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生物钟基因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起着调控机体生命活动和近日节律运转的作用,它们及其编码的蛋白质产物构成的自主调控的转录和翻译负反馈环是生物钟运转的分子机制.哺乳动物根据昼夜时令的改变来调整日周期和年周期的行为和生理活动,这些活动是由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nucleus,SCN)和垂体结节部(parstuberalis,PT)来调节的.

  • 标签: 哺乳动物 生物钟基因 近日节律 SCN PT
  • 简介:目的:研究正常儿童优势眼视觉诱发电位特征。方法:对47名正常儿童进行全视野刺激多导视觉诱发电位研究。结果:优势眼视觉诱发电位以0z电极为代表,P100潜伏期较非优势眼缩短(P<0.01),而N75—P100峰峰值较非优势眼增大(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偏利现象,这种偏利现象可能与控制视神经髓鞘优先形成的某种遗传机制有关,或是中枢神经系统突触的局部构造、突触效能的差异。

  • 标签: 视觉诱发电位 优势眼
  • 简介:目的:探讨发作性癫痫的AEEG是否左侧大脑半球占优势,即左侧大脑半球较右侧半球更易发生局限性癫痫问题。方法:分析1790例连续性非选择性的病人AEEG。结果:在局限性149例痫样放电中,左侧半球痫样放电或双侧半球不对称痫样放电,左侧半球占优势者98例(64.4%)。明显高于右侧半球53例(35.6%),P<0.001。结论:本资料表明发作性癫痫的AEEG痫样放电存在左侧大脑半球占优势的问题,符合部分癫痫优先起源于左侧大脑半球的假说。

  • 标签: 左侧大脑 痫样放电 大脑优势半球 发作性癫痫 脑电图
  • 简介:近年来,有关肿瘤的免疫治疗,即恢复宿主肿瘤与防御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此中尤以建立肿瘤生物反应调节剂备受关注.淫羊藿苷(Icariin,ICA)是从小檗科草本植物淫羊藿中提取的一种黄酮苷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据认为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反应调节剂和诱导分化剂.现就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 标签: 作用研究进展 免疫调节抗肿瘤 抗肿瘤作用
  • 简介: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protein,BPI)存在于人或哺乳动物中性粒细胞(PMN)嗜天青颗粒中,是机体抵抗细菌侵袭的具有抗菌作用的多肽家族的重要一员.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内源性抗菌物质存在于从原核细胞、植物和昆虫到哺乳动物的整个进化过程中,但是哺乳动物的抗菌物质只有少数在体内实验中证实确实有效.正因为PMN抗菌多肽"军火库”的多数只在体外实验中具有杀菌作用,而在体内实验中无效,因此对某一单独成分的实际作用需要认真、全面的分析.BPI之所以在PMN抗菌多肽"军火库”中引人注目,就在于其选择性地对革兰阴性杆菌(Gram-negativebacteia,GNB)具有杀菌作用以及对GNB外膜上LPS的强大亲和力(Kd<5nM),故BPI有着"超级抗生素”之称.

  • 标签: 临床研究进展 基础临床研究 增加蛋白
  • 简介:随着精神科药物的研究近展,用于治疗精神障碍的药物愈来愈多.临床医生要在其中进行选择往往较为困难。作者根据最新文献报导。对近年来国内外治疗精神障碍药物的用药趋势,不良反应用药注意问题等作了如下综述。

  • 标签: 不良反应 精神治疗 抗抑郁药 药物应用 抑郁症 氟西汀
  • 简介:基因工程(geneengineering),又称DNA重组技术,他是把不同生物的基因或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组合拼接,通过病毒、质粒或嗜菌体等载体转入到宿主细胞内繁殖扩增,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内表达,产生所需的基因片断蛋白质产物.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整个生物医药领域的巨大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基因药物药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标签: 基因药物 药物药理学 药理学进展
  • 简介:SLP-2(Stomatinlikeprotein-2)是Stomatin基因超家族的一员,其蛋白分子定位功能目前还没有被完全的了解。近年来的研究发现,SLP-2蛋白分子可能定位于细胞线粒体中,并且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存在一定的联系。本文将对SLP-2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 标签: SLP-2 线粒体 肿瘤
  • 简介:纳洛酮(naloxone,NX)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对中枢神经系统3种(μ、κ、δ)吗啡受体均有拮抗作用,从而消除β内啡肽对抗体的不利影响。1963年开始用于临床,主要用于吗啡类镇痛药急性中毒,解救呼吸抑制及其它中枢抑制症状,并在镇痛药的理论研究中为一重要的工具药。近年来,NX的临床研究十分活跃,治疗报道日益增多,现综述如下。1NX的临床新用途

  • 标签: 纳洛酮 临床应用 葡萄糖注射液 急性中毒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谷胱甘肽
  • 简介:Ⅰ型糖尿病(IDDM)的病因主要是在遗传基因控制下与环境因素协调作用引起。其发病机理目前认为主要是由T淋巴细胞调节的免疫反应破坏胰腺胰岛β细胞而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反应于临床糖尿病呈现前数月、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就

  • 标签: Ⅰ型糖尿病 IDDM 病因发病学 等位基因 HLA一DR T淋巴细胞
  • 简介:多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是引起β-内酰胺抗生素失活的主要原因。克服这种作用的手段有两个:(1)使用对β-内酰胺酶氢解作用稳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2)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具有使β-内酰胺酶失活的酶抑制剂联合用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已成功应用于临床。自从Woodward报道了青霉烯核的化学和生物特性以来,

  • 标签: Β-内酰胺酶 酶抑制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舒巴坦 联合用药 临床
  • 简介:IL-12(interleukin-12)在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之间起重要的作用.IL-12的缺乏,可增高机体对病原菌的易感性;IL-12过度表达又会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因此对IL-12的表达进行调节有助于改善许多疾病的病理状态.

  • 标签: IL-12 表达调节 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 免疫调节
  • 简介:中药皂角刺的抗肿瘤作用近年来日益引起广泛关注,其作用机制呈现多层次、多部位和多靶点的特点,已被列为抗癌中草药之一。本文从其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皂角刺 抗肿瘤 作用机制
  • 简介:急性脑血管病(AcuteCerebrovascularDiseaseACVD)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烈性传染病的控制,在多数国家ACVD与心脏病、恶性肿瘤已成为三大致死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称,在统计的57个国家中,急性脑血管病列为前三位的就有40个国家。在这57个国家中ACVD的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1.3%,仅次于冠心病与癌症,随着年龄的增长,65岁以上ACVD发病率已超过1%,60岁以上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脑电地形图 危险因素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