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组织型酶原激活剂(t-PA)是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蛋白酶。它激活酶原成为酶,这依赖于纤维蛋白,它不能单独激活循环血流中的酶原。由于其对纤维蛋白有很高的亲和力,故血栓形成时,它能特异地和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酶也通过其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形成三元复合。这样的机理决定了t-PA可选择性地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而对血流中的纤维蛋白原、凝固因子等没有破坏作用。但由于t-PA在体内的半衰期甚短(约5分钟),且在血浆中已被酶原激活抑制抑制,故临床上栓时需大剂量连续用药,不仅费用昂贵而且有引起系统性系统出血的危险。因此设计半衰期延长,且亲和力不变甚至提高的t-

  • 标签: 酶原激活剂 突变体 组织型 纤维蛋白原 纤溶系统 纤溶酶原
  • 简介:洋地黄中毒在临床工作中仍可遇见,其心脏毒性作用包括冲动形成和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但引起心房颤少见。我们最近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病例摘要:患者女性,37岁,入院前10小时服地弋辛100片。确诊风心病,二尖瓣狭窄13年,近8年反复出现心功能不全,既往为持续窦性心律,无任何心律失常记录,此次服用大量地戈辛后反复晕厥5次。入院后地戈辛放免浓度为6μg/ml,心电图示房颤心律,高Ⅱ°房室房室传导阻滞,血电解质、肾功正常。据此诊断:洋地黄中毒。入院后安置心

  • 标签: 洋地黄中毒 心房纤颤 Ⅱ°房室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 地戈辛 二尖瓣狭窄
  • 简介:氧氟沙星(氟嗪酸,Ofloxacin)系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一、体外抗菌活性测定:使用60株试验菌,测定了MIC值(最低抑菌脓度)。实验结果表明:氧氟沙星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MIC=0.05μg/ml,克雷伯氏菌MIC=0.2μg/ml,阴沟杆菌MIC=0.1—0.78μg/ml等的活性相当于或略好于甲氟沙星,

  • 标签: 抗菌活性 氧氟沙星 阴沟杆菌 氟嗪酸 克雷伯氏菌 肺炎链球菌
  • 简介:本文研究国产甲氟哌酸和进口甲氟哌酸、氟哌酸、氟啶酸、环丙氟哌酸、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头孢三嗪对681株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国产甲氟哌酸和进口产品的抗菌活性基本相同。甲氟哌酸为一广谱抗菌剂,尤其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力

  • 标签: 甲氟哌酸 体外抗菌活性 环丙氟哌酸 肠杆菌科细菌 试验结果 抗菌活力
  • 简介:多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是引起β-内酰胺抗生素失活的主要原因。克服这种作用的手段有两个:(1)使用对β-内酰胺酶氢解作用稳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2)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具有使β-内酰胺酶失活的酶抑制剂联合用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已成功应用于临床。自从Woodward报道了青霉烯核的化学和生物特性以来,

  • 标签: Β-内酰胺酶 酶抑制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舒巴坦 联合用药 临床
  • 简介:肾芩浸膏是以肾茶为君药组方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泌尿道感染。本实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用多点接种仪将过夜培养的细菌悬液接种于含不同浓度药物的M-H琼脂固体培养基上,每点含菌量约为105CFU,细菌均为1998-1999年成渝两地收集的临床分离致病菌,共计37株,标准质控菌株3株,测定了该药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显示肾芩浸膏对所试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均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所试金葡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阴沟杆菌、大肠杆

  • 标签: 体外抗菌活性 体内外 泌尿道感染 浸膏 琼脂二倍稀释法 临床分离致病菌
  • 简介:洛美沙星是由日本北陆公司于1985年开始研制的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于1990年研制成功,本文测定了国产洛美沙星对临床分离的966株需氧菌与93株厌氧菌的抗菌作用,并与进口品及8种有关抗菌药物进行比较。对非产酶金葡菌和产酶组对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的MIC50为0.5~1ms/L时β—溶血性链球菌的MIC50为2mg/L;对肠杆菌科细菌的MIC50除雷极氏杆菌为64mg

  • 标签: 洛美沙星 体外抗菌活性 肠杆菌科细菌 需氧菌 甲氧西林 溶血性链球菌
  • 简介:本文对四种通草多糖药理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它们的来源分别是五加科的通脱木Tetrapanaxpapyriferus(Hook)k.koch、旌节花科的喜马山旌节花Stachyrushimalaicushook.f.etThoms、蔷薇科的棣棠花Kerriajaponica(1.)DC以及虎耳草科的云南绣球HydrangeayunnanasisRehd的茎髓中提取出来的总多糖活性部位。多糖分别为通脱木多糖

  • 标签: 药理活性 成都中医药大学 总多糖 通草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抗体生成
  • 简介:目的:研究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与市售清开灵注射液作比较,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浓缩液对临床分离的47株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憾),观察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体外抗菌活性。结果:对金葡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与市售清开灵注射液均显示出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体外抗菌活性强于市售清开灵注射液。按药液稀释度计算,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浓缩液对金葡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和MBC分别为市售清开灵注射液的1/4-1/2。结论: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且略优于市售清开灵注射液。

  • 标签: 注射用清开灵冻干粉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 简介: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时天津市新近临床分离的414株细菌进行甲氟哌酸(Pfx)和氟哌酸(Nfx)体外抗菌活性研究,并总结了18例感染耐Pfx和Nfx细菌的患者经Pfx治疗的床临疗效。结果显示Pfx对绝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有良好抗菌活性,抑菌率>90%,MIC50为0.125~1mg/L,MIC50为0.25—2mg/L,对绿脓杆菌有中度抗菌活性,抑菌率85%,MIC50/MIC90为2/8mg/L,对G+球菌活性较G-杆菌差,MS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抑

  • 标签: 体外抗菌活性 甲氟哌酸 肠杆菌科细菌 不动杆菌 凝固酶 耐药病例
  • 简介:本文应用单细胞细胞毒试验及形态学观察,研究PAA对人外周血NK细胞活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与靶细胞在体外结合迅速,15分钟,2及4小时无明显差异。食道癌患者PBL与靶细胞结合迟缓,各时间点的结合率(B%)明显低于正常人。食道癌患者PBL的杀伤率(K%)明显低于正常人。经PAA预处理后能增强食道癌患者PBL明显低下的B%和K%,也可增强正常人PBL的K%,但对正常人PBL

  • 标签: 活性作用 多抗甲素 NK细胞活性 食道癌患者 靶细胞 人外周血
  • 简介:目的:以Doucet介绍的方法为基础,改良了测定大鼠肾脏近端小管Na^+-K^+-ATPase活性的方法。方法:首先,利用自制的玻璃分针能准确而迅速的分离获取近端小管;其次,使用传导性能较好和易于折叠的锡箔纸代替了铝片,简化了孵育和测定过程。结果:改良方法与Doucet建立的经典方法比较,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小管长度确定平均耗时和转移合^32P的孵育液平均耗时明显降低。结论:本文介绍的测定大鼠肾脏近端小管Na^+-K^+-ATPase活性的改良方法,减少操作步骤,缩短了操作时间和暴露在放射性环境中的时间;简化并改进了操作条件,降低了实验要求和成本。

  • 标签: 近球小管 钠泵 活性测定 改良方法 大鼠
  • 简介: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至少记录到一次惊厥性发作的117例癫癎患儿的脑电图资料,我们观察到其中7例存在着癫癎发作后全面性脑电抑制(postictalgeneralizedelectroencephalographysuppression,PGES),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接受AEEG监测的癫癎患儿117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52例,年龄9个月~11岁。

  • 标签: 儿童 癫癎发作后全面性脑电抑制 PGES 动态脑电图
  • 简介:IMB—86001系我所合成室新研制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我们对合成样品进行了体外抗菌活性研究。本文报道了IMB—86001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其它喹诺酮类药物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IMB—86001是一个广谱强效喹诺酮类抗菌药,其对革兰氏阳性(G~+)及阴性(G~-)菌均有胶强的抗菌活性,对G~-菌的抗菌作用更强,如对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

  • 标签: 体外抗菌活性 IMB-86001 喹诺酮类药物 合成样品 抗菌药物 抗菌剂
  • 简介:目的:探讨半胱氨酶-3(Caspase-3)在二乙酰二脱水卫矛醇(diacetyldianhydrogalactitol,DADAG)诱导小鼠白血病L1210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MTT法观察DADAG对L121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凋亡;Caspase-3试剂盒测定细胞内Caspase-3的酶活性。结果:DADAG对L1210细胞有较强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24.6mg/L;DADAG可诱导L1210细胞发生凋亡及时间依赖性地升高Caspase-3酶活性。结论:Caspase-3在DADAG诱导的细胞凋亡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二乙酰二脱水卫矛醇 L1210细胞 凋亡 半胱氨酶-3 CASPASE-3活性 Caspase-3酶活性
  • 简介:目的:了解耐喹诺酮类肺炎克雷伯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CCCP对喹诺酮类药物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从99株肺炎克雷伯杆菌临床分离株中选取对环丙沙星耐药(MIC≥4μg/ml)菌株14株.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测CCCP对喹诺酮类药物MIC的影响.结果:1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对5种喹诺酮类药物无一株敏感,且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耐药.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氯霉素、庆大霉素、氨曲南、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亚胺培南未发现有耐药株.喹诺酮类药物与CCCP合用后,在部分菌中的MIC中出现了明显的降低.结论:耐喹诺酮类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喹诺酮类呈交叉耐药,且呈较高水平耐药;CCCP可以明显提高部分喹诺酮类药物对肺炎克雷伯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亚胺培南、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和阿米卡星对耐喹诺酮肺炎克雷伯杆菌仍有一定作用.

  • 标签: 喹诺酮类 肺炎克雷伯杆菌 抗菌活性 C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