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足里穴位注射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8年6—9月选取入住我院肿瘤血液科的180例乳腺癌化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90例。对照组使用托烷司琼治疗,观察组为足里穴位注射VB6,对比两组患者的疲劳程度和恶心、呕吐显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疲劳程度低于对照组,恶心与呕吐显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里穴位注射VB6乳腺癌化疗患者,效果显著,可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 标签: 足三里 穴位注射 乳腺癌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甘油酯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32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体检正常者320例作为对照组,均检测其甘油酯和hsCRP(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TG(2.5±0.6)mmol/L、hsCRP(4.9±0.8)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透析组TG(1.7±0.6)mmol/L、hsCRP(3.1±0.5)mg/L均显著低于非透析组,(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甘油酯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正常水平,且透析治疗后患者甘油酯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会出现明显下降。

  • 标签: 甘油三酯 超敏C反应蛋白 慢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积累经验。方法选取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患者共104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确保后期临床合理用药。结果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104(69.23%)。分布情况每日用药剂量超过400mg,38/72(52.78%),60岁以上30/72(41.67%),女性31/72(43.06%),静脉给药47/72(65.28%),此外,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在神经系统,具体表现失眠、烦躁不安、神经异常、抽搐等。其他系统,如皮肤(红肿、过敏反应、瘙痒)、消化系统(腹胀、腹泻、呕吐、食欲不振)、泌尿系统(血尿、尿频、结晶尿)、呼吸系统(咳嗽、呼吸异常、发热)也有存在。结论左氧氟沙星应用期间,性别、高龄、给药方式及给药剂量均可引发不良反应,提醒临床医师要加强注意,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合理用药。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BC及PCT、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儿童细菌和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内接收的92例感染性疾病患儿,依据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组47例,非细菌感染组45例。所选患儿均行WBC、PCT、hs-CRP检测。对比WBC、PCT、hs-CRP检测水平以及阳性检出率情况。结果细菌感染组患儿WBC、PCT、hs-CRP水平较非细菌感染组患儿高,且细菌感染组患儿WBC、PCT、hs-CRP阳性检出率较非细菌感染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WBC、PCT、hs-CRP可作为检测儿童细菌和非细菌感染中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依据,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 标签: WBC PCT C反应蛋白 细菌感染 非细菌感染 感染性疾病
  • 简介:摘要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剂量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为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可针对临床使用药物的特点,采取适当预防手段,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及程度。本文就我院发生的3例利福平不良反应病例进行报道分析,希望能对利福平的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利福平 药物不良反应 肺结核 异烟肼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禁食疗法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案。方法统计2009年2月—2017年4月期间入住我科行禁食疗法的178例病案,对其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结果8年时间内我科收治禁食疗法患者共178例,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在本次分析中其不良反应主要以饥饿感、疲劳感、乏力感最为多见,极少出现低血糖反应。结论禁食疗法在中国的运用及改良经代探索实践,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依从性提高,疗效显著。

  • 标签: 禁食疗法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种流感疫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8在我院接受流感疫苗接种的3000例学生,记录其在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对出现不良反应的学生进行为期天的随访调查,若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及时进行治疗。结果学生中发生不良反应共34例,占总接种例数的1.13%,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乏力等症状。其中2例出现发热情况,体温高于38摄氏度。结论在3000例接种人数例,出现不良反应约占1.13%,不良反应情况较少,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流感疫苗安全性较高,可进行普遍接种预防流感。

  • 标签: 流感疫苗 接种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生物生化药品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保障。方法对2018年菏泽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到的57例生物生化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破伤风抗毒素居首位,占12.28%;其次为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微载体),占8.77%。不良反应以全身整体疾病最为常见,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疾病。结论应合理使用生物生化药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生物生化药品 安全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7年我院上报的221例精神药物所致ADR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21例患者中,原患疾病以精神分裂症为主(136例,61.54%);抗精神分裂症药用药例数为196例,占比最高(88.69%),氟哌啶醇、利培酮等引起的ADR较常见;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神经系统最多(71例,32.18%),主要临床表现为椎体外系反应。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品种多,用药情况复杂,大多数精神药物会产生ADR且引起的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多,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用药管理及ADR的监测,合理使用精神药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精神药物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17年-2018年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以2017年-2018年我院119份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19份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中性别、年龄分布情况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部位及表现情况、不同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布及不同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19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发生群体中以老年人比率最高,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对皮肤及其附件带来了损害,导致不良反应的药品以头孢菌素比率最大,给药途径上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的不良反应最多。结论针对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减少其不良反应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特点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碘克沙醇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促进其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某甲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患者使用碘克沙醇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资料,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结果共收集到11例碘克沙醇不良反应报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各为3例(27.27%),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各为1例(9.09%),全身性损害中1例为严重不良反应,11例不良反应在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或好转。结论碘克沙醇所致不良反应大多数较轻微,但仍有中、重度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医务人员需重视,做好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准备。

  • 标签: 碘克沙醇 不良反应 监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患者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进行解热镇痛治疗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NSAIDs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的年龄及性别分布、类型分布、药品分布。结果50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131例,发生率为26.2%;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段以26~60岁人群最高,其次为≥61岁,≤10岁、11~25岁发生率较少;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反应(恶心、腹痛、轻微出血)发生率最高,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皮肤变态反应及皮疹、心律失常、肝肾功能损伤等发生率较低;药物分布中,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接着依次为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阿司匹林、布洛芬。结论NSAIDs在临床应用广泛,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警惕26~60岁年龄段人群用药,尽量减少乙酰氨基酚的使用,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 标签: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注射用头孢硫脒近年来的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2015-2018年4月收录的注射用头孢硫脒致ADR相关文献,从ADR发生的人群分布、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搜集到符合条件的文献45篇,ADR可累及皮肤及其附件、肝胆系统、神经系统、肠胃系统和全身。结论注射用头孢硫脒可致严重ADR发生,应加强用药过程监测,做好必要的临床预防准备工作和药品预防警戒工作。

  • 标签: 注射用头孢硫脒 不良反应 文献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替普酶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作出总结与分析。方法将“阿替普酶”“不良反应”作为检索词,对2001年—2018年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结果阿替普酶所致ADR中,男性占64.29%,女性占35.71%;年龄最小的48岁,年龄最大的77岁;ADR出现最快的2min,最迟者为第2d;大多数ADR均为1d内发生,为速发型;主要临床症状为畏冷寒战高热、口舌部血管源性水肿、过敏并发外周血肿、颅内出血、休克、上肢软组织内出血、多脏器功能损伤、肾动脉栓塞等,涉及各个系统器官。结论在临床应用阿替普酶时应严密监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针对症状做出相应治疗,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阿替普酶 不良反应 用药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8年全年某地区医疗急救中心紧急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找出影响因素,有效制定策略,提高应急能力。方法通过收集2018年全年某地区医疗急救中心存档收集的紧急急救反应数据,包括响铃时间、受理开始时间、受理结束时间、派车时间、收到指令时间、驶向现场时间、到达现场时间以及事件发生月份、季节、产生的急救公里数、所属分站地区、驾驶员在岗年份等资料。结果2018年全年某地区医疗急救中心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为13.65±8.21分钟,与该地区院前急救“十三五规划”急救反应时间指标平均到达12分钟有一定差距,影响因素包括了2分钟出车时间、所属分站区域位置、季节性气候因素、驾驶员职业倦怠感等。结论急救反应时间关乎患者生命安全,针对影响急救反应时间的因素,必须制定有效策略,提高人员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强化业务能力,从而提高急救质量。

  • 标签: 院前急救 反应时间
  • 简介:摘要慢性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是一个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标志物,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多种肿瘤的复发以及预后关系密切,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或联合其它指标测定可为预测肿瘤复发、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C-反应蛋白 肿瘤复发 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及原因。方法对茂名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采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的168例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类型以及涉及器官、系统。结果本次研究中168例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21%,主要为全身性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系统。结论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在实际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药物配比,用药前需要对患者既往用药史以及用药禁忌情况进行了解,加强对患者用药后的观察,尤其加强对首次用药患者的观察,降低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升用药安全性。

  • 标签: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不良反应 全身性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肿瘤患者在应用抗肿瘤药物后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以本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26例肿瘤患者为对象。观察患者在使用抗肿瘤药物之后的临床不良反应,统计不良反应类型,归纳不良反应的年龄层次。结果针对患者使用不同类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调节激素平衡类药物组的发生比例最高达96.15%,其次为细胞毒性类药物组85.71%,最后为调节生物反应类药物组69.23%。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不同年龄分组来看,壮年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76.92%,青年组其次为85.71%,中老年组的发生率最高达92.4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肿瘤患者选择抗肿瘤药物,需要重点关注青年和中老年患者群体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更换药物,将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合理范围。

  • 标签: 肿瘤患者 抗肿瘤药物 不良反应 发生率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院近四年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药品安全监管与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该院近四年来7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分析评价。结果709例ADR报告中,男女发生比例为0.97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60岁;以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液及抗微生物药为主,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ADR发生率最高,占73.8%;ADR累及的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占51.5%。结论应重视合理用药,谨慎使用静脉给药,加强ADR监测,及时上报ADR数据,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深度对于老年肠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肠癌手术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实行浅度麻醉治疗,观察组实行深度麻醉,对比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进行麻醉后72h,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及其去甲肾上腺素显著高于麻醉前,且对照组的纤维蛋白原和去甲肾上腺素指标显著高于观察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深度麻醉治疗,能有效快速消除老年肠癌手术患者的疼痛,显著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水平,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不同麻醉深度 老年肠癌手术患者 应激反应 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