ms,对照组(B组)QTd(50.6±19.7)ms,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QTd的增大有助于对VT的预测.

  • 标签: VT 室性心动过速 QT离散度 DCG 对照组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及校正的QT离散的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根据其是否再通分为两组,分别观察溶栓治疗前后的QT离散及校正的QT离散,记录其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溶栓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通者29例,未通者19例。溶栓再通组于再通后24h内QT离散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未通组于溶栓治疗后7d方逐渐接近正常水平。溶栓治疗第3d末,再通组QT离散及校正的QT离散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825,2.719,P均〈0.01),未通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713,2.941,P自〈0.01)。心脏事件发生组QT离散及校正的QT离散均极显著高于未发生组(t=2.819,2.691,P均〈0.01)。结论QT离散与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复极电活动的不均一性有关;QT离散及校正的QT离散越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校正的QT离散度 心脏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活动平板试验前后的QT离散变化,研究运动引起的心肌缺血对QT离散的影响。方法分析40例冠心病患者与38例正常人平板运动试验前和运动高峰时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变化。结果运动前冠心病组QT离散为(46.84±10.19)ms,运动高峰为(60.16±10.45)ms(P<0.001);而正常人分别为(22.21±14.15)ms,(21.11±13.43)ms,(P>0.05),运动前、后两组相比P均<0.001。以运动中QT离散≥65ms判为异常,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86.6%,特异性87.9%,预测准确性87.3%。结论运动高峰时QT离散进一步增加有助于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程度,提示QT离散是平板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 标签: QT离散度 运动试验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QT离散(QTd)与年轻人中心型肥胖的关系。方法测量38例年轻人中心型肥胖者(A组)和34例年龄、性剐与之匹配的正常体重对照组(B组)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间期,通过计算机数字转换得出QTd、校正后的QTd(QTcd)。结果A组与B组比较A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增大(P〈0.05),为正常高值(高血压前期),QTd、QTcd显著增大(P〈0.05)。结论年轻人中心型肥胖者血压为正常高值、QTd、QTcd显著增大.可能与肥胖致心室肌肥厚及心肌脂肪浸润等引起的心肌除极和复极不均一性相关,而血压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

  • 标签: 心电图 QT离散度 中心型肥胖
  • 简介:目的:观察血塞通软胶囊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QT离散(QTd)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心绞痛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软胶囊,2次/d,每次2粒,观察心绞痛症状发作频率、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治疗前后心电图QTd变化。结果:治疗组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疼痛强度及持续时间、心电图QT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塞通胶囊佐治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明显,能减少心电图QTd,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 标签: 血塞通 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电图QT离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