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病毒性亚急性海绵状脑病是少见病,国外报导较多,我国自80年代初报告第一例至今为止,文献报导尚不足30例,但对脑电图的连续观察国内尚无专文报导,作者在96—97年在日本川崎医科大学研修期间曾遇到本病一例,并做了脑电图连续观察,其

  • 标签: 病毒性 动态脑电图 海绵状 亚急性 脑病 周期性
  • 简介:一、动态脑电图的发展与应用前景脑电Hoher是英国Oxford在1978年首家推出的四导24h动态脑电分析仪产品;1983年推出8导Medilon9000型产品;1989年又率先推出全电脑化8/16导24h动态脑电记录分析仪Medilog9200型。20世纪90年代我国也相继推出8/16导动态脑电图(AEEG)、视频脑电图(VideoEEG),各取长补短,使该项技术更加完善。

  • 标签: 动态脑电图 Hoher 视频脑电图 脑电记录 分析仪 电脑化
  • 简介:目的:评价运动员动态心电图中特殊事件的意义.方法:为30名身体健康无自觉症状的运动员作动态心电图检查.然后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T抬高18人,ST下移4人,室性早搏(VE)9人,室速(VT)1人,室上性早搏(SVE)12人,室上速(SVT)2人,Ⅰ°房室传导阻滞(Ⅰ°AVB)1人,Ⅱ°房室传导阻滞(Ⅱ°AVB)4人.结论:动态心电图中特殊事件的临床意义与事件出现的时间、频度有关.

  • 标签: 观察 运动员 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 简介:一、颅脑损伤的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变化外力对头颅的直接打击可使脑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直接损害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继发性损害,脑电活动能敏感地反映这些损害所引起的脑功能变化。颅脑损伤后的脑电变化与外力作用的方式与方向,受力的部位,损伤的程度以及脑外伤后继发性反应的程度与持续时间有密切的关系。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脑外伤后的脑电图改变,需深入一点地复习和熟悉一下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致伤原理及其临床变化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脑震荡 脑干损伤 神经电生理 脑外伤 脑电图异常
  • 简介:α波是指8~13Hz范围内的电活动,又称基本波;α节律是指重复而有节律性地出现的8~13Hz的波活动,又称基本节律。α波和节律波幅的范围为50~100μV。α波以枕区为主,亦可见于顶、颞后区,其数量因人而异,其指数可多达90%以上,或少至10%以下。

  • 标签: 临床意义 Α节律 节律性 脑震荡 血管性头痛 脑动脉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在晕厥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十六导联动态脑电图分析仪连续监测24小时的脑电活动。结果:242例晕厥发作患者中AEEG结果示:28例为正常脑电图,95例为轻度异常脑电图,97例为中度异常脑电图,22例为重度异常脑电图,中、重度异常脑电图的异常率为49.2%。而REEG结果示:191例为正常脑电图,38例为轻度异常脑电图,13例为轻-中度异常脑电图,有异常表现者51例,异常率为21.1%。结论:AEEG较REEG在对脑源性晕厥患者的中有明显的优势,对临床诊疗有很大的价值。

  • 标签: 晕厥 动态脑电图(AEEG) 常规脑电图(REEG)
  • 简介:目的:探讨睡眠期动态脑电图(AEEG)在癫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利用AEEG对836例癫痫患者自然睡眠期脑电波变化进行监测、分析.结果:正常106例(12.7%),非特异性异常61例(7.3%),痫样波发放669例(80.0%),总异常730例(87.3%).痫样波出现于清醒期84例(12.5%),睡眠期408例(61.0%).睡眠期明显高于清醒期P<0.01.而睡眠期(NREMⅠ~Ⅱ期)占多数473/585例(80.7%).结论:癫痫和睡眠密切相关,通过自然和药物诱发睡眠,有助于提高癫痫脑电图阳性率,尤其是自然睡眠AEEG对癫痫的定位诊断和分类更具有重要意义.对临床诊断困难的非典型发作及各种不常见类型癫痫的作用更加突出,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标签: 癫痫 自然睡眠 动态脑电图 AEEG 临床应用价值 清醒期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和CT、MRI对颞叶癫痫的诊断作用.方法:分析用MB8000型AEEG仪监测到的颞叶痫样发放者35例的异常脑电图.结果:AEEG常规描记痫样发放3例,AEEG间歇期13例,临床发作期19例.结论:AEEG结合CT、MRI检查对颞叶癫痫的诊断,定位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诊断 颞叶癫痫 动态脑电图 CT MRI AEEG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晕厥患者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18例以晕厥为主诉的门诊及住院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118例晕厥患者中动态心电图异常者91例(58.5%),检查过程中无一例发生晕厥,69例有黑矇症状者,对应时间段动态心电图捕捉到严重心律失常。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与晕厥有关的心律失常,但检查阴性不能完全排除心源性晕厥,对临床怀疑心源性晕厥的患者应反复行动态心电图检查。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晕厥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晕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12导联Hoher)连续监测16例疑为心源性晕厥患者24小时内的活动,记录晕厥发作情况。结果:16例患者晕厥发作15例,其中8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房颤伴预激综合症,2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心室停搏,心电图长R—R间期〉3S共46次,其中有18次晕厥发作。而房室传导阻滞〈3S有300次,对应时无晕厥发作。结论:24小时Holter对心源性晕厥病因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 晕厥 心源性晕厥
  • 简介:目的:观察脑血管病发病后不同时期脑电图(EEG)动脉改变,方法:对400例脑血管病病人的在发病后3天内,3天-一周、3周以上进行连续EEG检查。结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箅和脑梗塞发病后3天内EEG改变最明显。异常EEG分别是94.8%、83.35%和64%,随着病程延长,3周后EEG各项发迹均逐渐减轻,异常EEG分别是38%、13%和30%,结论:脑血管病EEG的动态改变与脑血管病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是一致的。

  • 标签: 脑血管病 脑电图 病理学 预后
  • 简介:作者用DOCTOR-852程序在APPLE-Ⅱ微机上对33例冠心病人进行高频心电图检查,以52例健康人作对照,分析其切迹、频谱及功率谱变化,结果如下:1.最高频率分布:冠心病组:频率范围31.24-113.27HZ,≥60HZ24例(72.7%),≥100HZ7例(21.2%),最高频率均值52.76HZ。对照组:频率范围0-10936HZ,HZ,60HZ14例(26.9%),≥100HZ1例(1.9%),最高频率均值40.22HZ。

  • 标签: 高频心电图检查 冠心病人 频率范围 功率谱 频率分布 切迹
  • 简介:目的:研究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s,FS)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就诊的172例上呼吸道感染致热性惊厥患儿为惊厥组,同期10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肌酶谱变化。并将惊厥组分为四个亚组,单纯性热性惊厥(Simplefebrileseizures,SFS),抽搐时间〈5min的59例为甲组,5-15min的44例为乙组;复杂性热性惊厥(Complexfebrileseizures,CFS)患儿选取24小时抽搐〉2次以上,每次抽搐时间均〈5min的37例为丙组,至少有1次抽搐时间〉5min的32例为丁组。比较抽搐时间及抽搐次数对心肌酶谱的影响。结果:惊厥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yocardiumbrain,CK-MB)、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actatedehydrogenaseisozyme,LDH1)均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搐时间长、次数多的患儿心肌酶谱明显升高(P〈0.05)。结论:FS可有心肌损伤。患儿抽搐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心肌损伤越严重。治疗FS同时应注意保护心肌。

  • 标签: 热性惊厥 心肌酶谱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索睡眠剥夺对健康成人睡眠脑电图(PSG)的影响.方法:选择34名健康成人志愿者行睡眠剥夺36h,作睡眠剥夺前后的PSG整夜监测.结果:与睡眠剥夺前相比,健康成人PSG表现为睡眠潜伏期缩短(P<0.05),NREM中的第1阶段睡眠减少(P<0.05),第4阶段(S4)睡眠增多(P<0.01).结论:睡眠剥夺后再睡眠,健康成人通过其NREM睡眠阶段中S4的比例作为“补偿”.睡眠剥夺可影响健康成人的脑电生理活动.

  • 标签: 健康成人 睡眠剥夺 睡眠脑电图
  • 简介:目的:本文对恶性肿瘤病人心电图变化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本文共记录262例心电图,其中132例为恶性肿瘤组,130例为正常人组,观察和比较两组心电图异常改变的例数和总体异常发生率.结果:恶性肿瘤组在窦速、T波改变、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肢导联低电压、电轴偏移等心电图异常事件发生的例数为44例,异常率为33%,正常人组心电图异常事件发生的例数11例,异常率为8%.结论:恶性肿瘤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正常人组明显增高,并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 标签: 恶性肿瘤 心电图 临床分析 心脏病 肺心病
  • 简介:动态脑电地形图(ambulatorybrainelectricalactivitymapping.ABEAM)和视频脑电地形图(Video—BEAM)是由动态和视频脑电图的曲线图经过快速付立叶转换(FFT)变为动态和视频脑电形图。它们是脑电地形图的进一步发展,犹如脑电地形图一样,也是一种电生理学的成像诊断技术。它的诊断方法和对疾病的诊断要点与脑电地形图相同,其优点在于动态和视频脑电地形图可以长时间(数小时至24小时或更长时间)动态观察疾病的动态变化,能更好地观察病情、

  • 标签: 动态脑电地形图 视频脑电图 MAPPING BRAIN 诊断技术 电生理学
  • 简介:目的:研究动态脑电图在儿童癫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确诊为儿童癫癎的128例患儿进行动态脑电图(AEEG)检查。结果:AEEG的癎样放电率明显高于常规脑电图(REEG)。结论:动态脑电图在儿童癫癎中有重要诊断价值。

  • 标签: 动态脑电图 脑电图 儿童癫癎
  • 简介:一般来说,对癫痫(EP)患者的诊断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典型的EP临床发作;二是脑电图(EEG)有痫样放电。但儿童EEG的表现不同于成年人EEG且各个年龄组别的EEG表现亦各不相同,因此,对儿童的异常EEG的正确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对38例儿童EP的24小时动态EEG作一分析,以对儿童的异常EEG进行一个局限的、初步的探讨。

  • 标签: 动态脑电图分析 儿童 EEG表现 癫癎 临床发作 痫样放电
  • 简介:目的:观察血压异常与急性脑血管病(ACVD)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ABPM)观察40例ACVD患者和40名正常成人。其中脑梗塞22例,脑出血18例。结果:ABPM监测结果显示:40例ACVD患者ABPM异常者37例(92.5%),其中平均收缩压(MSBP),平均舒张压(MDBP)超过正常值者32例(80.0%),血压波动较大者19例(47.5%)(即每小时之间相差>20.0%),其中多数合并存在MSBP,MDBP升高;低血压状态5例(12.5%);血压正常3例(7.5%)。结论:血压异常包括高血压,低血压、血压波动等,与ACVD发病有密切关系。ABPM优于传统的随测血压,并指导临床用药和估计血压异常的预后。因此,ABPM对于研究血压异常在ACVD发病中的作用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脑梗塞 脑出血 监测 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期良性中央-颞区棘波灶性癫痫(EBCC)的临床发作形式,动态脑电图(AEEG)不同类型的改变,追踪临床、AEEG及预后情况。方法:对36例不同年龄、不同发作特点、不同发作类型进行清醒、自然睡眠或药物诱导睡眠AEEG描记。结果:本组36例临床发作表现多为部分型,AEEG特点;其中21例(58%)局限于一侧的中央-颞区,15例(42%)呈双侧基本以一侧为主的中央-颞区为起搏点播散到额顶呕,但仍以中央-颞区波幅最高。结论:本病6-10岁为多发年龄,AEEG浅睡期阳性率最高,并以中央-颞区为主的散发、阵发单个棘、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间断或连续为发作特点。另外药物治疗比末治疗预后要好。

  • 标签: 儿童良性癫痫 动态脑电图 临床 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