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8 个结果
  • 简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病情急,变化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随着人口老龄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逐年增加,由于老年人器官老化,其生理功能、病理生理以及好发疾病和临床表现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我院2004年5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其以突发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为主要临床特征。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动脉瘤、动脉血管畸形及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以青壮年为高发。随着人类的老龄化,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亦有所增加。由于老年人脑部结构的变化,造成一些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不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在临床工作中易造成误诊。我们就所观察到的32例以突发眩晕为主要表现的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报道,希望为神经科医生提供一些临床经验。

  • 标签: 眩晕 蛛网膜下腔出血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CT监视下定向硬通道技术及开颅手术治疗3~5级老年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疗效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治疗的94例老年HICH患者,按手术方式分开颅手术组(50例)及微创手术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及重度残疾率的差别。结果开颅手术组死亡率为44%,微创手术组死亡率为32%,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ADL分级法评价患者预后,Ⅳ级及V级植物生存状态为重度残疾,开颅手术组重度残疾率为50%,微创手术组重度残疾率为23%,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监视下定向硬通道技术是简便、有效的方法,可改善3~5级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脑出血 高血压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监测 定向硬通道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认知损害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顺义区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老年aSAH患者共106例作为aSAH组,收集同期在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正常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aSAH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出院,出院后3、6及12个月时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测定,对照组患者就诊时行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评。应用北京版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同时应用修订版长谷川智能量表和痴呆简易筛选量表进行校正。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结果aSAH组与对照组的MMSE量表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51±1.20)vs(27.01±3.72)分,P<0.05]。aSAH患者出院3个月时的认知损害发生率最高,执行能力、言语理解及表达力、言语命名能力、言语复述、注意力及计算力和短程记忆力亚项得分最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的干预方式(OR=1.667,95%CI0.567~6.468;P=0.027)、H分级(OR=1.126,95%CI0.518~2.755;P=0.002)和Fish分级(OR=1.297,95%CI0.477~1.982;P=0.028)与认知损害显著相关。结论aSAH后的认知损害多在发病后3个月内较明显,主要表现在言语、执行能力、注意力、计算力及短程记忆力方面,临床上应重视Fish分级和H分级的评估,早期识别认知损害的高危人群并进行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

  • 标签: 老年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认知损害 影响因素
  • 简介: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临床应用广泛,但常见消化道不良反应,尤其以消化道出血最常见。塞来昔布是一种新型NSAIDs,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较低,有文献报道其消化道出血风险甚至与安慰剂相当,而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情况则更少。现报道1例90岁高龄患者服用塞来昔布后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醒临床医师在高龄老年人群中应用该药物时仍要注意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 标签: 老年人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是神经内科多发病之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5%左右,SAH再出血是急性脑卒中致命的并发症,是引起患者死亡的最危险因素。为了解SAH再出血的诱发因素,降低再出血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8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再出血 原因 预防
  • 简介: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手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过程中,需尽量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甲状腺术后切口内出血是很严重的并发症,易引起呼吸困难和窒息,甚至危及生命.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行甲状腺手术1256例,共发生术后创口出血12例(0.96%),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行甲状腺手术1256例.术前常规监测血压,有高血压病史及血压升高患者术前均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至150/90mmHg(1mmHg=0.133kPa)以内.关键词:甲状腺手术;出血;高血压

  • 标签: 甲状腺手术 出血 高血压
  • 简介: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有资料显示,脑出血性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10%~25%,在所有脑血管病中,以脑出血的病死率最高.直接病死率为38%~43%,病残率为70%~80%,其复发率约为1.8%~11%,该病多见于老年人,一般认为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每增加1岁死亡的危险性增加3.47倍,脑出血急性期发病急骤,变化多端,此时的救治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界一直将其列为重点研究的疾病,现将急性期脑出血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 标签: 急性期治疗 治疗概况 脑出血急性期
  • 简介:<正>男28女12例,年龄31~82岁。活动中发病33例,安静中发病7例。临床特点:①起病突然,发展迅速,表现较重,有嗜睡10例,浅昏迷4例,深昏迷8例。②呼吸不规则9例,表现为鼾声、呼吸暂停、叹息样、潮式呼吸衰竭。③消化道出血,6例呕吐咖

  • 标签: 脑干出血 潮式呼吸 临床分析 呼吸暂停 交叉瘫 消化道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生时间、相关因素、防治和预后。方法对137例脑出血患者于首次CT后24小时内、7天内复查CT,病情加重者随时复查CT,结合病史、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3.1%,24小时内占88.9%。早期血肿扩大与长期饮酒、长期服用阿斯匹林和抗凝剂、肝功能异常有关,与血压增高、年龄无关。早期血肿扩大18例中,长期饮酒者占72.2%,长期应用阿斯匹林和抗凝剂占77.8%,肝功能异常者占61.1%。早期血肿扩大出血部位以丘脑最多见,占50%,血肿形态不规则者易发生血肿扩大,占55.6%。早期血肿扩大者死亡率高,为66.7%。结论早期血肿扩大是导致脑出血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脑出血 早期血肿扩大 相关因素 预防 治疗 预后
  • 简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疾病谱及流行趋势亦发生变化,同许多老年疾病一样,结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向老年人推移。据1979年、1990年及2000年我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资料显示,结核病人的年龄高峰分别65岁、70岁及75岁,可见。已经逐渐向老年阶段推移,60岁以上的结核病患病率呈直线上升,同样,亦同许多老年性疾病一样。老年肺结核病人具有临床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及多系统功能衰退、受损等特点,因而其体征、辅助检查可不典型,从而导致老年肺结核的误诊率、漏诊率较高,来自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报告,65岁以上生前被确诊者仅占26%,死后诊断者60%,在我国国内有报道误诊率高达80%,由于尸检率低,因此推测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肺结核病人终生得不到确诊。对老年肺结核的漏、误诊不仅造成治疗不及时.而且增加了结核病的传染源。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结核病。

  • 标签: 老年肺结核 死后诊断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肺结核病人 症状不典型 65岁以上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甲亢的临床特点,总结经验,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老年甲亢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本组误诊率40%;症状以心悸、消瘦多见。结论:老年甲亢起病较隐匿,缺乏其他高代谢症侯群及神经应澈性增高症状,易漏诊或误诊。

  • 标签: 老年人 甲亢 临床特点 老年甲亢 临床分析 高代谢症侯群
  • 简介:<正>一、结核病疫情与老年结核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每三人中已有一人感染结核菌,现有结核病人约2000万,每年新发现者约达800万。全世界传染性疾病死亡的病因中结核病居首位,每年死亡近300万。各国的结核病疫情不一,总的趋势提示发达国家大多数稳定下降,发展中国家下降缓慢或呈停滞状态,甚至由于人口增长过速而使结核病人数反而有所上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艾滋病对结核病发病率的增高起到明显作用,从下表可见结核病发病猛增地区恰是HIV感染流行之地。

  • 标签: 结核病发病率 老年肺结核 构成比 肺结核病人 活动性肺结核 老年人群
  • 简介:随着生活水平的的改善以及保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在不断提高,老年人在社会中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在国外。人们多将65岁以上定义为老年人.而国内更多的将60岁以上定义为老年人。社会中60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0%称之为老龄化社会。据报道,北京人预期寿命女.1生为75.9岁,中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增加到71.8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老年人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身体抵抗力减弱、合并疾病多等原因.老年人易成为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的易感人群。其中,结核病即是一老年人易感的传染病。

  • 标签: 老年人 结核病 流行概况 老龄化社会 60岁以上 平均期望寿命
  • 简介:在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中,老年人用药不合理现象已成为当今较为多见而突出的问题。英国报道,1993—2003年统计发现,≥60岁人口占整个人口的1/5,而他们所接受的处方占总处方的59%;他们的医疗支出占全国总医疗支出的半数以上。由于老年人往往多种疾病或代谢异常并存,再加上处方不合理等多种原因,其服药种类偏多。国内报道,同时使用3种药物在老年患者中占50%,服用4~6种药物占25%。

  • 标签: 老年人 药学 合理化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主动脉-右心房分流技术减少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和分流手术的技术难点与要点。方法回顾我院1989年4月至2005年12月的515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术,术中发生根部出血或预防性应用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112例。总结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平均输入血液制品量,二次开胸止血比率及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112例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中男性91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0±12.8)岁,体重(51—95)kg,平均(69±10.6)kg。在完成分流后,所有患者主动脉根部均得到充分止血,术后胸腔引流量400—1340ml,平均(848±271)ml。平均输血(750±250)ml,血浆(370±230)ml。3例因主动脉远端吻合口渗血行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3个月因血管移植物感染死亡外,余患者均存活。出院前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主动脉根部与右心房间无血流流动。超高速CT(UFCT)检查显示主动脉根部有血栓形成。结论主动脉.右心房分流技术操作简单,可以有效减少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后出血,显著改善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的临床效果,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费用。

  • 标签: 动脉根部-右心房分流 主动脉根部替换术 主动脉外科
  • 简介:出血(intmcerebralhemorrhage,ICH)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存的常见致死病。多见于50-70岁。高血压是重要病因。总发病率近年呈增高趋势,约81·10万^-1·年^-1,病死率70%-80%。我国每年发生150万脑卒中,死亡100万,年存患者600万,每年经济损失100亿以上,给患家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这其中主要来自ICH。

  • 标签: 病理研究 ICH 治疗现状 脑出血急性期 脑实质 常见