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笔者1986年6月3日遇一患者来诊,自诉有一老中医用虻虫粉5克每日一次冲服治疗内痔出血已显效,要求笔者开此处方。笔者当时不解其意,开处方后嘱若有不良反应急来诊。此后随访一年果然再未出血。从此笔者每遇内痔出血不愿手术者均给内服虻虫粉,每日一次,用量3~12克,迄今治疗107例,效果满意。临床资料有大便滴血,肛门镜检齿线以上有肿块质软而诊断为淤血型内痔出血者107例,男性58例,女性49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16岁,病程最长35年,最短3月;服药时间最长36天,最短5天;最大剂量每日一次,每次12克,最小剂量,每次3克,用过最大剂量者87例。服药后停药1年以上的107例中未再出血者69例,较治疗前出血量次减少者15例,无效者23例,有效率78.5%。

  • 标签: 内痔出血 虻虫 齿线 再出血 服药时间 局部辨证
  • 简介:目的:为急性期脑出血的改善循环治疗及氙CT在脑出血后脑血流检测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发病24h内入院治疗的2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所有患者分别于发病后24小时内、15天进行Xe-CT检查,采用感兴趣区测定血肿周边水肿区及其镜像区的局部脑血流量,并于发病后24小时内、15天、28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C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血肿周边局部脑血流量在发病24小时略有下降,15天时明显降低;治疗组在发病15天时血肿周边局部脑血流量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在发病后15天与用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二组之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发病后28天时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氙气CT灌注技术对深部脑组织的rCBF探测的灵敏度高,而且方便快捷。急性期脑出血早期应用三七总皂甙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血肿周围脑组织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血肿周边的缺血,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三七总皂甙 脑出血 局部脑血流 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对脑出血大鼠内皮屏障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栀子总环烯醚萜苷(30、15和5mg/kg)组,采用自体血注入诱发大鼠脑出血模型,术后24、48、72和120h时间点各组各取10只大鼠脑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出血周围血肿组织中内皮屏障抗原(endothelialbarrierantigen,EBA)和血管内皮整合素αV[33(etVβ3-Integrin)表达,ELISA法测定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栓调解蛋白(Thrombomodulin,TM)含量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术后24-120h模型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中EBA免疫消失区面积增多,整合素etVl33平均光密度值增加,Ang-和TM浓度升高。与模型组比较,30mg/ks栀子总环烯醚萜苷组在术后24-120h各时间点EBA免疫消失区面积和整合素etVβ3表达降低,Ang-1和TM浓度降低。15mg/kg栀子总环烯醚萜苷组仅在术后24-72h有效。结论: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可保护或修复内皮屏障,减少EBA消失区面积和整合素etVβ3表达,降低Ang-1和TM水平。

  • 标签: 栀子总环烯醚萜苷 脑出血 内皮屏障抗原 内皮整合素αVβ3 促血管生成素-1 血栓调解蛋白
  • 简介:本文报道以Wistar雄性衰老早期(21—26月龄)及晚期(30—32月龄)大鼠为对象,用~3H—QNB为配基的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配对实验观察了衰老时脑M受体的变化。结果表明,衰老早期脑M受体已明显减少(早期减少7.5%,n=45对,晚期减少10.7%,n=14对)。哀老模型长期(6个月以上)小量饮服几种不同类型的补益中药(生地知母合剂,首乌,黄芪,附子肉桂合剂,仙灵脾肉苁蓉合剂),结果发现衰老早期生知显效,晚期黄芪显效。

  • 标签: M受体 滋阴药 生地 知母 黄芪
  • 简介:采用自然衰老雄性大鼠,观察给予淫羊藿有效组分-多糖(EPS)前后下丘脑和皮质β-内啡肽(β-End)含量、血促性腺激素(LH、FSH)、睾酮(T)、雌二醇(E2)、白细胞介素-2(IL-2)、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结果表明,与青年鼠比较,衰老大鼠上述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应用EPS后,老年大鼠下丘脑和皮质β-End含量和IL-2、NKC活性明显提高,提示淫羊藿多糖可明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神经肽含量,从而延缓衰老。

  • 标签: 淫羊藿多糖 神经内分泌免疫 衰老 神经免疫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