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改良腘窝小切口与传统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35例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改良腘窝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7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腘窝后"S"型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随访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5±18)分钟,出血量为(50±20)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75±20)分钟,出血量为(100±50)mL,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4.4%,对照组优良率为82.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腘窝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等特点,与传统切口对比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临床上广泛开展。

  • 标签: 小切口 空心钉 后交叉韧带 附着点骨折
  • 简介:自上个世纪40年代Kuntscher发明应用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60余年来髓内钉方法已在长骨骨折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初的髓内钉设计主要依据钉与髓腔内壁的紧密接触(需髓)来维持稳定,仅对峡部区域骨折有较好作用,但自60年代后期因带锁方式的引入,使其具有控制旋转、维持长度、能早期关节锻炼或负重等优点[1],骨折稳定可不需靠钉与髓腔内壁的紧密接触来达到,适应征范围更趋扩大,同时也带来了髓与不髓的争论[1~10],至今无一致意见,使临床在治疗方式选择上无统一标准.

  • 标签: 髓内钉治疗 长骨骨折 不扩髓 股骨干骨折 骨折稳定 统一标准
  • 简介:手部第2-4掌骨骨折是手部骨折的常见伤,在治疗上根据骨折的部位、有无成角畸形或移位、内在稳定性、相关软组织损伤情况及患者功能要求有多种治疗方案。我科于2011年1月-2012年1月采用闭合穿针,髓内无头顶固定治疗第2-5掌骨骨折18例,简单方便,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标签: 掌骨骨折 固定治疗 改良 手部骨折 成角畸形 治疗方案
  • 简介: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备体外循环的湿备模式进行改良,以达到即满足临床需要,又节省医疗资源的预期。采用储血器、微栓滤器、接头和管道连接并预充排气的湿备模式,术中根据需要再连接氧合器。23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术中因血压偏低转为体外循环辅助下冠脉搭桥共7例,平均用时约2~3min。此种改良湿备模式能更好地满足冠状动脉搭桥术备体外循环的需要,并可节约大量医疗资源。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体外循环 心脏外科 手术并发症 膜式氧合器
  • 简介: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60~80%为轻度移位和无移位,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良好效果.但对不稳定的和难以复位的三、四部分骨折需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是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我院从99年至今应用改良三叶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移位骨折15例,获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改良三叶钢板 治疗 粉碎性肱骨外科颈骨折 疗效观察 肱骨近端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用改良动力髋钢板固定,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动力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35例。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2-24月,平均15.2个月,骨折均愈合,患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改良动力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方法疗效肯定,可预防术后主钉松动,骨折延迟愈合、髋内翻、股骨颈短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改良动力髋 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延期动力化
  • 简介:Outerbridge-Kashiwagi肱尺关节成形术[1,2](O-K关节成形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直,1985年由Kashiwagi设计,通过肘后入路创造性地将鹰嘴窝开窗贯通前后关节腔,清理、松解关节并解除鹰嘴及冠状突的骨赘阻挡,达到清除阻挡、减轻疼痛、增加活动度的目的.我院自1998年应用改良O-K关节成形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直9例,效果良好.

  • 标签: 改良O-K关节成形术 治疗 创伤后 肘关节僵直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骨折疗效分析。方法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我科应用3D打印结合改良的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骨折12例,其中平均年龄38.5岁,男性8例,女性4例,根据Tile分型:B1型4例,B2型4例,B3型1例,Cl型2例,C2型1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75min(50~125)min,平均出血量350mL(150~500)mL。术后根据Matta标准评分优10例,良2例,3月后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完全愈合,髋关节功能良好,无内固定损伤断裂,无大腿麻木等神经损伤症状,无腹股沟疝,下肢不等长,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3D打印辅助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骨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减少并发症等优点,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 标签: 3D打印 改良STOPPA入路 骨盆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采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患者36例,原发腰椎间隙感染16例,腰椎间盘术后感染20例,其中L:/,8例、L3/4。12例、L,16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缓解率(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手术时间93-106分钟,平均98.3分钟。手术出血量80~325mL,平均185.4mL。所有患者均达临床愈合,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术后腰背痛缓解率100%,VAS评分术前平均(8.7±0.5)分,术后6个月平均(1.3±0.3)分(t=-16.16,P〈0.001);6个月后患者的满意率为93.6%。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73.32±14.15)分,随访时为(12.18±7.44)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2,P〈0.001)。结论采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固定可靠、疗效确切,为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 标签: 腰椎 感染 经皮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1月~2015年8月收治25例(33侧)腕管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1例,按照顾玉东腕管综合征分型,II型21例29腕,Ⅲ型4例4腕。取腕部小切口,长约1.5cm~2.0cm切口,切断腕横韧带,松解正中神经,比较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波斯顿腕管问卷(症状/功能)评分,示指末节两点辨别觉和腕部正中神经肌电图潜伏期的变化,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手术平均时间(10±1.97)分钟。随访时间16~60个月,平均35个月,其中完全缓解23例(31腕),有2例(2腕)患者仍残留部分手指麻木症状,没有切口瘢痕痛的发生^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波斯顿问卷(症状/功能)评分,两点辨别觉和正中神经肌电图的潜伏期,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安全,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腕管综合征 小切口 正中神经 减压
  • 简介:目的观察对比后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标准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0月~~2008年10月进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7例资料。平均年龄74.5岁,小切口组45例,标准切口组42例。记录患者的身高、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应用助行器时间、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两组资料患者年龄、术前诊断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平均体重指数小切口组小于标准切口组。其余各项指标小切口组均优于标准切口组,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技术熟练的手术者,经后外侧小切口行THA治疗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比后外侧标准切口术后早期疗效优越。

  • 标签: 小切口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颈移位骨折 老年
  • 简介:目的观察带锁髓内钉小切口辅助复位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男28例,女7例,均静力交锁髓内钉固定,通过折端2~4cm的小切口,以手指或器械引导辅助复位。观察骨折复位程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肢体功能,术后并症等指标。结果未出现旋转畸形,有三例〈2cm的短缩,所有病例均取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5±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35分钟,无深部感染,所有患都均取得良好肢体功能,随访10~28个月。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参照Karlstr?m等标准,优32例,良1例,可2例,优良率94%。结论带锁髓内钉小切口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是一种行之有行的方法,小切口对骨折端生物学干扰小,它具有骨折愈合率高,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肢体功能好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股骨骨折 带锁髓内钉 有限切开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双入路法内窥镜下进行跖筋膜松解术的临床应用及临床效果分析。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我院骨科对经过保守治疗9个月以上仍无效的20例(22足)跖筋膜炎患者,在改良双入路内窥镜下进行跖筋膜松解术。在足底内侧建立两个通道,首先在跖筋膜下方进行清理、松解,切开跖筋膜内侧1/3-1/2,进入跖筋膜上方间隙进一步松解。12例存在跟骨骨刺给予切除骨刺,3例存在足底麻木者给予松解足底外侧神经及第一分支。分别对治疗前及治疗后6~9月进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评分(AOFAS-AH)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20例(22足)切口均甲级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经改良双入路内窥镜下跖筋膜松解术治疗后,随访6~9个月,20例(22足)患者AOFAS-HA评分明显增高,平均由46.8分升高到89.1分,VAS评分明显下降,平均由8.6分下降到1.2分,优良率达90%。结论改良双入路法内窥镜下进行跖筋膜松解术具有恢复快、安全有效等优势,是治疗顽固性跖筋膜炎的良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改良双入路法 跖筋膜松解术 关节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