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1

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临床分析

张杰郑冬芳史忠良

张杰郑冬芳史忠良

(安徽省当涂县86医院内二科安徽马鞍山243100)

【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临床分析予以探讨。方法:为我院所选的110例冠心病患者实施常规12导联心电图监测,每个导联连续测量5个Q-T间期,取其Q-Td值开展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冠心病组Q-Td明显增大,并且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Q-Td增大更为明显,并且随着患者Q-Td增大其死亡率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通过测量冠心病患者的Q-Td,能够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病变程度有一个间接的判断,这能够为临床上获取心室应激性恢复紊乱时的信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Q—T离散度;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1-0136-01

Q-T间期离散度主要指的是心电图各个导联Q-T间期的变异程度,变异的产生与心肌细胞除极之后复极不均匀存在明显的关联性,Q-Td的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存在密切的观来女性,所以说,临床上在开展与冠心病有关的研究时,会充分的考虑到Q-Td这一危险性指标。本文就主要对Q-Td测定对冠心病的意义予以探讨,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0例,其中男女患者分别为76例、22例,年龄处于50~85岁,死亡病例12例,死亡原因主要表现为泵衰竭、室颤,所有患者满足相关的诊断标准,但是心电图检查结果上显示存在缺血性ST-T改变,另外选择90例在我院开展健康体检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实施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在对12导联心电图进行记录时将其走纸速度控制在50mm/s1次,所有患者的Q-Td测量都是由同一个医师开展,所选取的心电图的12个导联能够对T波终末部予以清晰显示,具体的测量方法是从Q(R)波起始至T波回至TP基线点为Q-T间期,每个导联都是对5个Q-T间期实施连续监测,最终该导联的Q-T间期是通过其平均值得到,Q-Td是最长、最短Q-T的差值。

1.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体表心电图Q-T间期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患者生物信号处理、组织阻抗、躯体状态、心脏几何图形、心脏电生理等各方面复杂的相互关系,若是患者局部动作传导及电位时间变化及心肌当中不均一的异常达到一定的深度,就会导致出现Q-Td的变化[1]。另外一方面局部细胞外低钙、神经体液的作用、局部心肌缺血所导致的传导延迟、局部低温等都有可能会导致Q-Td发生变化。

在心肌发生缺血时,特别是在出现急性心衰或者是心肌梗死时,患者缺血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复极延迟,导致JT间期延长,但是非缺血区复极正常导致不同心肌细胞之间复极时间差异增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Q-Td增大,随着心肌易损期的演唱、复极的延迟,导致缺血周边产生大量的心肌细胞电源电流、折返,严重时会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有调查数据显示,随着患者梗死面积的增大,患者的泵功能就会明显变化,从而导致其Q-T离散度增大,导致患者死亡率进一步增大,其中心肌缺血是导致Q-Td增大的病理基础,而之所会出现心肌缺血,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冠脉狭窄,随着其病变的加重,患者的缺血现象就会越严重。在Higham[4]等的研究结果中指出,患者冠脉再通之后其Q-Td会明显下降,所以说,临床上可以通过Q-Td大小筛选出高危病例,并积极给予患者冠脉再通治疗,也可以在判断患者冠脉再通情况时,将Q-Td的变化情况作为参考依据,这对于患者早期死亡率及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都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钟传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Q-T离散度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4,1:11.

[2]汪庚辛等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与猝死的关系[J].中国循环杂志,2013,10:598.

[3]颜登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心电图Q-T离散度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287.

[4]Higham,Furniss,CampbellRWF.QTdispersionandcomponentsoftheQTintervalinischaemiaandinfarction[J].BrHeartJ.2010,73:32.

[5]张长威,孟辉,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的影响[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