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缝合用于会阴切口愈合不良2次缝合的效果观察。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16例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的产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缝合,每组各8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缝合技术,观察组采用缝合技术,观察缝合时间、会阴切口愈合情况。结果采用会缝合技术与对照组比较,缝合时间缩短,切口愈合快、炎性反应小、疼痛小,可减少阴道壁肉芽形成。结论会阴切口愈合不良使用缝合,方法简单,时间短、效果好、减轻产妇痛苦,值得在临床中使用。

  • 标签: 全层缝合 会阴切口 2次缝合 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8”字缝合会阴侧切口缝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足月妊娠分娩产妇1800例,对对照组(900例)进行传统缝合方法缝合,对观察组(900例)进行内“8”字缝合,对比观察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7.4min,切口全部愈合,切口局部线头反应、硬结6例,切口愈合不良占0.67%,其愈合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会阴侧切内“8”字缝合可以有效提高缝合质量,降低切口处不良状况,确保产妇早日康复。

  • 标签: 会阴切口 内&ldquo 8&rdquo 字全层缝合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瓷层厚度对氧化锆瓷修复体颜色的影响。方法应用CIE1976L*a*b﹡标准色度系统比较不同厚度的核瓷瓷片对氧化锆瓷修复体颜色的影响,根据不同瓷片厚度(0.6、0.8、1.0、1.2、1.4mm)将实验组分为5组,以使用VitadurAlpha瓷粉制作的无基底的层瓷片为对照组。结果随着瓷片厚度的增加,氧化锆瓷修复体颜色的L*值逐渐减小,而a*值、b﹡值逐渐增大,各个组间的数值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化锆作为基底与VitadurAlpha瓷粉联合制作修复体时,在磁层厚度为1.4mm时,可获得满意的再现选定颜色的效果。

  • 标签: 瓷层厚度 氧化锆全瓷修复体 颜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中阴道残端不同的缝合方法与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分析2010年05月—2012年07月在我院施行的98例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病例。其中阴道残端分别用腹腔镜下连续缝合或者经阴道连续包埋缝合。通过对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发热、阴道残端出血,阴道残端肉芽增生等情况观察,分析两种阴道残端缝合方法的优缺点。结果两种缝合方法在缝合时间、失血量、术后发热的发生率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阴道残端出血及肉芽增生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缝合方法可互为补充,但腹腔镜下连续缝合阴道残端更具优势。

  • 标签: 腹腔镜 全子宫切除 阴道残端 腹腔镜下连续缝合 经阴道缝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缝合法预防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2例穿孔性阑尾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缝合法,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常规缝合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孔性阑尾炎患者行阑尾切除手术过程中采用缝合法处理切口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应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穿孔性阑尾炎 阑尾切除术 切口感染 全层缝合法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改良皮内缝合法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强生3-0可吸收线行皮内缝合,在切口愈合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论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法具有切口美观,愈合良好,无丝线压痕,无需拆线,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

  • 标签: 关节置换 皮内缝合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连续锁边加褥式缝合在会阴缝合中的效果及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分娩的自然足月产妇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会阴缝合术,观察组使用连续锁边加褥式缝合术。记录缝合时间、伤口红肿、硬结等情况,并结合疼痛感和伤口愈合情况,评价2种缝合术的优劣。结果观察组缝合时间为10.2±1.9min,局部硬结例数1例,伤口红肿例数4例;无痛、轻微痛、中度痛和很痛例数分别有2、64、4和0例;伤后愈合甲级68例,乙级1例,丙级1例,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的会阴缝合术,连续锁边加褥式缝合术可以更好的缩短缝合时间,减少分娩产妇的疼痛感,利于产妇的伤后愈合。

  • 标签: 连续锁边 褥式缝合 会阴缝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使用新型缝合材料和技术应用,降低产妇会阴切口感染、裂开,减少病人的痛苦和住院时间。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759例施行会阴切开术的产妇,将新型可吸收外科缝线及皮内免拆线缝合技术应用于产科会阴切口缝合。结果切口甲级愈合率99.8%。结论引用新型可吸收外科缝线免拆线皮内连续缝合技术,为临床产科侧切伤口缝合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经济、实用的缝合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可吸收缝合线 皮内缝合技术 会阴侧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线缝合针应用于剖宫产术横切口皮内美容缝合的效果。方法300例剖宫产横切口采用2-0带线缝合针进行切口皮内连续美容缝合。结果用2-0带线缝合针进行皮内连续美容缝合,术后疼痛较轻微,无切口感染,瘢痕小呈线形,住院时间短。剖宫产横切口采用2-0带线缝合针进行皮内连续美容缝合是一种非常满意的缝合方法,受到广大患者欢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腹部切口 2-0带线缝合针 皮内美容缝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连续单层与连续套锁缝合剖宫产术子宫切口的效果。方法根据缝合方式将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的125例剖宫产妇分为单层组(62例)和套锁组(63例),分别接受连续单层缝合或连续套锁缝合子宫切口,分析两组的时间指标、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套锁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恶露时间均高于单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套锁组的切口假腔和月经不调的发生率分别为12.70%(8/63)和38.10%(24/63),均高于单层组的3.23%(2/62)和24.19%(1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率及月经复潮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单层缝合的操作简单,子宫切口愈合及复旧较好,可降低切口假腔和月经不调发生率,可在剖宫产切口缝合中进行推广。

  • 标签: 连续单层缝合 连续套锁缝合 剖宫产术 子宫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人发缝合面部皮肤创伤和常规线缝合的临床效果,总结人发缝合的特点及优势。方法应用不同的缝合线缝合面部皮肤创面,选择患者356例,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手术并缝合,术后随防一年,观察效果。结果人发缝合创口愈合时间短,炎症反应轻,形成瘢痕不明显。结论人发缝合面部皮肤创伤效果优于常规线缝合,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技术。

  • 标签: 人发缝合 面部皮肤创伤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0年我院产后出血经常规处理无效行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加子宫前后壁排式缝合治疗12例,无一例病人切除子宫,无并发症发生,具有操作简单、止血迅速、保留了生育功能等优点,适用于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改良 背带式缝合 排式缝合 产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侧切皮内连续缝合法与传统皮肤间断缝合法的效果对比。方法对180例经阴道分娩产妇,会阴切口用皮内连续缝合法;对150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会阴切口用传统皮肤间断逢合法,分别观察病人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两组缝合方法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在切口局部硬结、红肿情况,术后疼痛程度,切口愈合情况,术后住院天数,产妇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会阴侧切用皮内连续缝合法,产妇切口愈合情况优于传统皮肤间断逢合法。

  • 标签: 会阴侧切 皮内连续缝合法 传统皮肤间断逢合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清创缝合术手术配合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86例清创缝合手术的护理体会。结果本组1086例手术均成功,其中124例有合并伤患者接受了其他手术。结论完善的术前评估,全面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细致的病情观察和心理护理是手术配合的关键。

  • 标签: 清创缝合术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阑尾改良缝合法在阑尾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随机对阑尾炎患者的阑尾切口采取改良缝合,与同期传统分层缝合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改良缝合法(腹膜外单层缝合法)的病人,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传统分层缝合法组。结论阑尾切口改良缝合法具有缝合简单、省时,切口平整、创伤小、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 标签: 阑尾切口 改良缝合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会阴侧切缝合术及其体会。方法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对40例产妇会阴侧切伤口采用1.0薇乔可吸收肠线、2.0薇乔可吸收肠线行会阴伤口缝合术。结果本组40例产妇会阴侧切伤口愈合良好,效果满意。结论此缝合方法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有利于组织解剖位置的恢复,产妇痛苦小,不用拆线,伤口愈合良好。

  • 标签: 会阴侧切缝合术1.0薇乔可吸收肠线2.0薇乔可吸收肠线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讨孕早期(孕11-13+6周,CRL45-84mm)正常胎儿IT厚度的超声测量值及其随着孕周(顶臀径)增加的变化规律,孕早期检查胎儿IT厚度在早期筛查开放性脊柱裂和胎儿染色体异常方面的重要作用。方法在孕11-13+6周时孕妇常规接受超声检查来筛查染色体异常,通过胎儿的正中矢状切面来测量颈部透明层厚度和显示鼻骨,同时超声检查在该切面中的胎儿第四脑室前后径表现为可清晰显示的无回声区,即为颅内透明层,介于脑干和第四脑室脉络丛之间。将筛选出的符合研究标准的80例胎儿第四脑室的前后径(即IT厚度)测量值及其顶臀径测量值作为研究数据,经统计分析后研究其随着孕周增加的变化规律,所有数据图像均电子存档。结果孕11-13+6周时,超声检查正常胎儿的正中矢状切面上第四脑室均可正常显示,并且其平均前后径随着顶臀径的增加而从顶臀径45mm时1.0mm增加到顶臀径84mm时2.0mm,胎儿IT测量值随孕周增长而呈线性增加(r=0.736,P<0.01)。讨论孕早期(孕11-13+6周,CRL45-84mm)通过超声检查胎儿正中矢状切面不仅可以测量出颈项透明层厚度来早期筛查胎儿异常,还可以清晰显示鼻骨,腭,下颌骨,丘脑,中脑,脑干,延髓,第四脑室,而且可以测量出胎儿IT厚度及顶臀径。IT变小或消失不仅是孕早期筛查染色体缺陷的观察指标,更是孕早期开放性脊柱裂有价值的观察指标。

  • 标签: 超声检查 颅内透明层 孕早期筛查 胎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缝合法在切口缝合中的应用及其改善术后疲痕外观的作用。方法80例手术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缝合法或新的缝合方法缝合切口,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和0。结论传统的切口缝合方式不能避免切口皮肤区“蜈蚣样”痕迹,改良缝合法能减少切口部分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利于改善术后疤痕外观。

  • 标签: 切口缝合改良缝合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可吸收聚丙烯缝线连续皮内缝合术在会阴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0例住院分娩的产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前者用传统丝线间断缝合法,后者用不可吸收聚丙烯缝线连续皮内缝合法;结果实验组的疼痛低于对照组,而伤口愈合程度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讨论在会阴缝合中运用不可吸收扣线连续皮内缝合术,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及运用。

  • 标签: 不可吸收聚丙烯缝线 连续皮内缝合术 会阴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